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735494"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條件: 提到「宋祁
Total 18

卷42 經部·小學類三

1
舊本題宋丁度等奉敕撰。前有《韻例》,稱:「景祐四年,太常博士直史館宋祁、太常丞直史館鄭戩等建言:陳彭年邱雍等所定《廣韻》,多用舊文,繁略失當。因詔祁、戩與國子監直講賈昌朝、王洙同加修定。刑部郎中知制誥丁度、禮部員外郎知制誥李淑為之典領。」晁公武讀書志》亦同。然考司馬光切韻指掌圖序》,稱:「仁宗皇帝詔翰林學士丁公度、李公淑增崇韻學,自許叔重而降凡數十家,總為《集韻》,而以賈公昌朝、王公洙為之屬。治平四年,餘得旨繼纂其職,書成上之,有詔頒焉。嘗因討究之暇,科別清濁為二十圖」云云,則此書奏於英宗時,非仁宗時,成於司馬光之手,非盡出丁度等也。其書凡平聲四卷,上聲、去聲、入聲各二卷,共五萬三千五百二十五字。視《廣韻》增二萬七千三百三十一字案《廣韻》凡二萬六千一百九十四字,應增二萬七千三百三十一字,於數乃合。原本誤以二萬為一萬,今改正。熊忠《韻會舉要》稱:「舊韻但作平聲一、二、三、四,《集韻》乃改為上、下平。」今檢其篇目,乃舊韻作上、下平,此書改為平聲一、二、三、四。忠之所言,殊為倒置。惟《廣韻》所注通用、獨用,封演《見聞記》稱為唐許敬宗定者,改並移易其舊部,則實自此書始。《東齋紀事》稱「景祐初,以崇政殿說書賈昌朝言,詔度等改定韻窄者十三處,許令附近通用」,是其事也。今以《廣韻》互校,平聲並《殷》於《文》,並《嚴》於《鑑》、《添》,並《凡》於《咸》、《銜》。上聲並《隱》於《吻》。

