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213936"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條件: 提到「裴松之
Total 13

卷45 史部·正史類

1
陳壽撰,裴松之注。事跡具《晉書》本傳。松之事跡具《宋書》本傳。
2
凡《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吳志》二十卷。其書以魏為正統,至習鑿齒作《漢晉春秋》,始立異議。自朱子以來,無不是鑿齒而非。然以理而論,壽之謬萬萬無辭。以勢而論,則鑿齒帝漢順而易,壽欲帝漢逆而難。蓋鑿齒時晉已南渡,其事有類乎蜀,為偏安者爭正統,此孚於當代之論者也。壽則身為晉武之臣,而晉武承魏之統,偽魏是偽晉矣,其能行於當代哉?此猶宋太祖篡立近於魏,而北漢、南唐跡近於蜀,故北宋諸儒皆有所避而不偽魏。高宗以後偏安江左近於蜀,而中原魏地全入於金,故南宋諸儒乃紛紛起而帝蜀。此皆當論其世,未可以一格繩也。惟其誤沿《史記》《周》、《秦》本紀之例,不托始於魏文,而托始曹操,實不及《魏書敘紀》之得體。是則誠可已不已耳。宋元嘉中,裴松之受詔為注,所注雜引諸書,亦時下已意。綜其大致,約有六端:一曰引諸家之論以辨是非,一曰參諸書之說以核訛異,一曰傳所有之事詳其委曲,一曰傳所無之事補其闕佚,一曰傳所有之人詳其生平,一曰傳所無之人附以同類。其中往往嗜奇愛博,頗傷蕪雜。如《袁紹傳》中之胡母班,本因為董卓使紹而見,乃注曰:「班嘗見太山府君及河伯,事在《搜神記》,語多不載。」斯已贅矣。《鐘繇傳》中乃引「陸氏異林」一條,載繇與鬼婦狎暱事。《蔣濟傳》中引《列異傳》一條,載濟子死為泰山伍伯,迎孫阿為泰山令事。此類鑿空語怪,凡十餘處,悉與本事無關,而深於史法有礙,殊為瑕纇。又其初意似亦欲如應劭之注《漢書》,考究訓詁,引証故實。故於《魏志·武帝紀》「沮授」字則注「沮音菹」。「獷平」字則引《續漢書·郡國志》注「獷平,縣名,屬漁陽」。「甬道」字則引《漢書》「高祖二年與楚戰,築甬道」。「贅旒」字則引《公羊傳》。「先正」字則引《文侯之命》。「釋位」字則引《左傳》。「致屆」字則引《詩》。「綏爰」字,「率俾」字,「昏作」字則皆引《書》。「糾虔天刑」字則引《國語》。至《蜀志○郤正傳○釋誨》一篇,句句引古事為注,至連數簡。又如《彭羕傳》之「革」不訓老,《華佗傳》之「旉」本似專,《秦宓傳》之「棘」、「革」異文,《少帝紀》之「叟」、「更」異字,亦間有所辨証。其他傳文句,則不盡然。然如《蜀志廖立傳》首,忽注其姓曰「補救切」。《魏志涼茂傳》中,忽引《博物記》注一「繦」字之類。亦間有之。蓋欲為之而未竟,又惜所已成,不欲刪棄。故或詳或略,或有或無。亦頗為例不純。然網羅繁富,凡六朝舊籍今所不傳者,尚一一見其厓略。又多首尾完具,不似酈道元《水經注》、李善《文選注》皆翦裁割裂之文。故考証之家,取材不竭,轉相引據者反多於陳壽本書焉。
1
國朝杭世駿撰。世駿有《續方言》,已著錄。是書補裴松之三國志注》之遺,凡《魏志》四卷,《蜀志》、《吳志》各一卷。松之注捃摭繁富,考訂精詳,世無異議。世駿複掇拾殘剩,欲以博洽勝之。故細大不捐,瑕瑜互見。如某人宅在某鄉,某人墓在某里,其體全類圖經。之《鼎錄》,陶弘景之《刀劍錄》,皆按年編入。而《鍾繇》等傳《書評》、《書品》,動輒連篇。其例又如雜記。

