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檢索內容: |
---|
檢索範圍: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條件: 提到「徐大椿」 |
Total 14 |
《卷104 子部·醫家類二》
2 | 詬之者以為溫補之弊,終於自戕。然己治病務求本原,用八味丸、六味丸直補真陽真陰,以滋化源,實自己發之。其治病多用古方,而出入加滅,具有至理,多在一兩味間見神明變化之妙。厥後趙獻可作《醫貫》,執其成法,遂以八味六味通治各病,甚至以六味丸治傷寒之渴,膠柱鼓瑟,流弊遂多。徐大椿因並集矢於薛氏,其實非己本旨,不得以李斯之故歸罪荀卿也。世所行者別有一本,益以十四經發揮諸書,實非己所著,亦非己所校,蓋坊賈務新耳目,濫為增入。猶之《東垣十書》、《河間六書》泛收他家所作以足其數,固不及此本所載皆己原書矣。 |
1 | 國朝徐大椿撰。大椿字靈胎,號洄溪,吳江人。世傳神農《本草經》三卷共載藥三百六十五味,分上、中、下三品。今單行之本不傳,惟見於唐慎微《本草》所載,其刊本以陰文書者,皆其原文也。大椿以舊注但言其當然,不言其所以然,因於三品之中採掇一百種,備列經文,而推闡主治之義,有常用之藥而反不收入者。其凡例謂辨明藥性,使人不致誤用,非備品以便查閱也。凡所箋釋,多有精意,較李時珍《本草綱目》所載發明諸條,頗為簡要。然《本草》雖稱神農,而所云出產之地乃時有後漢之郡縣,則後人附益者多。如所稱久服輕身延年之類,率方士之說,不足盡信。大椿尊崇太過,亦一一究其所以然,殊為附會。又大椿所作《藥性專長論》曰,藥之治病,有可解者,有不可解者,其說最為圓通。則是書所論猶屬筌蹄之末,要於諸家《本草》中為有啟發之功者矣。 |
1 | 國朝徐大椿撰。大椿持論,以張機所傳為主,謂為古之經方。唐人所傳,已有合有不合,宋、元以後則彌失古法。故是編所錄病論,惟取《靈樞》、《素問》、《難經》、《金匱要略》、《傷寒論》、隋巢元方《病源》、唐孫思邈《千金方》、王燾《外台秘要》而止。所錄諸方,亦多取於諸書。而宋以後方則採其義有可推,試多獲效者。其去取最為謹嚴。每方之下,多有附注,論配合之旨與施用之宜,於疑似出入之間,辨別尤悉。較諸家方書但云主治某証而不言其所以然者,特為精密。獨其天性好奇,頗信服食之說,故所注本草,於久服延年之論,皆無所駁正。而此書所列通治方中,於千金方、鍾乳粉、《和劑局方》玉霜圓之類,金石燥烈之藥,往往取之,是其過中之一弊,觀是書者亦不可不知其所短焉。 |
1 | 國朝徐大椿撰。世傳後漢張機《傷寒論》乃晉王叔和蒐採成書,本非機所編次。金聊城成無己始為作注。又以己意移易篇章。自後醫家屢有刊定,如治《尚書》者之爭洪範、武成,注《大學》者之爭古本、今本,迄於有明,終無定論。 |
1 | 國朝徐大椿撰。其大綱凡七,曰經絡髒腑,曰脈,曰病,曰藥,曰治法,曰書論,曰古今。分子目九十有三。持論多精鑿有據。如謂病之名有萬,而脈之象不過數十種,是必以望、聞、問三者參之。又如病同人異之辨,兼証兼病之別,亡陰亡陽之分,病有不愈不死,有雖愈必死,又有藥誤不即死,藥性有今古變遷,《內經》司天運氣之說不可泥,針灸之法失傳。其說皆可取。而人參論一篇,涉獵醫書論一篇,尤深切著明。至於有欲救俗醫之弊而矯枉過直者,有求勝古人之心而大言失實者,故其論病則自岐黃以外,秦越人亦不免詆排。其論方則自張機《金匱要略》、《傷寒論》之外,孫思邈、劉守真、李杲、朱震亨皆遭駁詰。於醫學中殆同毛奇齡之《說經》。然其切中庸醫之弊者,不可廢也。 |
《卷105 子部·醫家類存目》
