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唐姚思廉奉敕撰。 |
2 | 《唐書》思廉本傳稱貞觀三年詔思廉同魏徵撰。《藝文志》亦稱《梁書》、《陳書》皆魏徵同撰。舊本惟題思廉。蓋徵本監修,不過參定其《論贊》。獨標思廉,不沒秉筆之實也。是書《舊唐書·經籍志》及思廉本傳俱云五十卷,《新唐書》作五十六卷。考劉知幾《史通》,謂「姚察有志撰勒,施功未周。其子思廉憑其舊稿,加以新錄,述為《梁書》五十六卷」。則《新唐書》所據為思廉編目之舊,《舊唐書》誤脫「六」字審矣。思廉本推其父意以成書,每卷之後,題陳吏部尚書姚察者二十五篇,題史官陳吏部尚書姚察者一篇。蓋仿《漢書》卷後題班彪之例。其專稱史官者,殆思廉所續纂歟。思廉承藉家學,既素有淵源,又貞觀二年先已編纂,及詔入秘書省論撰之後,又越七年,其用力亦云勤篤。中如《簡文紀》載大寶二年四月丙子,侯景襲郢州,執刺史蕭方諸,而《元帝紀》作閏四月丙午。則兩卷之內,月日參差。《侯景傳》上云「張彪起義」,下云「彪寇錢塘」。則數行之間,書法乖舛。趙與旹《賓退錄》議其於《江革傳》中則稱「何敬容掌選,序用多非其人」,於《敬容傳》中則稱其「銓序明審,號為稱職」。尤是非矛盾。其餘事跡之複互者,前後錯見,証以《南史》,亦往往抵牾。蓋著書若是之難也。然持論多平允,排整次第,猶具漢、晉以來相傳之史法。要異乎取成眾手,編次失倫者矣。 |
1 | 唐姚思廉奉敕撰。 |
2 | 劉知幾《史通》謂貞觀初,思廉奉詔撰成二史,彌歷九載,方始畢功。而曾鞏《校上序》謂姚察錄梁、陳之事,其書未就,屬子思廉繼其業。 |
3 | 武德五年,思廉受詔為《陳書》。貞觀三年,論撰於秘書內省。十年正月壬子,始上之。是思廉編緝之功,固不止於九載矣。知幾又謂《陳史》初有顧野王、傅縡各為撰史學士,太建初中書郎陸瓊續撰諸篇,姚察就加刪改。是察之修史,實兼採三家。考《隋書·經籍志》有顧野王《陳書》三卷、傅縡《陳書》三卷、陸瓊《陳書》四十二卷,殆即察所據之本。而思廉為《傅縡》、《陸瓊》傳詳述撰著,獨不言其修史,篇第殊為疏略。至《顧野王傳》,稱其撰《國史紀傳》二百卷,與《隋志》卷帙不符。則疑《隋志》舛訛,思廉所記得其真也。《察傳》見二十七卷,載其撰梁、陳二史事甚詳。是書為奉詔所修,不同私撰。故不用《序傳》之例,無庸以變古為嫌。惟察陳亡入隋,為秘書丞、北絳郡開國公,與同時江總、袁憲諸人並稽首新朝,歷踐華秩,而仍列傳於《陳書》。揆以史例,失限斷矣。且江總何人,乃取與其父合傳,尤屬自污。觀李商隱《贈杜牧詩》有「前身應是梁江總」句,乃借以相譽。豈總之為人,唐時尚未論定耶?書中惟二卷、三卷題陳吏部尚書姚察,他卷則俱稱史臣。蓋察先纂《梁書》,此書僅成二卷,其餘皆思廉所補撰。今讀其列傳,體例秩然,出於一手。不似《梁書》之參差,亦以此也。惟其中記傳年月,間有抵牾,不能不謂之疵累。然諸史皆然,亦不能獨責此書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