卷47 史部·編年類

2
洪邁容齋隨筆》所摘,有《河洛記》、《魏鄭公諫錄》、《李司空論事》、《張中丞傳》、《涼公平蔡錄》、《鄴侯家傳》、《兩朝獻替記》、《後史補金鑾密記》、《彭門紀亂》、《平剡錄》、《廣陵妖亂志》之類。不過偶舉其數端,不止是也。其間傳聞異詞,稗官既喜造虛言,正史亦不皆實錄,光既擇可信者從之,複參考同異,別為此書,辨証謬誤,以祛將來之惑。昔陳壽作《三國志》,裴松之注之,詳引諸書錯互之文,折衷以歸一是。其例最善,而修史之家,未有自撰一書,明所以去取之故者,有之,實自光始。其後李燾續通鑒長編》、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皆沿其義。雖散附各條之下,為例小殊,而考訂得失則一也。至陳桱、王宗沐、薛應旂等欲追續光書,而不能綱羅舊籍,僅據本史編排,參以他書,往往互相抵牾,不能遽定其是非。則考異之法不講,致留遺議於本書,滋疑竇於後來者矣。其中如唐關播平章事拜罷,專引《舊唐書》,而不及引《新唐書》紀傳年表以証其誤者,小小滲漏,亦所不免。然卷帙既繁,所謂抵牾不敢保者,光固已自言之,要不足為全體累也。其書原與《通鑒》別行。

卷57 史部·傳記類一

1
紀事始者,稱傳記始黃帝,此道家野言也。究厥本源,則《晏子春秋》是即家傳,《孔子三朝記》其記之權輿乎。裴松之注《三國志》、劉孝標注《世說新語》,所引至繁。蓋魏、晉以來,作者彌夥。諸家著錄,體例相同。其參錯混淆,亦如一軌。今略為區別。一曰《聖賢》,如孔孟年譜之類。二曰《名人》,如《魏鄭公諫錄》之類。三曰《總錄》,如《列女傳》之類。四曰《雜錄》,如《驂鸞錄》之類。其杜大珪碑傳琬琰集》、蘇天爵名臣事略》諸書,雖無傳記之名,亦各核其實,依類編入。至安祿山、黃巢、劉豫諸書,既不能遽削其名,亦未可薰蕕同器。則從叛臣諸傳附載史末之例,自為一類,謂之曰《別錄》。
1
杜大珪編。大珪,眉州人。其仕履不可考。自署稱進士,而《序》作於紹熙甲寅,則光宗時人矣。墓碑最盛於東漢,別傳則盛於漢、魏之間。張晏注《史記》,據墓碑知伏生名勝。司馬貞作《史記索隱》,據班固《泗上亭長碑》知昭靈夫人姓溫。裴松之注《三國志》,亦多引別傳,其遺文佚事,往往補正史所不及。故講史學者恆資考証焉。由唐及宋,撰述彌繁。雖其間韓愈載筆,不乏諛言;李蘩摛詞,亦多誣說,而其議論之同異,遷轉之次序,拜罷之歲月,則較史家為得真。故李燾作《續通鑒長編》,李心傳作《系年要錄》,往往採用,蓋以此也。

卷88 史部·史評類

1
朱明鎬撰。明鎬豐芑,太倉人。是編考訂諸史書法之謬,及其事跡之抵牾。上起《三國志》,下迄《元史》,每史各為一編。《元史》不甚置可否,自言仿鄭樵通志》,不敢刪削《唐書》之例。其《晉書》、《五代史》亦闕而不論,則未審為傳寫所佚,為點勘未竟。觀篇末別附《書史異同》一篇,《新舊唐書異同》一卷,與前體例截然不同。知為後人掇拾殘稿,編次成帙也。明代史論至多,大抵徒侈游談,務翻舊案,不能核其始終。明鎬名不甚著,而於諸史皆鉤稽參貫,得其條理,實一一從勘驗本書而來,較他家為有根據。其書《三國志》以及八史,多論書法之誤,而兼核事實。《唐書》、《宋史》則大抵考証同異,指摘複漏。中頗沿襲裴松之三國志注》、劉知幾史通》、吳縝新唐書糾謬》、司馬光《通鑒考異》之文。又如《隋書》蘭陵公主忍恥再醮,乃以身殉後夫而取冠列女,《宋史》包恢以肉刑行公田法媚賈似道,乃以源出朱子而別名道學,顯然乖謬者,亦未能抉剔無遺。至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本雜採諸書,案而不斷,以備史家之採擇。故義取全收,無所去取。夢莘實未旁置一詞,而明鎬誤以記述之文為夢莘論斷之語。大加排詆,尤考之未詳。要其參互考証,多中肯綮。精核可取者十之六七,亦可謂留心史學者矣。

