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治平三年九月 (1066/9/22 - 1066/10/21)"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續資治通鑑長編
條件: 包含字詞「治平三年九月 (1066/9/22 - 1066/10/21)」
Total 9

卷二百八

19
己酉,知制誥、判國子監蔡抗言:「臣近累准朝㫖,令舉諸宮院大小學教授,欲乞今後諸宮院教授有闕,並下兩制輪舉,所貴各舉所知,以盡天下之才」。詔今後諸宮院大小學教授有闕,令國子監與學士、舍人輪舉。此據㑹要八月十五日事。熙寜元年五月庚辰有詔。九月癸丑,知制誥、史館修撰蔡抗為龍圖閣直學士、集賢殿修撰、知定州,上謂抗曰:「苐行且召卿矣!」軍士畨戌,婦人游佚於外,歸輙首原,抗下令無得首,必按以法,戍兵感之。
20
甲寅,改簽書樞宻院事郭逵父贈左神武軍上將軍,斌為左驍衛上將軍。先是,國朝除環衛,誤以六統軍為上將軍,至是改之。
21
乙夘,命知制誥宋敏求題濮安懿王及三夫人廟主于園。
22
丙辰,幸天章、寳文閣,命兩府觀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王珪所書仁宗御詩石刻。初,仁宗立上為皇子,珪請對而後草詔,後有間珪者。是日,上御蕋珠殿,召珪設紫花墩,賜坐,勞問久之,詔中書授珪兼端明殿學士,且諭曰:「執政員闕,即命卿矣」。翌日,又賜盤龍金盆一,珪皇恐謝,上謂曰:「朕知卿忠純有守,曩者有讒語,朕今釋然無疑,故有此賜」。珪頓首曰:「非陛下保全,何以至此?」帝欲去官冗之患,獻言者皆謂三歳一磨勘,其進甚亟,稍遷以至髙位,故獲䕃者衆,詔兩制詳定最初刋去姓名,其言曰:「伏見審官院,京朝官以上磨勘轉官者,舉一歳中,約有千數,其因職任陞擢者,尚不與焉。按國朝㑹要,真宗用諫官孫何等疏,遂罷郊祀序進之制,即令有司考其殿最,臨軒引對,親加陞黜,又令審官院考較京朝官,令任五年以上磨勘,無贓私罪,即以名聞,當議遷秩。又令在京臣僚,已經三年磨勘,改轉後,依舊勾當,直候得替後,更及三年,再令磨勘,當時條制雖前後不同,然大抵不限定三年,亦不以在任得替,一例磨勘,今自寺監主簿以上,率三歳遷,外任者不俟替歸,在京者亦無候替別限年磨勘之制,至有待闕于家,動踰歳時,居無職事,祿廩不絶,茍及三年,則又磨勘,臣謂考課之弊,無甚于今,而亦無速于今也,欲乞朝廷檢詳舊制,以見今內外京朝官及兩制以上磨勘之法,別立中制,雖未能盡如虞舜三考陞黜之典,且復祖宗之制,亦庻幾抑僥倖之弊矣」。權御史中丞彭思永相繼言:「乞今後前行正郎該磨勘,依轉大卿監例,候四周年方得施行,及自歴任正郎後,須得舉主五人,內有本路提轉及大兩省三人,方與改轉少卿監」。直龍圖閣、兼天章閣侍講、同知諫院傅卞言:「乞今後京朝官至員外郎,且依舊年限磨勘外,其前行員外郎入正郎磨勘,並限四周年,至前行郎中,更不許磨勘,兩制臣僚自待制以上,並乞五周年磨勘,至諫議大夫,更不許磨勘」。殿中侍御史吳申言:「乞從今裁節,如有前行郎中合轉少卿監者,且令權住,先立定員數,候有闕,則以次遷授,仍以歴任年深,無贓私罪,或曾歴職司差遣,不經責降,或前後歴官可稱,及素有文行者,先次遷轉。前行員外郎合轉郎中,及太常、國子博士合轉員外郎者,亦且權住,先立定員數,候有闕,則以次遷補」。監察御史裏行劉庠言:「欲乞少卿監合磨勘,轉大卿監者,如年已及七十已上,更不許磨勘」。監察御史裏行蔣之竒言:「兩制已上皆四年轉兩官,比京官乃是二年一轉,欲乞兩制亦依京朝官制,五年磨勘轉一官,至前行郎中後,更添左司郎中一轉」。於是翰林學士承㫖張方平等奏:「檢詳祖宗朝中外官不立遷轉條限,大中祥符八年,始降詔京朝官,並以三周年,令審官院磨勘引對,與轉官。是時仕路猶清,官員數少,厥後及今五十餘年,約祥符初略計十倍,以故員多闕少,坐糜祿俸,才否無辨,差遣不行,考課之法,難復施用,官制之弊,無甚於此。