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檢索內容: |
---|
檢索範圍: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條件: 提到「荀悅」 |
Total 11 |
《卷47 史部·編年類》
1 | 司馬遷改編年為紀傳。荀悅又改紀傳為編年。劉知幾深通史法,而《史通》分敘六家,統歸二體,則編年、紀傳均正史也。其不列為正史者,以班、馬舊裁,歷朝繼作,編年一體,則或有或無,不能使時代相續,故姑置焉,無他義也。今仍蒐羅遺帙,次於正史,俾得相輔而行。《隋志史部》有《起居注》一門,著錄四十四部。《舊唐書》載二十九部,並《實錄》為四十一部。《新唐書》載二十九部。存於今者,《穆天子傳》六卷,溫大雅《大唐創業起居注》三卷而已。 |
1 | 漢荀悅撰,悅,字仲豫,潁陰人,獻帝時官秘書監侍中,《後漢書》附見其祖《荀淑傳》。稱獻帝好典籍。以班固《漢書》文繁難省,乃令悅依左氏傳體為《漢紀》三十篇。詞約事詳,論辨多美。張璠《漢記》亦稱其因事以明臧否,致有典要,大行於世。唐劉知幾《史通六家篇》,以悅書為《左傳家》之首。其《二體篇》又稱其歷代寶之,有逾本傳。班、荀二體,角力爭先,其推之甚至。 |
1 | 晉袁宏撰。宏,字彥伯,陽夏人,太元初官至東陽太守,事跡具《晉書·文苑傳》。是書前有宏《自序》,稱嘗讀《後漢書》,煩穢雜亂,聊以暇日,撰集為《後漢紀》。其所綴會《漢紀》案:此《漢紀》蓋指荀悅之書涉及東漢初事,非者張璠書也、謝承書、司馬彪書、華嶠書、謝沈書、《漢山陽公記》、《漢靈獻起居注》、《漢名臣奏》,旁及諸部《耆舊先賢傳》,凡數百卷。前史闕略,多不次序。錯繆同異,誰使正之。經營八年,疲而不能定,頗有傳者。始見張璠所撰書,其言漢末之事差詳,故複探而益之云云。蓋大致以《漢紀》為准也。案《隋志》載璠書三十卷,今已散佚。惟《三國志注》及《後漢書注》間引數條。 |
3 | 如璠《記》稱「盧芳,安定人,屬國夷數十畔在參蠻,芳從之,詐姓劉氏」。此書則作「劉芳,安定三川人,本姓盧。王莽末,天下咸思漢,芳由是詐稱武帝後,變姓名為劉文伯。及莽敗,芳與三川屬國羌胡起兵北邊」。以及朱穆論梁冀池中舟覆、吳佑諫父寫書事,皆較璠《記》為詳。璠《記》稱明德馬皇后不喜出游,未嘗臨御窗牖。此書則作性不喜出入游觀。璠《記》稱楊秉嘗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財也,天下以為名公。」此書刪下一句。又如序王龔與薛勤喪妻事,璠《記》先敘龔而追敘勤。此書則先敘勤而後敘龔。敘呂布兵敗,勸王允同逃事,璠《記》敘在長安陷時。此書追敘於後。亦頗有所移置。而核其文義,皆此書為長。其體例雖仿荀悅書,而悅書因班固舊文,翦裁聯絡。此書則抉擇去取,自出鑒裁,抑又難於悅矣。劉知幾《史通正史篇》稱:「世言漢中興,作史者惟袁、范二家,以配蔚宗。要非溢美也。」 |
1 | 宋司馬光撰。此書於元豐七年隨《通鑒》同奏上。高似孫《緯略》載:「光編集《通鑒》,有一事用三四出處纂成者。」《文獻通考》載:「司馬康所述有司馬彪、荀悅、袁宏、崔鴻、蕭方等,李延壽及《太清記》、《唐歷》之類。」 |
《卷48 史部·編年類存目》
2 | 然繁簡失倫,多未盡當。其中無年可編者,亦往往隨意科配。如荀悅著《漢紀》、《申鑒》,皆強系之獻帝乙酉年。恐必不然也。 |
《卷66 史部·載記類》