卷135 子部·類書類一

3
於是浙人倪炳伯文謀於郡邑二三大夫,協力鳩工,鋟諸梨棗。孫國子虞允一元力任校讎,忽於隆慶六年館,弗克終事。今複苦於舛訛,薛憲副應登有校得善本,藏諸家塾。其仲子名逢者,俾倪氏繕寫付梓云云。所言刊本訛謬之故,大概與應麟合。然此書行世,實有二本。一為活字印本,其版心稱共印五百部,則正色所云印十之一二散去者,其說不確。一即倪氏此本,二本同出一稿,脫誤相類,而校手各別,字句亦小有異同。今以二本參校,並証以他書,正其所可知,而仍其所不可知。古書義奧,文句與後世多殊,闕疑猶愈於妄改也。宋初去古未遠,即所採類書,亦皆具有淵源,與後來餖飣者迥別,故雖蠹蝕斷爛之餘,尚可據為出典。世所傳宋以前書,可考見古籍佚文者,僅六七種,曰裴松之三國志注》,曰酈道元水經注》,曰劉孝標《世說新語注》,曰李善《文選注》,曰歐陽詢藝文類聚》,曰徐堅初學記》,其一即此書也。殘碑斷碣,剝蝕不完,歐陽、趙洪諸家尚藉之以訂史傳。況四庫菁華,匯於巨帙,獵山漁海,採摭靡窮,又烏可以難讀廢哉!

卷140 子部·小說家類一

1
臨川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義慶事跡具《宋書》。孝標名峻,以字行,事跡具《梁書》。黃伯思東觀餘論》謂《世說》之名肇於劉向,其書已亡,故義慶所集名《世說新書》。段成式酉陽雜俎》引王敦澡豆事,尚作《世說新書》可証,不知何人改為《新語》,蓋近世所傳。然相沿已久,不能複正矣。所記分三十八門,上起後漢,下迄東晉,皆軼事瑣語,足為談助。《唐藝文志》稱劉義慶《世說》八卷,劉孝標《續》十卷,《崇文總目》惟載十卷。晁公武謂當是孝標《續》義慶元本八卷,通成十卷。又謂家有詳略二本,迥不相同。今其本皆不傳。惟陳振孫書錄解題》作三卷,與今本合。其每卷析為上下,則世傳陸游所刊本已然,蓋即舊本。至振孫載汪藻所云《敘錄》二卷,首為考異,繼列人物世譜,姓字異同,末記所引書目者,則佚之久矣。自明以來,世俗所行凡二本,一為王世貞所刊,注文多所刪節,殊乖其舊;一為袁褧所刊,蓋即從陸本翻雕者,雖板已刓敝,然猶屬完書。義慶所述,劉知幾史通》深以為譏,然義慶本小說家言,而知幾繩之以史法,擬不於倫,未為通論。孝標所注特為典贍,高似孫緯略》亟推之,其糾正義慶之紕繆,尤為精核。所引諸書,今已佚其十之九,惟賴是注以傳,故與裴松之《三國志注》、酈道元水經注》、李善文選注》同為考証家所引據焉。