卷46 史部·正史類二

3
自宋嘉祐後,歐陽修宋祁等重撰新書,此書遂廢。然其本流傳不絕。儒者表昫等之長以攻修、祁等之短者亦不絕。今觀所述,大抵長慶以前,《本紀》惟書大事,簡而有體;《列傳》敘述詳明,贍而不穢。頗能存班、範之舊法。長慶以後,《本紀》則詩話、書序、婚狀、獄詞委悉具書,語多支蔓。如《文宗紀》云:上每誦杜甫《曲江行》云:「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乃知天寶以前,曲江四岸皆有行宮台殿、百司廨署。又云:戶部侍郎判度支王彥威進所撰《供軍圖略》,其序云云。《武宗紀》云:右庶子呂讓進狀,亡兄溫女太和七年嫁左衛兵曹蕭敏,生二男,開成三年敏心疾乖忤,因而離婚,今敏日愈,卻乞與臣侄女配合。又云:御史台奏:據三司推勘吳湘獄,謹具逐人罪狀如後,揚州都虞候盧行立、劉群於會昌二年五月十四日於阿顏家吃酒云云。《列傳》則多敘官資,曾無事實。或但載寵遇,不具首尾。如《夏侯孜傳》祇載歷官所至及責讓詔詞,不及一事,《朱樸傳》祇載其相昭宗而不及其始末。所謂繁略不均者,誠如宋人之所譏。按《崇文總目》,初吳兢撰《唐史》,自創業訖於開元,凡一百一十卷。韋述因兢舊本,更加筆削,刊去《酷吏傳》,為紀、志、列傳一百十二卷。至德、乾元以後,史官於休烈又增《肅宗紀》二卷。史官令狐峘等複於紀志傳隨篇增輯,而不加卷帙。為《唐書》一百三十卷。是《唐書》舊稿,實出吳兢。雖眾手續增,規模未改。昫等用為藍本,故具有典型。觀《順宗紀·論題史臣韓愈》、《憲宗紀·論題史臣蔣系》,此因仍前史之明証也。至長慶以後,史失其官,無複善本。昫等自採雜說傳記排纂成之,動乖體例,良有由矣。至於卷一百三十二既有《楊朝晟傳》,卷一百四十四複為立傳;《蕭穎士》既附見於卷一百二,複見於卷一百九十《文苑傳》;宇文韶《諫獵表》既見於卷六十二,複見於卷六十四;蔣乂《諫張茂宗尚主疏》既見於卷一百四十一,複見於卷一百四十九。《輿服志》所載條議,亦多同《列傳》之文。蓋李崧、賈緯諸人各自編排,不相參校。昫掌領修之任,曾未能鉤稽本末,使首尾貫通,舛漏之譏,亦無以自解。平心而論,蓋瑕瑜不掩之作。黨新書者必謂事事勝舊書,黨舊書者又必謂事事勝新書,皆偏見也。我皇上獨秉睿裁,定於正史之中二書並列,相輔而行。誠千古至公之道。論史諸家可無庸複置一議矣。
1
歐陽修宋祁等奉敕撰。
5
使盡登《本記》,天下有是史體乎?祁一例刊除,事非得已,過相訾議,未見其然。至於呂夏卿私撰《兵志》,見晁氏《讀書志》;宋祁別撰紀志,見王得臣麈史》。則同局且私心不滿。書甫頒行,《糾謬》即踵之而出。其所攻駁,亦未嘗不切中其失。然一代史書,網羅浩博,門分類別,端緒紛拏。出一手則精力難周,出眾手則體裁互異。爰從三史以逮八書,抵牾參差,均所不免。不獨此書為然。呂宋之書,未知優劣。吳縝所糾,存備考証則可。因是以病新書,則一隅之見矣。
2
晁公武讀書志》云:「開寶中詔修梁、唐、晉、漢、周書,盧多遜扈𫎇、張澹、李昉、劉兼、李穆、李九齡同修。宰相薛居正等監修。」《玉海》引《中興書目》云:「開寶六年四月戊申,詔修《五代史》。七年閏十月甲子,書成。凡百五十卷,《目錄》二卷,為《紀》六十一、《志》十二、《傳》七十七,多據累朝實錄及範質《五代通錄》為稿本。其後歐陽修別撰《五代史記》七十五卷,藏於家。修沒後,官為刊印,學者始不專習薛史。然二書猶並行於世。」至金章宗泰和七年,詔學官止用歐陽史,於是薛史遂微。元、明以來,罕有援引其書者,傳本亦漸就湮沒,惟明內府有之,見於《文淵閣書目》,故《永樂大典》多載其文。然割裂淆亂,已非居正等篇第之舊。恭逢聖朝右文稽古,網羅放佚,零縑斷簡,皆次第編摩。等謹就《永樂大典》各韻中所引薛史,甄錄條繫,排纂先後,檢其篇第,尚得十之八九。又考宋人書之徴引薛史者,每條采錄,以補其闕。遂得依原本卷數,勒成一編,晦而複彰,散而復聚,殆實有神物呵䕶,以待時而出者。遭逢之幸,洵非偶然也。歐陽修文章遠出居正等上,其筆削體例,亦特謹嚴,然自宋時論二史者即互有所主。司馬光作《通鑑》、胡三省作《通鑑注》,皆專據薛史,而不取歐史。沈括、洪邁、王應麟輩為一代博洽之士,其所著述,於薛、歐二史亦多兼採,而未嘗有所軒輊。蓋修所作皆刊削舊史之文,意主斷制,不肯以紀載叢碎,自貶其體。故其詞極工,而於情事或不能詳備。至居正等奉詔撰述,本在宋初。其時秉筆之臣,尚多逮事五代,見聞較近,紀傳皆首尾完具,可以徵信。故異同所在,較核事跡,往往以此書為証。雖其文體平弱,不免敘次煩冗之病。而遺聞瑣事,反藉以獲傳,實足為考古者參稽之助。又歐史止述《司天》、《職方》二考,而諸志俱闕。凡禮樂職官之制度、選舉刑法之沿革,上承唐典,下開宋制者,一概無徵,亦不及薛史諸志為有裨於文獻。蓋二書繁簡,各有體裁,學識兼資,難於偏廢。昔修與宋祁所撰《新唐書》,事增文省,足以括劉眗舊書。而眗書仰荷皇上表章,今仍得列於正史。況是書文雖不及歐陽,而事跡較備,又何可使隱沒不彰哉?謹考次舊文,厘為《梁書》二十四卷,《唐書》五十卷、《晉書》二十四卷、《漢書》十一卷、《周書》二十二卷、《世襲列傳》二卷、《僭偽列傳》三卷、《外國列傳》二卷、《志》十二卷,共一百五十卷,別為《目錄》二卷。而蒐羅排纂之意,則著於《凡例》,茲不贅列焉。

卷70 史部·地理類三

1
宋祁撰。子京,雍邱人。天聖二年進士,官至翰林學士承旨,謚景文。
2
事跡具《宋史》本傳。是編乃嘉祐二年端明殿學士吏部侍郎知益州時所作。
4
其圖已佚,《贊》皆古雅,蓋力摹郭璞山海經圖贊》,往往近之。注則頗傷謇澀,亦每似所作《新唐書》,蓋敘記之文類如是也。胡震亨跋引范成大《聖瑞花》詩,証是花開於春夏間,注稱率以秋開為非。殆由氣候不齊,各據所見。
5
又引薛濤《鴛鴦草》詩「但娛春日長,不管秋風早」句,証注是草春葉晚生之非,則橫生枝節。夫春日已長,非春晚而何歟!至虞美人草自屬借人以名物,如菊號西施之類,必改為娛美人草,曲生訓釋,是則支離無所取耳。

