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 ->
珊瑚網 -> 檢索 "ctext:511597"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檢索內容: |
---|
檢索範圍: 珊瑚網 |
條件: 提到「張芝」 |
Total 2 |
---|
25 | 貞觀六年正月八日,命整理御府古今工書、鍾、王等真跡,得一千五百一十卷。至十年,太宗嘗謂侍中魏徵曰:「虞世南死後,無人可與論書」。徵曰:「褚遂良下筆遒勁,甚得逸少之體」。太宗即日召令侍書。嘗出御府金帛購求王羲之書迹,天下争齎古書詣闕以獻。當時莫能辨其真偽,遂良鑒定,備論所出,一無舛誤。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太宗嘗自為真,草書屏風,以示羣臣,筆力遒勁,為一時之絶。初,購求人間大王書,凡真行三百九十紙,裝為八十卷。小王及張芝等亦各隨多少,勒為卷帙,以「貞觀」字印印縫及卷之首尾其草跡,又令河南真書小字帖紙影之。其古本亦有是梁、隋官本者。梁則滿騫、徐僧權、沈織文、朱异,隋則江總、姚察等署記。其後太宗又令魏褚等卷下更署名記,其後皆飾以金縷玉躞,裝以玳瑁牙軸,萬幾之暇,備加執玩。蘭亭樂毅,尤所寶重,令搨書人湯普徹等搨之,以賜房●齡以下八人,普徹竊搨以出,故在外傳之。 太宗嘗謂朝廷曰:「書學小道,初非急務,時或留心,猶勝棄日,凡諸藝末,未有不學而得者也,亦未有學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専精耳!朕少時為公子,頻遭陣敵,義旗之始,乃平冦亂,執金鼓,必自指揮,觀其陣,則知其強弱,每取吾弱,對其強,以吾強對其弱,敵犯吾弱,追奔不踰百數十步,吾撃其弱,必突過其陣,自背而反撃之,無不大潰,多用此制勝,思得其理深也!今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然吾之所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 十五年正月,勅置●文館,選貴臣子弟有性識者為書學士,內出書命之令學。又民間凡有善書者,追徵入館,十數年間,海內從風矣。 十八年二月十七日,召三品已上賜宴于●武門,太宗操筆作飛白書,衆臣乗酒就太宗手競,取散騎常侍劉洎登御牀引手,然後得之。其不得者,咸稱洎登御牀,罪當死,請以付法。太宗笑曰:「昔聞婕妤辭輦,今見常侍登牀」。 二十三年三月,聖躬不豫,幸玉華宮含風殿,臨崩,謂髙宗曰:「吾欲從汝求一物,汝誠孝也,豈能違吾心耶?汝意何如?」髙宗哽咽流涕,引耳而聴受制命,太宗曰:「吾所欲得者,蘭亭可與我將去」。及弓劒不遺,同軌畢至,隨仙駕入●宮矣。 龍朔二年四月,上自為書與遼東諸將,謂許敬宗曰:「許圉師常自愛書,可於朝堂開示圉師」。見甚驚喜,私謂朝官曰:「圉師見古跡多矣,魏、晉以來,唯稱二王,然逸少多力而少妍,子敬多妍而少力。今觀聖跡,兼絶二王,鳳翥鸞迴,實古今書聖也」。 大定二年,則天太后賞納言狄仁傑能書。傑云:「臣自幼以來,不見好本,只率愚性,何幸得能」。后乃內出《二王真跡》二十卷,遣五品中使示諸宰相,待看訖表謝,登時將入。 神功元年五月,上謂鳳閣侍郎王方慶曰:「卿家多書,合有右軍遺迹。方慶奏曰:臣十代再從伯祖羲之書,先有四十餘紙,貞觀十二年,太宗購求,先臣並以進訖,惟有一卷,見在今進臣十一代祖導、十代祖洽、九代祖珣、八代祖曇、七代祖僧綽、六代祖仲寶、五代祖騫、髙祖規、曽祖褒并九代三從伯祖晉中令獻之已下二十八人書,共十卷並進」。上御武成殿示羣臣,仍令中書舍人崔融為寶章集以敘其事,復以集并金帛賜方慶,當時舉朝,咸以為榮也。 中宗時,中書令宗楚客奏事,承恩乃乞大小二王真跡,勅賜二十卷,大小各十軸。楚客隨裝作十二扇屏風,以褚遂良閒居賦《枯樹賦》為腳,因讌大人貴要張以示之。時薛稷、崔湜、盧藏用廢食歎美,不復宴樂。安樂公主壻武延秀在坐,歸以告公主曰:「主言承恩未為富貴適過」。宗令別得賜書一席觀之,輟飡忘食。及明謁見,頗有怨言,帝令開緘傾庫,悉與之。延秀復㑹賔客,舉櫃令看分散朝庭,無復寶惜。太平公主取五帙五十卷,別造胡書四字,印縫宰相各三十卷,將軍、駙馬各十卷。自此內庫真跡散落諸家。太平公主愛樂毅論,以織成錦袋,盛置箱裹之。及籍沒後,有咸陽老嫗竊舉袖中,縣吏尋覺,遽而奔,趂嫗乃驚懼,投之竈下,香聞數里不可復得矣。 開元五年,勅陸元悌、魏哲、劉懐信等提購《天下名書,并搜綴天府秘書,共檢校得八十卷,餘並墜失。元悌等又割去前代名賢押署之迹,惟以已之名氏代焉。上自書「開元」二字印,以印記之,一卷分為兩卷,右軍書凡百三十卷,小王二十八卷,張昶等各一卷,悉收入內。 十六年正月,內出《二王真跡》一百五十卷,付集賢院搨二十本,賜皇太子、諸王習學。至明年三月,詔盡收入內。 十九年二月,以中書令蕭嵩為學士,令訪二王書,尋奏滑州人家藏右軍扇上,真書宣示,及小王行書、白騎遂等二卷,勅命滑州給驛賫本赴京,其書扇有貞觀舊標,織成題字,奉進上書,本留內,賜絹百疋以遣之,竟不問,得書所繇張懐瓘書斷三品神品。 大篆史籀 籀文史籀 小篆李斯八分蔡邕 ●書鍾繇王羲之王獻之 行書王羲之王獻之鍾繇張芝 章草張芝杜度、崔瑗索靖衛瓘王羲之王獻之皇象 飛白蔡邕王羲之王獻之 草書張芝王羲之王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