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928071"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新五代史
條件: 提到「河東節度使
Total 13

卷四唐本紀第四

6
黃巢已陷京師,中和元年,代北起軍使陳景思發沙陀先所降者,與吐渾、安慶等萬人赴京師,行至絳州,沙陀軍亂,大掠而還。景思念沙陀非克用不可將,乃以詔書召克用於達靼,承制以為代州刺史鴈門以北行營節度使。率蕃漢萬人出石嶺關,過太原,求發軍錢。節度使鄭從讜與之錢千緡、米千石,克用怒,縱兵大掠而還。二年十一月,景思、克用復以步騎萬七千赴京師。三年正月,出于河中,進屯乾坑。巢黨驚曰:「鴉兒軍至矣!」二月,敗巢將黃鄴於石隄谷;三月,又敗趙璋、尚讓於良田坡,橫尸三十里。是時,諸鎮兵皆會長安,大戰渭橋,賊敗走入城,克用乘勝追之,自光泰門先入,戰望春宮升陽殿,巢敗,南走出藍田關。京師平,克用功第一。天子拜克用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河東節度使,以國昌鴈門以北行營節度使十月國昌卒。
13
二年二月,復拜克用河東節度使隴西郡王,加檢校太師中書令四月,攻赫連鐸雲州,圍之百餘日,鐸走吐渾。八月,大搜于太原,出晉、絳,掠懷、孟,至于邢州,遂攻王鎔于鎮州。克用柵常山西,以十餘騎渡滹沱覘敵,遇大雨,平地水深數尺。鎮人襲之,克用匿林中,禱其馬曰:「吾世有太原者馬不嘶。」馬偶不嘶以免。前軍李存孝取臨城,進攻元氏。李匡威救鎔,克用還軍邢州。景福元年王鎔攻邢州,李存信、李嗣勛等敗鎔于堯山。二月,會王處存攻鎔,戰于新市,為鎔所敗。八月李匡威雲州,以牽克用之兵,克用潛入于雲州,返出擊匡威,匡威敗走。十月李存孝以邢州叛。二年,存孝求援於王鎔克用出兵井陘擊鎔,且以書招鎔,而急攻其平山,鎔懼,遂與克用通和,獻帛五十萬匹,出兵助攻邢州。

卷七唐本紀第七

10
三年春正月乙未,百濟遣使者來。丁未,封子重美雍王三月丙午翰林學士禮部侍郎馬胤孫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反。夏五月乙卯建雄軍節度使張敬達太原四面都招討使義武軍節度使楊光遠為副。戊申先鋒指揮使安審信叛降於石敬瑭己酉,振武戍將安重榮叛降於石敬瑭壬子,天雄軍屯駐捧聖都虞候張令昭逐其節度使劉延皓六月癸亥,以令昭為右千牛衛將軍,權知天雄軍事。甲戌宣武軍節度使范延光天雄軍四面招討使秋七月戊申,克魏州。壬子,張令昭伏誅。癸丑,彰聖指揮使張萬迪叛降于石敬瑭八月戊午,契丹使梅里來。九月甲辰張敬達及契丹戰于太原,敗績,契丹圍敬達于晉安。戊申,如河陽。冬十月壬戌,括馬,籍民為兵。十一月戊子盧龍軍節度使趙德鈞行營都統丁酉,契丹立晉。閏月甲子楊光遠張敬達,以其軍叛降于契丹。甲戌,契丹及晉人至于潞州。丁丑,至自河陽。辛巳,皇帝崩。

卷八晉本紀第八

6
天成二年十月,從幸汴州,為御營使,拜宣武軍節度使、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六軍副使如故,改賜「耀忠匡定保節功臣。」三年四月,徙鎮天雄,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興唐尹五月,拜駙馬都尉董璋反東川,為行營都招討使,不克而還。復兼六軍諸衛副使。徙鎮河陽三城,未行,而契丹、吐渾、突厥皆入寇,是時,秦王從榮統六軍,敬瑭疑其必及禍,不欲為其副,乃自請行。及制出,不落副使,輒復辭行。明宗數責大臣問誰可行者,范延光、趙延壽等卒以敬瑭為請,乃拜河東節度使、大同彰國振武威塞等軍蕃漢馬步軍總管,落六軍副使,乃行。

卷十漢本紀第十

4
天福二年,遷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領忠武軍節度使。已而以杜重威知遠領忠武,徙知遠領歸德,知遠恥與重威同制,杜門不出。高祖怒,欲罷其兵職,宰相趙瑩以為不可,高祖乃遣端明殿學士和凝就第宣諭,知遠乃受命。五年,徙鄴都留守九月,朝京師,高祖幸其第。六年,拜河東節度使北京留守七年高祖崩。