1 | 國朝徐大椿撰。大椿有《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已著錄。是書以秦越人八十一《難經》有不合《內經》之旨者,援引經文以駁正之。考《難經》、《漢藝文志》不載,《隋志》始著於錄。雖未必越人之書,然三國已有呂博望注本,而張機《傷寒論》平脈篇中所稱經說,今在第五難中,則亦後漢良醫之所為。歷代以來,與《靈樞》、《素問》並尊,絕無異論。大椿雖研究《內經》,未必學出古人上,遽相排斥,未見其然。況大椿所據者《內經》,而《素問》全元起本已佚其第七篇,唐王冰始稱得舊本補之,宋林億等校正,已稱其天元紀大論以下與《素問》餘篇絕不相通,疑冰取陰陽大論以補所亡。至刺法本病二論,則冰本亦闕,其間字句異同,億等又複有校改,注中題曰新校正皆是。則《素問》已為後人所亂,而《難經》反為古本。又滑壽《難經本義》列是書所引《內經》,而今本無之者,不止一條。則當時所見之本,與今亦不甚同。即有舛互,亦宜兩存,遽執以駁《難經》之誤,是何異談六經者執開元改隸之本以駁漢博士耶? |
1 | 國朝徐大椿撰。大椿有《神農本草百種錄》,已著錄。初,明趙獻可作《醫貫》,發明薛氏《醫案》之說,以命門真水真火為主,以八味丸、六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大椿以其偏駁,作此書闢之。考八味丸即《金匱要略》之腎氣丸,本後漢張機之方。後北宋錢乙以小兒純陽,乃去其肉桂、附子,以為幼科補劑,名六味丸。至明太醫院使薛己,始專用二方,為補陽補陰要藥,每加減以治諸病。其於調補虛損,未嘗無效。獻可傳其緒論,而過於主持,遂盡廢古人之經方。殆如執誠意正心以折衝禦侮,理雖相貫,事有不行。大椿攻擊其書,不為無理,惟詞氣過激,肆言辱詈,一字一句,索垢求瘢,亦未免有傷雅道。且獻可說不能多驗,今其書已不甚行,亦不必如是之詬爭也。 |
《卷146 子部·道家類》
1 | 國朝徐大椿撰。大椿有《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已著錄。是編以《老子》舊注人人異說,而本㫖反晦,乃尋繹經文,疏通其義。仍分上下二篇,而削其道經、德經之目。仍分八十一章,而削其章名,但以每章第一句標題。其字句參考諸本,取其詞意通達者。其訓詁推求古義,取其上下融貫者。其所詮釋,主於言簡理該,大旨與張爾岐《老子說略》相同,而研索較深,發揮較顯,在《老子注》中,尚為善本。附載《陰符經注》一卷,詁以易理,義亦可通。惟其凡例詆呵古人,王弼註謂之膚近,河上公注謂之文理不通,未免過當。又謂老氏之學與六經旨趣各有不同,六經為中古以後文物極盛之書,老氏所云養生修德,治國用兵之法,皆本上古聖人相傳之精意。故其教與黃帝並稱,其用甚簡,其效甚速。漢時循吏,師其一二,已稱極治云云。亦未免務為高論。夫老子生乎亂世,立清淨之說以救之,特權宜拯弊之一術,猶曰不藥得中醫耳。蓋公以是術教曹參,亦適當秦虐之後,人思休息,猶適當靜攝可愈之病耳。必謂老氏欲以此術治萬世,非老氏之本意。至於黃帝以七十戰定天下,一切禮樂刑政無一非其所制作,古書具在,班班可考,必謂黃帝以無為治天下,尤非黃帝之實事。大椿此書,於《老子》之學不為無見,而躋《老子》於六經上,則不可以訓。故錄存其書,而附辨其說如右。 |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 | 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 | 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