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931629"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條件: 提到「呂忱
Total 8

卷40 經部·小學類一

1
國朝杭世駿撰。世駿大宗,號堇浦,仁和人。乾隆召試博學鴻詞,授翰林院編修。是書採《十三經注疏》、《說文》、《釋名》諸書,以補揚雄《方言》之遺。前後類次,一依《爾雅》,但不明標其目耳。搜羅古義,頗有裨於訓詁。惟是所引之書,往往耳目之前顯然遺漏。如《玉篇》引《倉頡篇》云:「楚人呼灶曰寤。」《列子黃帝篇注》引何承天《纂文》云:「吳人呼瞬目為眴目。」《古今韻會》引魏李登《聲類》云:「江南曰辣,中國曰辛。」《爾雅釋草》、《釋文》、宋庠國語補音》引晉呂忱字林》云:「楚人名䔖曰芰。,秦名雅䔖。鯷,青州人呼鮎鯷。」《初學記》及《太平御覽》引《纂文》云:「梁州以豕為豕粦,河南謂之彘,漁陽以豬為豝,齊、徐以小豬為豕粦。」《太平御覽》又引《纂文》云:「秦以鈷金莽為銼金羸。」

卷41 經部·小學類二

2
故傳本往往訛異。宋雍熙三年,詔徐鉉、葛湍、王惟恭、句中正等重加刊定。凡字為《說文》注義、序例所載,而諸部不見者,悉為補錄。又有經典相承,時俗要用,而《說文》不載者,亦皆增加,別題之曰「新附字」。其本有正體,而俗書訛變者,則辨於注中。其違戾六書者,則別列卷末。或注義末備,更為補釋,亦題「臣鉉等案」以別之。音切則一以孫愐《唐韻》為定。以篇帙繁重,每卷各分上、下,即今所行毛晉刊本是也。明萬歷中,宮氏刻李燾說文五音韻譜》,陳大科序之,誤以為即鉉校本。陳啟源作《毛詩稽古編》,顧炎武作《日知錄》,並沿其謬。豈毛氏所刊,國初猶未盛行歟?書中古文、籀文,李燾據唐林罕之說,以為晉巾弦令呂忱所增。考慎《自序》云「今序篆文,合以古、籀」,其語甚明。
3
所記重文之數,亦複相應。又《法書要錄》載後魏江式《論書表》曰:「晉世義陽王典祠令任城呂忱,表上《字林》六卷。尋其況趣,附托說文》,而按偶章句,隱別古籀奇惑之字。文得正隸,不差篆意。」則忱書並不用古籀,亦有顯證,如罕之所云「呂忱字林》,多補許慎遺闕者,特廣《說文》未收字耳」。
1
乾隆三十六年奉敕撰。我國家發祥長白,實金源之舊疆。《金史·章宗本紀》載:「明昌五年,以叶魯谷神始制國字,詔依倉頡立廟例,祀於上京。」又《選舉志》稱:「進士科以策論試國人,用國字為程文。」陶宗儀書史會要》則稱金太祖命完顏希尹撰國字,其後熙宗亦制字並行。希尹所制謂之大字,熙宗所制謂之小字,其字體波磔繁密,頗類籀文。當時必有字書,今已無考。惟趙崡石墨鐫華》所載天會十二年《都統經略郎君行記》一篇,僅存其形制而已。蓋有元一統之後,其法漸不傳也。我太祖高皇帝肇建丕基,命巴克什額爾德尼以蒙古字聯綴國語成句,尚未別為書禮。太宗文皇帝始命巴克什庫爾纏剏造國書。以十二字頭貫一切音,因音而立字,合字而成語。今內閣所貯舊籍今謂之《老檔》,即其初體。厥後增加圈點,音義益詳。亦如籀變小篆,隸變八分,踵事而增,以日趨於精密。我聖祖仁皇帝慮口傳筆授,或有異同,乃命別類分門,一一排纂,勒為《清文鑒》一書,以昭法守,惟未及音譯其文。皇上復指授館臣,詳加增定,為部三十有五,子目二百九十有二。每條皆左為國書,右為漢語。國書之左,譯以漢音,用三合切韻。漢書之右,譯以國書,惟取對音。以國書之聲,多漢字所無,故三合以取之。漢字之聲,則國書所具,故惟用直音也。至於欽定《新語》,一一載入,尤為詳備。蓋字者孳也,許慎說文》九千餘字,李登《聲類》已增至一萬一千五百二十字案《聲類》今無其書,此據《封演聞見記》陸法言《切韻》一萬二千五十六字,陳彭年等《重修廣韻》已增至二萬六千一百九十四字。呂忱字林》、丁度集韻》以下,更莫能殫記。是由名物日繁,記載遂不能不備。聖人制作,亦因乎勢之自然,為事之當然而已。伏而讀之,因漢文可以通國書,因國書可以通漢文。形聲訓詁,無所不具,亦可云包羅巨細、辯別精微者矣。書中體例,兼列字體、字音,宜入訓詁類中。然譯語得音,駢音為字,與訓詁之但解音義者不同,故仍列諸字書類焉。

