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718287"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條件: 提到「唐中宗
Total 3

卷51 史部·雜史類

2
複以是編宣付館臣,譯以漢文,潤色排比,纂成八卷。其第一卷內言風壇、水壇、土壇初定,各種生靈降世因由,及六噶拉卜乘除算量運數,而歸於釋迦牟尼佛教之所自興,是為全書緣起。次紀額納特珂克國汗世系,首載星哈哈努汗之曾孫薩爾斡阿爾塔實迪汗之子丹巴多克噶爾成佛事,而自烏迪雅納汗以下崇信佛教諸大汗及七贊達、七巴拉、四錫納等汗則俱詳著其名號,與《藏經》內之《釋迦譜》約略相仿。次紀土伯特汗世系始,始於尼雅特贊博汗,在善布山為眾所立,終於劄實德汗,大致亦頗與西番《嘉喇卜經》合。其中載持勒德蘇隆贊娶唐太宗文成公主,持勒丹租克丹汗娶唐中宗弟景德王女金城公主。核之《唐書》,太宗貞觀十五年以宗女文成公主妻吐蕃贊普葉宗弄贊,中宗景龍初以雍王守禮女為金城公主妻吐蕃贊普葉隸蹜贊。其事蹟多屬相符。是土伯特即吐蕃國號,而《唐書》所稱葉宗弄贊,乃特勒德蘇隆贊之訛。其汗世以贊博為名,與《唐書》所稱讚普亦音相近也。其第三卷以後則皆紀蒙古世系,謂土伯特色爾持贊博汗之季子布林特齊諾避難至必塔地方,其眾尊為君長,數傳至勃端察爾,母曰阿隆郭斡哈屯,感異夢而生,又九傳至元太祖。與《元本紀》多相合,而間有異同。其稱元太祖為索多博克達青吉斯汗,元世祖為呼必賚徹辰汗,元順帝為托歡特莫爾烏哈噶圖汗。自順帝北奔,後世傳汗號至林丹庫克圖汗,而為我朝所克。中間傳世次序、名號、生卒、年歲,釐然具載,詮敘極為詳悉。明代帝系,亦附著其略。其最踳駁者,如以庫色勒汗為元明宗弟,在位二十日,史無其事。又以明太祖為朱葛,仕元至左省長官,讒殺托克托噶太師,遂舉兵迫逐順帝,亦為鑿空失實。其他紀年前後,亦往往與史乖迕。蓋內地之事,作書者僅據傳聞錄之,故不能盡歸確核。至於塞外立國,傳授源流,以逮人地諸名,語言音韻,皆其所親知灼見。自不同歷代史官摭拾影響附會之詞,妄加纂載,以致魯魚謬戾,不可複憑。得此以定正舛訛,實為有裨史學。仰惟我國家萬方同軌,中外向風。蒙古諸部,久為臣僕。乃得以其流傳秘冊,充外史之儲藏。用以參考舊文,盡卻耳食沿訛之陋,一統同文之盛治,洵亙古為獨隆矣。

卷88 史部·史評類

1
劉子玄撰。子玄本名知幾,避明皇嫌名,以字行。彭城人。弱冠擢進士第,調獲嘉尉,遷鳳閣舍人,兼修國史中宗時擢太子率更令,累遷秘書監太子左庶子崇文館學士開元初官至左散騎常侍。後坐事貶安州別駕,卒於官。事跡具《唐書》本傳。此書成於景龍四年。凡內篇十卷,三十九篇;外篇十卷,十三篇。蓋其官秘書監時與蕭至忠、宗楚客等爭論史事不合,故發憤而著書者也。其內篇《體統》、《紕繆》、《弛張》三篇,有錄無書。考本傳已稱著《史通》四十九篇,則三篇之亡,在修《唐書》以前矣。內篇皆論史家體例,辨別是非。外篇則述史籍源流,及雜評古人得失。文或與內篇重出,又或抵牾。觀開卷《六家篇》,首稱自古帝王文籍,外篇言之備矣。是先有外篇,乃擷其精華以成內篇,故刪除有所未盡也。子玄於史學最深,又領史職幾三十年,更歷書局亦最久。其貫穿今古,洞悉利病,實非後人之所及。而性本過剛,詞複有激,詆訶太甚,或悍然不顧其安。《疑古》、《惑經》諸篇,世所共詬,不待言矣。即如《六家篇》譏《尚書》為例不純,《載言篇》譏左氏不遵古法,《人物篇》譏《尚書》不載八元、八愷、寒浞、飛廉、惡來、閎夭、散宜生,譏《春秋》不載由余、百里奚、範蠡、文種、曹沫、公儀休、寧戚、穰苴,亦殊謬妄。至於史家書法,在褒貶不在名號。昏暴如幽、厲,不能削其王號也。而《稱謂篇》謂晉康、穆以下諸帝,皆當削其廟號。朱雲之折檻,張綱之埋輪,直節凜然。而《言語篇》斥為小辨,史不當書。蘧瑗位列大夫,未嘗棲隱。而《品藻篇》謂《高士傳》漏載其名。孔子門人,欲尊有若,事出《孟子》,定不虛誣。而《鑒識篇》以《史記》載此一事,其鄙陋甚於褚少孫。皆任意抑揚,偏駁殊甚。其他如《雜說篇》指趙盾魚飧,不為菲食,議《公羊》之誣。並州竹馬,非其土產,議《東觀漢記》之謬,亦多瑣屑支離。且《周禮》太史掌國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則史官兼司掌故,古之制也。子玄之意,惟以褒貶為宗,餘事皆視為枝贅。故《表歷》、《書志》兩篇,於班、馬以來之舊例,一一排斥,多欲刪除,尤乖古法。餘如譏《後漢書》之採雜說,而自據《竹書紀年》、《山海經》,譏《漢書五行志》之舛誤,而自以元暉之《科錄》為魏濟陰王暉業作,以《後漢書劉虞傳》為在《三國志》中。小小疏漏,更所不免。然其縷析條分,如別黑白。一經抉摘,雖馬遷、班固幾無詞以自解免。亦可云載筆之法家,著書之監史矣。自明以來,注本凡三四家,而訛脫竄亂,均如一轍。此本為內府所藏舊刻,未有注文,視諸家猶為近古。其中《點煩》一篇,諸本並佚其朱點,此本亦同。無可校補,姑仍之焉。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