卷二十八唐臣傳第十六

36
汝弼工書畫,而文辭不及襲吉。其父簡求為河東節度使,為唐名家,故汝弼亦多知唐故事。晉王薨,莊宗嗣為晉王,承制封拜官爵皆出汝弼。十八年,卒。

卷三十一周臣傳第十九

13
鄭仁誨鄭仁誨,字日新,太原晉陽人也。初,事唐將陳紹光。紹光為人驍勇而好使酒,嘗因醉怒仁誨,拔劍欲殺之,左右皆奔走,仁誨植立不動,無懼色,紹光擲劍于地,撫仁誨曰:「汝有器量,必富貴,非吾所及也。」仁誨後棄紹光去,還鄉里,事母以孝聞。漢高祖為河東節度使,周太祖居帳下,時時往過仁誨,與語甚懽。每事有疑,即從仁誨質問,仁誨所對不阿,周太祖益奇之。漢興,周太祖為樞密使,乃召仁誨用之,累官至內客省使。太祖破李守貞於河中,軍中機畫,仁誨多所參決。太祖入立,以仁誨為大內都點檢、恩州團練使樞密副使,累遷宣徽北院使,出為鎮寧軍節度使。顯德元年,拜樞密使。世宗攻河東,仁誨留守東都。明年冬,以疾卒。

卷三十三死事傳第二十一

12
張敬達,字志通,代州人也,小字生鐵。少以騎射事唐莊宗為㕔直軍使。明宗時,為河東馬步軍都指揮使,領欽州刺史,累遷彰國、大同軍節度使,徙鎮武信、晉昌。清泰二年,契丹數犯邊,廢帝以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兼大同、彰國、振武、威塞等軍蕃漢馬步軍都總管,屯於忻州,屯兵聚噪遮敬瑭呼「萬歲」,敬瑭斬三十餘人以止之。廢帝疑敬瑭有異志,乃以敬達為北面副總管,以分其兵。明年夏,徙敬瑭鎮天平,遂以敬達為大同、彰國、振武、威塞等軍蕃漢馬步軍都部署,敬瑭因此遂反。即以敬達為太原四面招討使。六月,兵圍太原,敬達為長城連柵,雲梯飛炮以攻之,所為城柵將成,輒有大風雨水暴至以壞之。

卷四十八雜傳第三十六

11
楊思權楊思權,邠州新平人也。事梁為控鶴右第一軍使。唐莊宗滅梁,以為夾馬都指揮使。明宗時,秦王從榮河東節度使,以馮贇為副,思權為北京步軍都指揮使以佐佑之。從榮素驕,所為多不法。是時,宋王從厚為河南尹。從厚年少,謙恭好禮。

卷四十九雜傳第三十七

15
常思常思,字克恭,太原人也。初從唐莊宗為卒,後為長劍指揮使。歷唐、晉為六軍都虞候。漢高祖為河東節度使,以思為牢城指揮使。高祖入立,領武勝軍節度使,徙鎮昭義。思起軍卒,未嘗有戰功,徒以幸會漢興,遂秉旄節。在潞州五年,以聚斂為事,而性鄙儉。初,思微時,周太祖方少孤無依,衣食于思家,以思為叔,後思與周太祖俱遭漢以取富貴。周太祖已即位,每呼思為常叔,拜其妻,如家人禮。

卷五十六雜傳第四十四

9
馮玉馮玉,字璟臣,定州人也。少舉進士不中。馮贇為河東節度使,辟為推官。入拜監察御史,累遷禮部郎中,為鹽鐵判官。晉出帝納玉姊為后,玉以后戚知制誥,拜中書舍。玉不知書,而與殷鵬同為舍人,制誥常遣鵬代作。頃之,玉出為潁州團練使,拜端明殿學士戶部侍郎,遷樞密使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是時,出帝童昏,馮皇后用事,軍國大務,一決於玉。玉嘗有疾在告,自刺史已上,宰相不敢除授,以俟玉決。玉除中書舍人盧價為工部侍郎,桑維翰以價資望淺為不可,由是與維翰有隙,維翰由此罷相。玉為相,四方賄,積貲巨萬。契丹滅晉,張彥澤先以兵入京師,兵士爭先入玉家,其貲一夕而盡。明日見彥澤,猶諂笑,自言願得持晉玉璽獻契丹,以冀恩獎。彥澤不納。出帝之北,玉從入契丹,契丹以為太子太保。周廣順三年,其子傑自契丹逃歸,玉懼,以憂卒。

卷五十七雜傳第四十五

21
段希堯段希堯,河內人也。晉高祖為河東節度使,以希堯為判官。高祖軍屯忻州,軍中有擁高祖呼萬歲者,高祖惶惑,不知所為。希堯勸高祖斬其亂首,乃止。高祖將舉兵太原,與其賓佐謀,希堯以為不可,高祖雖不聽,然重其為人,不責之也。高祖入立,希堯比諸將吏,恩澤最薄。久之,稍遷諫議大夫,使于吳越。是時,江、淮不通,凡使吳越者皆泛海,而多風波之患。希堯過海,遭大風,左右皆恐懼,希堯曰:「吾平生不欺,汝等恃吾,可無恐也。」已而風亦止。歷萊、懷、棣三州刺史。出帝時,為吏部侍郎,判東、西銓事,累遷禮部尚書。卒,年七十九,贈太子少保。

卷七十東漢世家第十

1
劉旻,漢高祖母弟也。初名崇,為人美鬚髯,目重瞳子。少無賴,嗜酒好博,嘗黥為卒。高祖事晉為河東節度使,以旻為都指揮使。高祖即帝位,以為太原尹北京留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隱帝時,累加中書令。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