卷43 經部·小學類存目一

3
其注皆雜採諸書,不由根柢。所列各書,唐《說文》、蜀《說文》、葛洪《字苑》、何承天《纂文》、呂靜《韻集》、李啟《聲韻》、呂忱字林》、陽休之夏侯該《韻略》、孟昶《書林韻會》、林罕《字源》等目,不知何從見之?又以李燾《說文五音譜》為徐鉉,以楊桓《六書溯源》為吳元滿,以趙明誠金石錄》為歐陽修,以張守節史記正義》為《六書正義》,以司馬貞史記索隱》為《六書索隱》,舛誤不一而足。至於司馬光《集韻解》,諸家目錄未著斯名。米芾《大宋五音正韻》,僅名見所著《畫史》中,蓋欲為之而未成,亦非真有其書也。

卷118 子部·雜家類二

2
是書皆考証典籍異同。前有慶元元年自序。又有嘉泰二年自記一條,稱此書自慶元改元以來凡三筆矣,繼觀他書,間有暗合,不免有所竄易云云。蓋刻意自成一家之言,故書中頗譏洪邁容齋隨筆》不免蹈襲。然如和嶠千丈松一條,周顗阿奴火攻一條,皆黃朝英緗素雜記》之說。灰釘一條,自云後見《藝苑雌黃》亦引此辨,與餘暗合,蓋刪除尚有未盡也。其間引據既繁,亦不免小有疏舛。如歐陽修詩本義謂毛萇以前無以騶虞為獸者,楙引《六韜》以駁之。趙岐《孟子》題詞謂孟子無字,楙引《孔叢子》以駁之。顏師古《漢書注》謂玉樹在甘泉,而楙引《漢武故事》以駁之。傅奕《請正佛法表》謂佛漢明帝時入中國,楙引劉向《列仙傳序》以駁之。杜甫詩「筆架沾窗雨」句本詠實景,而楙改沾為占,引《開元天寶遺事》以証之,不知是皆晚出偽書,不足為據也。庾信《哀江南賦》晉、鄭靡依,魯衛不睦句,本反用《左傳》語,而楙謂非其本義。黃庭堅詩注引烏孫公主琵琶事,本出傅玄《琵琶賦序》,其石崇王明君詞乃因烏孫公主之例,想其亦必如是,而楙轉據明君事以駁烏孫公主事。秦觀詞杜鵑聲裏斜陽暮,楙辨暮字不誤似矣,複謂當作斜陽曙,以避英宗廟諱而改,夫斜陽豈可雲曙耶?案:觀詞元作杜鵑聲裏斜陽樹,宣和中歌者避英宗嫌名,改樹為暮,見項安《世家說》。張佑寧王之詩自屬追詠,而楙以為目擊。又以與佑詩年代不符,則造為佑身歷十一朝,年一百二十餘歲之說。然則李商隱有九成宮詩,壽更永矣。他如茅盈見《史記秦本紀注》,而楙沿梁孫文韜碑以為漢人,譏其以廟諱為名。非《鶡冠子》者柳宗元,而楙云韓愈。作《盤中詩》者蘇伯玉妻,而楙以為傅玄。案:楙蓋據陳玉父《玉台新詠》誤本,然嚴羽滄浪詩話》載《玉台新詠》原本甚明。買石得雲饒句本姚合武功縣詩,而楙以為王建。餘糧棲畝本《淮南子》語,而楙以為始於左思。以準作准始於呂忱字林》,案:《字林》已佚,此條見郭忠恕佩觿所引。而泛舉唐碑。皆千慮一失,不必曲為之諱。其餘則多考辨精核,位置於《夢溪筆談》、《緗素雜記》、《容齋隨筆》之間,無愧色也。末附《野老記聞》一卷,乃楙父所作,不著其名字,惟據楙題詞,知為其陳長方之弟子所記。多元祐諸人遺事。而解《孟子》既入其苙尚沿晁氏《客語》之說。
2
其中如摘錄古詩十九首及《素問》數條之類,頗無所取義,龜字元緒,桑字子明之類,尤傷冗瑣。然如鄒淮所記星象之數,楊鼎臣《方圓相生圖》,吳沆《問對錄》論明堂制度,任直翁《易心學先天環中圖》之類,頗足以資考証。又如論虞仲房所編《說文五音譜》失李燾本意,論李燾《疑說文籀體》為呂忱竄入之非,論像設始於招魂,論常元楷壅門為劣,論師不專在傳授,友不專在講習,精神氣貌之間,自有相激發處,論陸贄識權字在伊川之前,論韓愈《上李實書》與順宗《實錄》相矛盾,論保蜀碑徒知張大吳氏之功而不知傷中國之體,語皆中理。其引古詩凜凜歲雲暮一首,次句作螻蛄多鳴悲,與宋本《玉台新詠》合,亦足証今《文選》刊本之誤也。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