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340575"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條件: 提到「廟制圖考
Total 6

卷44 經部·小學類存目二

1
國朝萬斯同撰。斯同有《廟制圖考》,已著錄。其作此編,蓋欲詳考聲韻之沿革。首列歷代韻書之可考者,次列歷代韻書之無考者,而採摭其序文、凡例、目錄,以存梗概。上起魏李登《聲類》,下迄國朝顧炎武毛奇齡邵長蘅之書,無不採錄。而草創未終,略無端緒;匡廓粗具,挂漏宏多。如首列李登、呂靜、周顒、沈約、蕭該、陽休之、陸法言、唐玄宗、孫愐、顏元孫、顏真卿、李舟、李涪徐鍇、陳彭年、丁度、吳棫、毛晃、劉淵、周德清韓道昭、黃公紹、陰時夫、宋濂案此書以樂韶鳳為首,其《序》則濂所撰,專歸之濂,殊誤、孫吾與、楊黼案《韻學集成》著者章黼,此楊黼亦誤、張之象、潘恩之書,已為不備。而李涪刊誤》不過偶論韻一條,並非韻書,尤為循名失實。續列歷代韻書總目,自周研至張貴謨,凡三十二家,皆宋以前人,注云「已見前篇者不錄」。然其中有名可考者,如唐僧智猷《辨體加字切韻》五卷見於《唐志》、《宋志》,宋僧《鑒聿韻總》五篇見於歐陽修集,皆前篇所遺,竟漏不載。又載李啟《聲類》十卷,注曰「魏校書令」。隋、唐二《志》俱無,知斯同何所本。

卷50 史部·別史類

4
國朝萬斯同撰。斯同有《廟制圖考》,已著錄。是編以十七史自《後漢書》以下惟《新唐書》有表,餘皆闕如,故各為補撰。宗《史記》、《前漢書》之例,作《諸王世表》、《外戚侯表》、《外戚諸王世表》、《異姓諸王世表》、《將相大臣及九卿年表》。宗《新唐書》之例,作《方鎮年表》、《諸鎮年表》。其《宦者侯表》、《大事年表》,則斯同自創之例也。其書自正史本紀、志、傳以外,參考《唐六典》、《通典》、《通志》、《通鑒》、《冊府元龜》諸書,及各家雜史。次第匯載,使列朝掌故,端緒厘然,於史學殊為有助。考自宋以前,唯《後漢書》有熊方所補《年表》。他如鄭樵通志》,《年譜》僅記一朝大事及正閏始末,其於諸王將相公卿大臣興廢拜罷之由,率略而不書。近人作《十六國年表》,亦多舛漏。其網羅繁富,類聚區分,均不及斯同此書之賅備。惟《晉書》既補《功臣世表》,則歷代皆所當補。十六國如成、趙、燕、秦既有《將相大臣年表》,則十國如南唐、南漢、北漢、閩、蜀不當獨闕。又魏將相大臣中,不載上大將軍。五代《諸王世表》獨闕後漢,注謂後漢子弟未嘗封王。然考承訓追封魏王、承勛追封陳王,與後周郯、杞、越、吳諸王事同一例,何以獨削而不登。是皆其偶有脫略者。然核其大體,則精密者居多,亦所謂過一而功十者矣。

卷58 史部·傳記類二

1
國朝萬斯同撰。斯同有《廟制圖考》,已著錄。是編紀孔子以下迄於明末諸儒,授受源流,各以時代為次。其上無師承,後無弟子者,則別附著之。自《伊洛淵源錄》出,《宋史》遂以《道學》、《儒林》分為二傳。非惟文章之士,記誦之才,不得列之於儒。即自漢以來傳先聖之遺經者,亦幾幾乎不得列於儒。講學者遞相標榜,務自尊大。明以來談道統者,揚己凌人,互相排軋,卒釀門戶之禍,流毒無窮。斯同目擊其弊,因著此書。所載斷自孔子以下,杜僭王之失,以正綱常。凡漢後唐前傳經之儒,一一具列。除排擠之私,以消朋黨。其持論獨為平允。惟其《附錄》一門,旁及老、莊、申、韓之流,未免矯枉過直。又唐啖助之學傳之趙匡、陸淳,宋孫復之學傳於石介,皆卓然自立一家,宋代說經,實濫觴於二子,乃列之散儒之中,不入宗派,亦有所未安。至於朱、陸二派,在元則金、吳分承,在明則薛、王異尚,四百年中,出此入彼,淵源有自,脈絡不誣,亦未可以朝代不同,不為明其宗系。如斯之類,雖皆未免少疏,然較之學統、學案諸書,則可謂湔除錮習,無畛域之見矣。世所傳本僅十二卷。此本出自歷城周氏,較多四卷。蓋其末年完備之定本云。

卷69 史部·地理類二

1
國朝萬斯同撰。斯同有《廟制圖考》,已著錄。是書以元篤什言河源昆崙與《史記》、《漢書》不合,《水經》所載亦有謬誤,因歷引《禹貢》、《禹本紀》、《爾雅》、《淮南子》及各史之文以考証之。考張騫言河源出鹽澤,司馬遷又言河源出於闐,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昆崙。後來諸書,都無異說。《唐書吐谷渾傳》,始有李靖望積石山覽觀河源之言,而亦未確有所指。迨都實奉命行求,稱得之朵甘思西鄙。潘昂霄等妄為附會經傳,音譯舛訛,遂以鄂敦塔拉之潛行複見者,指為河源。以阿木尼瑪勒占木遜山即古積石山者,指為崑崙。《元史》因而採入《地理志》中。耳食相沿,混淆益甚。我國家德威遐播,天山兩道,盡入版圖。月竁以西,皆我戶闥。案圖考索,知河有重源,篤什所訪,僅及其伏地再出者。而河水之出蔥嶺于闐,注鹽澤,潛行至積石者,則篤什皆未之見。伏讀御批《通鑒輯覽》,考核精詳,河源始確有定論。斯同此書,作於康熙之初,核以今所目驗,亦尚不盡吻合。然時西域未通,尚未得其實據。而斯同穿穴古書,參稽同異,即能灼知張騫所說之不誣,而極論潘昂霄等之背馳騖亂。凡所指陳,俱不甚相遠。亦可謂工於考証,不汨沒於舊說者矣。錄存其書,益以見睿鑒折衷,超軼萬古也。

卷75 史部·地理類存目四

1
國朝萬斯同撰。斯同有《廟制圖考》,已著錄。是書採取有明列朝實錄,凡事之涉於河渠者,悉案年編次。天啟四年以後,則雜取邸抄野史以足成之。視史志所載稍詳,然頗傷冗雜。考斯同嘗預修《明史》,此本疑即其摘錄舊聞,備修志之用者,後人取其殘稿錄存之也。又兩江總督所採進,亦有此書,題曰《明實錄河渠考》。所載止於萬曆四十八年,知當時隨筆抄錄,本未成書。後來傳寫其稿者,各據所見之本,故多寡互異,並書名亦小不同矣。

卷82 史部·政書類二

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廟制圖考》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