2 | 丞相商英之兄。熙寧中官至殿中侍御史,事跡附載《宋史張商英傳》。其書本《前蜀開國記》、《後蜀實錄》,仿荀悅《漢紀》體,編年排次。於王建、孟知祥據蜀事跡,頗為詳備。歐陽修《二蜀世家》刪削太略,得此可補其所遺。今世官署戒石所刻「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蒼難欺」四語,自宋代以黃庭堅書頒行州縣者,實摘錄孟昶廣政四年所制官箴中語。其文全載於此書,凡此之類皆足以資考証。唐英嘗撰《嘉祐名臣傳》及此書,今《名臣傳》已佚,惟此書存。然考樓鑰《攻愧集》引《外史檮杌》,王建四年書張琳始末,有大順初憘實為黔南節度使,闢為判官一條。今本無之,則亦非完帙矣。 |
《卷87 史部·目錄類存目》
2 | 所摭拾既多挂漏,又往往不載卷數及撰人姓名。其例惟載有明一代著作,而前史所載則不錄,蓋用劉知幾之說。然如朱鑑《朱子易說》、薛季宣《書古文訓》案原本作薛士龍,即季宣之字也、鄭敷文《書說》、段昌武《毛詩集解》、張虙《月令解》、傅崧卿《夏小正解》、余允文《尊孟辨》、楊伯嵒《九經韻補》案原本誤作楊嵒,蓋偶脫一字、徐子光《蒙求補注》、胡舜陟《孔子編年》、陳埴《木鐘集》案原本誤作陳植、邱濬《牡丹榮辱志》案此邱濬與明大學士邱濬同姓名,故侗誤以為明人、陳思《海棠譜》、龐元英《談藪》、陳郁《藏一話腴》、陳應行《吟窗雜錄》、潘用牧《記纂淵海》、蕭恭文《錦繡萬花穀》、章如愚《山堂考索》,皆灼然宋人。朱公遷《詩傳疏義》、《四書通旨》,史伯璿《四書管窺》,毛應龍《周禮集傳》,程端禮《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陸輔之《吳中舊事》、王惲《中堂紀事》、《玉堂嘉話》、潘昂霄《河源志》案原本諛作潘昂,王楨《農書》,張養浩《三事忠告》,盛如梓《老學叢談》,李冶《測圓海鏡》,危亦林《得效方》,范梈《木天禁語》,以及周伯琦、楊允孚、李存、吳海、陳基諸集,皆灼然元人。甚至袁昂《書評》收及南齊之人,而荀悅《漢紀》、袁宏《後漢紀》為黃省曾所刻,《管子》、《韓子》為趙用賢所刻,皆但有刊版之功,並無注書之事。而以為黃省曾《兩漢紀》,趙用賢《管子》、《韓子》。是某人所刊,即署某人,恐有明一代之書版,志不勝收矣。諸史之志,惟《宋史》蕪雜荒謬,不足為憑。此志又出《宋志》之下。後來欽定《明史》,削侗此稿,重加編定,固至允之鑒也。 |
《卷91 子部·儒家類一》
1 | 漢荀悅撰。悅有《漢紀》,已著錄。《後漢書荀淑傳》稱,悅侍講禁中,見政移曹氏,志在獻替,而謀無所用,乃作《申鑒》五篇。其所論辨,通見政體。 |
《卷125 子部·雜家類存目二》
1 | 明周伯耕撰。伯耕字更生,莆田人。是書蓋雜家者流。其曰虞精,蓋取虞人獵百禽之精意也。前有李維禎序,稱原書正續共百餘篇,莆田知縣郭如暗為刻其四十七篇。此本實五十三篇,殆刻版時續入四篇,序則未改也。其書篇各立名,鎔鑄故事以成文,欲以博麗見長,而襞積之痕不化。蓋借文以隸事,而非用事以成文,故往往堆砌擁腫,不能運掉。維禎序稱其文格與陸賈《新語》、王符《潛夫論》、荀悅《申鑒》、徐幹《中論》、劉劭《人物志》相似。今考其文,實與數書不類。晉、宋以後,以儷偶為子書者,惟葛洪《抱樸子》外篇,劉晝《新論》有是體裁。伯耕此書,蓋規橅二家而不成耳。 |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 | 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 | 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