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718616"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資治通鑑
條件: 提到「馬日磾
Total 2

卷五十七·汉纪四十九 灵帝熹平元年至六年 光和元年至三年

39
四年春三月,詔諸儒正《五經》文字,命議郎蔡邕為古文、篆、隸三體書之,刻石,立于太學門外。《雒陽記》曰:太學在雒陽城南開陽門外,講堂長十丈,廣二丈,堂前《石經》四部,本碑凡四十六枚。西行,《尚書》、《周易》、《公羊傳》十六碑存,十二碑毀。南行,《禮記》十五碑悉崩壞。東行,《論語》三碑毀。《禮記》碑上有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蔡邕名。古文,科斗書也。篆,大篆也。隸,今謂之八分書。後魏江式曰:伏羲氏作而八卦形其畫,軒轅氏興而靈龜彰其采。古史蒼頡覽二象之爻,觀鳥獸之迹,別刱文字,以代結繩。迄於三代,厥體頗異。雖依類取制,未能殊蒼氏矣。《周禮》:保氏敎國子以六書: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聲,四曰會意,五曰轉注,六曰假借。蓋是史頡之遺法。及宣王太史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同或異,時人卽謂之籀書。孔子修《六經》,左丘明述《春秋》,皆以古文。七國殊軌,文字乖別;秦兼天下,李斯奏罷不合秦文者。斯作《蒼頡篇》,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或頗有省改,所謂小篆者也。秦燒經書,滌除舊典,官獄繁多,以趣約易,始用隸書,古文由此息矣。隸書者,始皇使下杜人程邈附於小篆所作也。世人以邈徒隸,卽謂之隸書。故秦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符書,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漢興有尉律學,敎以籀書,又習八體。又有草書,莫知誰始,其書形雖無厥誼,亦是一時之變通也。孝宣時,召通《蒼頡》讀者,獨張敞從受之。涼州刺史杜業、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時,徵禮等百餘人說文字于未央宮中,黃門侍郎揚雄採以作《訓纂》。亡新居攝,使大司馬甄豐校文字之部,頗改定古文,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卽古文而異者;三曰篆書,云小篆也;四曰佐書,秦隸書也;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所以書幡信也。壁中書者,魯恭王壞孔子宅,而得《尚書》、《春秋》、《論語》、《孝經》也。又北平侯張蒼獻《春秋左氏傳》,書體與孔氏相類,卽前代之古文矣。後漢,郎中扶風曹喜號曰工篆,小異斯法,而甚精巧,自是後學,皆其法也。又詔侍中賈逵修理舊文,殊藝異術,王敎一端,苟有可以加於國者,靡不悉集。逵,卽汝南許愼古學之師也。愼嗟時人之好奇,歎俗儒之穿鑿,撰《說文解字》十五篇,類聚羣分,雜而不越,最可得而論也。左中郎將陳留蔡邕採李斯、曹喜之法,為古今雜形。詔於太學立石碑,刊載《五經》,題書楷法,多是邕書。後開鴻都,書畫奇能莫不雲集。時諸方獻篆,無出邕者。魏初,博士清河張揖著《埤蒼》、《廣雅》、《古今字詁》,綴拾遺漏,增長事類,抑于文為益,然其《字詁》方之許《篇》,古今體用,或得或失。陳留邯鄲淳亦與揖同時,善《倉》、《雅》、許氏字指,八體六書,精究閑理,有名于揖,又建《三字石經》於漢碑西,較之《說文》篆隸大同,而古字小異。又有京兆韋誕、河東衞覬二家,並號能篆,當時臺觀榜題、寶器之銘,悉是誕書,咸傳之子孫,世稱其妙。晉世,義陽王典祠令呂忱表上《字林》六卷,尋其況趣,附託許愼《說文》;而按偶章句,隱別古籀奇惑之字,文得正隸,不差篆意也。忱弟靜別放故左校令李登《聲類》之法,作《韻集》五卷,使宮商龣徴羽各為一篇,而文字與兄便是魯、衞,音讀楚、夏,時有不同。皇魏承百王之季,世易風移,文字改變,篆形繆錯,隸體失眞,俗學鄙習,復加虛造,巧談辯士,以意為疑,炫惑于時,難以釐改,乃曰「追來為歸,巧言為辯,小兔為䨲,神虫為蠶,」如斯甚衆,皆不合孔氏古書、史籀大篆、許氏《說文》、《石經》三字也。式言字學,本末頗詳,故備著之。趙明誠金石錄》曰:《石經》,蓋漢靈帝熹平四年所立,其字則蔡邕小字八分書也;《後漢書·儒林傳敘》云「為古文、篆、隸三體」者,非也,蓋邕所書乃八分,而《三體石經》乃魏時所建也。洪氏《隸續》曰:《石經》見於范《史·帝紀》及《儒林》、《宦者傳》,皆云《五經》。《蔡邕》、《張馴傳》則曰《六經》。惟《儒林傳》云:為古文、篆、隸三體書法。酈氏《水經》云:漢立《石經》於太學。魏正始中,又刻古文、篆、隸《三字石經》。《唐志》有《三字石經》古篆兩種,曰《尚書》,曰《左傳》。獨《隋志》所書異同,其目有《一字石經》七種,《三字石經》三種。旣以《七經》為蔡邕書矣,又云魏立《一字石經》,乃其誤也。范蔚宗時,《三體石經》與熹平所鐫並列于學官,故史筆誤書其事,後人襲其譌錯,或不見石刻,無以考正。趙氏雖以一字為中郎所書,而未見三體者。歐陽氏以三體為漢碑,而未嘗見一字者。近世方勺作《泊宅編》,載其弟匋所跋《石經》,亦為范《史》、《隋志》所惑,指三體為漢字。至《公羊碑》有馬日磾等名,乃云世用其所正定之本,因存其名。可謂謬論。《北史》江式云:魏邯鄲淳以書敎皇子,建《三字石經》于漢碑西。按此碑以正始年中立。《漢書》云:元嘉元年,度尚命邯鄲淳作《曹娥碑》。時淳已弱冠,自元嘉至正始亦九十餘年。式以三字為魏碑則是;謂之邯鄲淳所書,非也。使後儒晚學咸取正焉。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餘兩,塡塞街陌。乘,繩證翻。兩,音亮。塞,悉則翻。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