今詳定且欲自京朝官以上磨勘,一例各展一年,陞朝官至後行郎中,更不磨勘,其才望或有勞績,或因繁難任使,即自朝廷甄擢,蓋登仕陞朝,累至正郎,奏䕃子孫,稍奉法循理,自應至州郡長吏,以此處常調,固已為優厚,其待制以上,既處顯近,請遵祖宗故事,更不磨勘,若因事功,或因寄居任上,自聖衷推恩遷改,應見資品已髙,各據所居官止,自餘條例,一切仍舊。其任卿監不曾歴職司差遣,只自常參官累遷者,並送審官院,依例差遣,其老或疾陳乞留臺宮觀、監當者,更不磨勘,如此則操柄歸於君上,勸沮行於朝廷,人材有所甄別,重難煩劇之地,可以用人,事體均平,簡而易守,此於祖宗之制,猶為優也」。癸亥,詔曰:「朕惟制治之本,必始於官,設官之方,其亦有擇。國家承累聖之祚,躋時丕平,既假省寺之官,出釐庻務,復許以三祀,俾之一遷,歳月既深,吏員猥積,雖海宇至廣,工師實繁,以官率人,倍者數矣,肆我臺閣,數陳其故,兹用博議,審求臧謀,而封章亟來,請從更制,朕嘉與卿士,圖惟厥中,庶幾流弊由此其息。自今待制已上,自遷官後,六歳無過,則復遷之,有過亦展年,至諫議大夫止。待制以上六年一遷,官至諫議大夫止,不知何年卻改此法,當考,京朝官四歳磨勘,至前行,即中止。少卿監仍以七十員為定,有闕即檢勘前行郎中遷官,及四歳以上,校月日之久者,以次補之。少卿監以上遷官,聽㫖,如別有勞績,或因要重任使,特㫖推恩者,即不在此例。此據㑹要及當時頒降條貫冊,今實録、正史止載詔書,餘並削去,要似可惜,故復存之。初獻言者,當考其姓名,張舜民浮休小史》云:京朝官四年磨勘,原無著令,熙寜中,審官院率行之,至今為常格。案此詔書及臣僚申請甚備,安得謂無著令,豈舜民未考乎?乙丑,翰林學士承㫖張方平言:「臣竊見嘉祐五年陳旭言,三班院供奉官以下八千八百餘人,乞裁冗濫,立條制,于時定議,事頗酌中,旭始言八千八百餘員,及此又已五年,數當增倍,其濫如此而不云救,何以立憲度、建治功?乞下兩府檢㑹前議,早為裁定頒行,亦振起頽弊之一端也」。詔以付樞宻院,而計三班見使臣六千五百三十四人而已,遂無所更議。 太常博士、監察御史裏行馬黙守本官、通判懐州。初黙彈奏濟州防禦使李珣犯銷金,并匠人送開封府,官吏不能正其罪,又言宗惠女使當如法録問,且請自今外人罪連,宗室大辟,皆録問然後斬。又言國子監直講劉攽輕薄無行,多結交富貲,舉人不可為開封試官,又言萬及等所壊倉米十八萬石,當治米所以濕惡,并劾提㸃倉場李希逸,以不覺察,而及等實由希逸舉發黙除御史,時攽有戯言,黙用此怒,故妄彈奏,攽黙又屢言濮王不宜稱親,上以為踈繆,故黜之,御史劉庠奏乞留黙,弗聽。黙本傳云:上䟽以劾歐陽修、郭逵,不言乞留御史,今從實録。 皇城司嘗捕銷金衣送開封府,推官竇卞上殿請其獄,㑹有以內庭為言者,上疑之,卞曰:「真宗禁銷金自掖庭始,今不正以法,無以示天下,且非祖宗立法禁之意」。上曰:「然。文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正謂此爾」。詔卒如卞請。此事與李珣不同時,今附見。馬黙罷御史之後,當存考。
23
庚辰知諫院傅卞言:「風聞貴戚奏薦恩澤,未經減定,或託以親戚,濫及髙貲商販之徒」。詔:「自今妃嬪、公主以下,非有服親,若有服親之夫,無得奏薦」。
24
是月,夏國主諒祚舉兵㓂大順城,入㓂柔逺寨,燒吹且等三村,柵叚木嶺。初,環慶經略安撫使蔡挺,斥候嚴明,知諒祚將入㓂,即遣諸將分屯要害,以大順城堅,雖被攻不可破,不益兵,柔逺城惡,命副都總管張玉將重兵守之,敇近邊熟戸入保清野,戒諸寨無得逆戰,諒祚將歩騎數萬攻圍大順三日,蕃官趙明與官兵合撃之,諒祚衷銀甲氊,㡌以督戰,挺先選強弩分列於壕外,注矢下射,重甲洞貫,諒祚中流矢,遁去,徙㓂柔逺,張玉募膽勇三千人,夜出擾賊營,賊遂驚潰,上遣中使賜挺手詔慰勞。諒祚退屯金湯,聲言益發,歩騎且出嫚辭,須已得歳賜,復攻圍大順城,鄜延經略安撫使陸詵言:「朝廷積習姑息,故敵敢狂悖,不稍加詰責,則國威不立」。即止其歳,賜銀帛,牒宥州問故,上喜曰:「固知此人可倚也」。詔詵得宥州報具聞,而諒祚果大沮,盤桓塞下,取糧而返,卒不敢入㓂,又顧歳儉,貪得賜物,乃報言邊吏擅興兵,行且誅之。案:續綱目以此為四月中事。冬十月壬午朔,以仙遊縣君任氏墳城為園,從禮院所奏也。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