卷142 子部·小說家類三

2
事跡具《晉書本傳》。史稱寶感父婢再生事,遂撰集古今靈異神祇,人物變化為此書。其自序一篇,亦載於傳內。《隋志》、新、舊唐志俱著錄三十卷。《宋志》作《搜神總記》十卷,亦云寶撰,《崇文總目》則云《搜神總記》十卷,不著撰人名氏,或云干寶撰,非也。案:此條見《玉海》。此本為胡震亨《秘冊匯函》所刻,後以其版歸毛晉,編入《津逮秘書》者。考《太平廣記》所引,一一與此本相同。以古書所引証之,裴松之三國志注》魏志明帝紀引其柳穀石一條,齊王芳紀引其火浣布一條,《蜀志糜竺傳》引其婦人寄載一條,《吳志孫策傳》引其於吉一條,吳夫人傳引其夢月一條,朱夫人傳引其朱主一條,皆具在此本中。劉孝標《世說新語注》引其盧充金碗一條,劉昭《續漢志》注《五行志荊州童謠》條下引其華容女子一條,建安四年武陵充縣女子重生條下引其李娥一條,桓帝延熹七年條下引其大蛇見德陽殿一條,《郡國志》馬邑條下引其秦人築城一條,故道條下引其旄頭騎一條,李善注王粲贈文叔良詩引其文穎字叔良一條,注《思玄賦》引其張車子一條,注鮑照《擬古詩》引其太康帕頭一條,劉知幾史通》引其王喬飛舄一條,亦皆具在此本中,似乎此本即寶原書。惟《太平寰宇記》青陵台條下引其韓憑化蛺蝶一條,此本乃作化鴛鴦;郭忠恕佩觿》上篇稱干寶《搜神記》以琵琶為頻婆,此本吳赤烏三年豫章民楊度一條凡三見琵琶字,安陽城南亭一條亦有琵琶字,均不作頻婆;又《續漢志》注《地理志》緱氏條下引其延壽亭一條,巴郡條下引其澤中有龍鳴鼓則雨一條,《五行志》建安七年醴陵山鳴條下引其論山鳴一條,李善《蜀都賦注》引其澹台子羽一條,陸機《皇太子宴元圃詩》引其程猗說石圖一條,此本亦皆無之。至於六卷、七卷全錄《兩漢書五行志》,司馬彪雖在寶前,《續漢書》寶應及見,似決無連篇鈔錄,一字不更之理,殊為可疑。然其書敘事多古雅,而書中諸論亦非六朝人不能作,與他偽書不同。疑其即諸書所引,綴合殘文,傅以他說,亦與《博物志》、《述異記》等。但輯二書者耳目隘陋,故罅漏百出。輯此書者則多見古籍,頗明體例,故其文斐然可觀,非細核之,不能辨耳。觀書中謝尚無子一條,《太平廣記》三百二十二卷引之,注曰出《志怪錄》,是則捃拾之明証。胡震亨跋但稱謝尚為鎮西將軍,在穆帝永和中,寶此書嘗示劉惔,惔卒於明帝大寧中,則書在尚加鎮西將軍之前二十餘年,疑為後人所附益,猶未考此條之非本書也。胡應麟《甲乙剩言》曰,姚叔祥見餘家藏書目中有干寶《搜神記》,大駭。曰果有是書乎?余應之曰,此不過從《法苑》、《御覽》、《藝文》、《初學》、《書鈔》諸書中錄出耳,豈從金函石匱幽岩土窟掘得耶?大抵後出異書,皆此類也。斯言允矣。
2
帝詔詰問,卿才綜萬代,博識無倫,然記事採言,亦多浮妄,可更芟截浮疑,分為十卷云云。是其書作於武帝時。今第四卷物性類中稱武帝泰始中武庫火,則武帝以後語矣。《書影》有謂《藝文類聚》引《博物志》子貢說社樹一條,今本不載者。案此條實在第八卷中,《書影》蓋偶然未檢。然考裴松之三國志注魏志》太祖紀、文帝紀、濊傳,《吳志孫賁傳》引《博物志》四條,今本惟有太祖紀所引一條,而佚其前半,餘三條皆無之。又江淹《古銅劍贊》引張華博物志》曰:鑄銅之工,不可複得,惟蜀地羌中時有解者。今本無此語,足証非宋、齊、梁時所見之本。又《唐會要》載顯慶三年太常丞呂才奏,案張華《博物志》曰,白雪是泰帝使素女鼓五鉉曲名,以其調高,人遂和寡,又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引張華博物志》曰,劉褒,漢桓帝時人,曾畫雲漢圖,人見之覺熱,又畫北風圖,人見之覺涼,今本皆無此語。李善注《文選》引張華《博物志》十二條,見今本者九條。其《西京賦》注引王孫公子皆古人相推敬之詞一條,《閒居賦注》引張騫使大夏得石榴、李廣利為貳師將軍伐大宛得蒲陶一條,七命注引橙似橘而非、若柚而有芬香一條,則今本皆無此語。段公路《北戶錄》引《博物志》五條,見今本者三條。其鵂鶹一名雞鵂一條,金魚腦中有麩金出邛婆塞江一條,則今本皆無此語,足証亦非唐人所見之本,《太平廣記》引《博物志》鄭宏沉釀川一條,趙彥衛《雲麓漫鈔》引《博物志》黃藍張騫得自西域一條,今本皆無之。晁公武讀書志》稱卷首有理略,後有贊文,今本卷首第一條為地理,稱地理略。
4
《齊東野語》引其中日南野女一條,謂《博物記》當是秦、漢間古書,張華取其名而為志,楊慎《丹鉛錄》亦稱據《後漢書注》,《博物記》乃唐蒙所作。今觀裴松之《三國志注》引《博物記》四條,又於《魏志涼茂傳》中引《博物記》一條,灼然二書,更無疑義。此本惟載江河水赤一條,又載漢末關中女子及範明友奴發塚重生,一條而分為兩條,又載日南野女一條,訛群行不見夫句為群行見丈夫,訛其狀皛且白句為狀晶目。其餘三十一條,則悉遺漏。豈非偶於他書見此三條,以博物二字相同,不辨為兩書而貿貿採入乎?至於雜說下所載豫章衣冠人有數婦一條,乃《隋書地理志》之文。唐人所撰,華何自見之?尤雜合成編之明証矣。書中間有附注,或稱盧氏,或稱周日用。案《文獻通考》載周盧注《博物志》十卷,又盧氏注《博物志》六卷,此所載寥寥數條,殆非完本,或亦後人偶為摘附歟?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