卷120 子部·雜家類四

1
宋祁撰。有《益部方物略》,已著錄。其書上卷曰釋俗。中卷曰考訂,多正名物音訓,裨於小學者為多,亦間及文章史事。下卷曰雜說,則欲自為子書,造語奇雋,多似焦贛《易林》、譚峭《化書》,而終以《庭戒》、《治戒》、《左志》、《右銘》。未審為平日預作,為其後人附入也。末有寶慶二年上虞李衎跋,稱其可疑者七事:如以骨朵為胍月乇,不知朵為艿木字之訛;以鮑照作昭為誤,而不知唐避武后之諱;以牛耕始漢趙過,而不知冉耕伯牛,古犁字文亦從牛;以栘為開而反合,而不知為郁李;以臣瓚為於瓚,而不知酈道元水經注》稱薛瓚:以朴無樸音,而祁所預修之《集韻》實有蒲候、匹角二切;以卯本柳字,而不知實古卿字。所摭多中其失。然大致考據精詳,非他說部游談者比。其中如論漢高祖呂後一條,後蘇洵《高祖論》全本之。又如蕭該《漢書音義》為顏師古所未見者,亦賴此書存其略。晁公武讀書志》稱是書每章冠以公曰字,不知何人所編此本無之,或傳刻者所削。《文獻通考》引《中興藝文志》,以是書為紹聖中宋肇次其祖庠之語,與公武說異。馬端臨謂二筆錄卷數相同,祁、庠又兄弟,不能定為一書二書。今考書中稱引莒公者不一,莒公即庠,則此錄為祁明矣。或肇所編又別一書,亦名《筆錄》耳。

卷152 集部·別集類五

1
宋祁撰。有《益部方物略》,已著錄。晁公武讀書志》謂祁詩文多奇字,証以蘇軾詩「淵源皆有考,奇險或難句」之語。以今觀之,殆以祁撰《唐書》雕琢劖削,務為艱澀,故有是言。實則所著詩文博奧典雅,具有唐以前格律。

卷189 集部·總集類四

1
王志堅編。志堅有《讀史商語》,已著錄。秦、漢以來,自李斯《諫逐客書》始點綴華詞,自鄒陽《獄中上梁王書》始疊陳故事,是駢體之漸萌也。符命之作則《封禪書》、《典引》,問對之文,則《答賓戲》、《客難》,駸駸乎,偶句漸多。沿及晉、宋,格律遂成,流迨齊、梁,體裁大判,由質實而趨麗藻,莫知其然而然。然實皆源出古文,承流遞變。猶四言之詩至漢而為五言,至「六朝」而有對句,至唐而遂為近體。面目各別,神理不殊,其原本風雅則一也,厥後輾轉相沿,逐其末而忘其本。故周武帝病其浮靡,隋李諤論其佻巧,唐韓愈亦齗齗有古文、時文之辨。降而愈壞,一濫於宋人之啟札,再濫於明人之表判,剿襲皮毛,轉相販鬻;或塗飾而掩情,或堆砌而傷氣;或雕鏤纖巧而傷雅。四六遂為作者所詬厲。宋姚鉉撰《唐文粹》,至盡黜儷偶,宋祁修《新唐書》,至全刪詔令;而明之季年,豫章之攻雲間者,亦以沿溯六朝相詆,豈非作四六者,不知與古體同源、愈趨愈下,有以啟議者之口乎!志堅此編所錄,下迄於元,而能上溯於魏、晉,如敕則托始宋武帝,冊文則托始宋公《九錫文》,表則托始陸機、桓溫、謝靈運,書則托始於魏文帝、應瑒、應璩、陸景、薛綜、阮籍、呂安、陸雲、習鑿齒,序則托始陸機,論則托始謝靈運。大抵皆變體之初,儷語散文相兼而用,其齊、梁以至唐人,亦多取不甚拘對偶者。俾讀者知四六之文,運意遣詞,與古文不異,於茲體深為有功。至於每篇之末,或箋注其本事,或考証其異同,或臚列其始末,亦皆元元本本,語有實徵,非明代選本所可及。據其凡例,雖為舉業而作,實則四六之源流正變,具於是編矣,未可以書肆刊本忽之也。

卷190 集部·總集類五

2
明華亭張之象始有《古詩類苑》、《唐詩類苑》兩集,然亦多以人事分編,不專於詠物。其全輯詠物之詩者,實始自是編。所錄上起古初,下訖明代,凡四百八十六類。又附見者四十九類。諸體咸備,庶匯畢陳,洋洋乎詞苑之大觀也。夫鳥獸草木,學詩者資其多識,孔門之訓也。郭璞作《山海經贊》、戴凱之作《竹譜》、宋祁作《益部方物略記》,並以韻語敘物產,豈非以諧諸聲律,易於記誦歟?學者坐諷一編,而周知萬品,是以摛文而兼博物之功也。至於借題以托比、觸目以起興,美刺法戒,繼軌風人,又不止《爾雅》之注蟲魚矣。知聖人隨事寓教,嘉惠藝林者深也。原本未標卷第,惟分六十四冊,篇頁稍繁。今依類分析,編為四百八十六卷。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