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崇寧三年七月庚辰 (1104/8/1)"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資治通鑑後編
條件: 包含字詞「崇寧三年七月庚辰 (1104/8/1)」
Total 1

卷九十六

4
崇寧三年五月丁丑,以收復鄯、廓,遣親王奏告太廟,侍從官分告社稷諸陵。 戊寅,罷開封權知府,置牧、尹、少尹,改定六曹,以士、戶、儀、兵、刑、工為序,增其員數,倣《唐六典》易胥吏之稱。 己卯,以復鄯、廓推賞,進蔡京守司空,封嘉國公。 庚辰,許將、趙挺之、吳居厚、安惇、蔡卞各轉三官。 甲申,改鄯州為西寧州,仍為隴右節度。 辛丑,詔黜守臣進金助修宮庭者。 罷行水磨茶。 六月壬寅朔,圖熈寧元豐功臣於顯謨閣。 丙午,詔諸路州軍未曾立學者,竝増置。 戊申,詔以荊國公王安石配享孔子。吏部尚書何執中請開學殿,使都人縱觀。 壬子置書、畫、算學,其生皆占經以試,其取士法,略如太學上舍三等推恩,以通仕、登仕、將仕郎為次。 戊午,詔:「重定、元祐、元符黨人及上書邪等者,合為一籍,通三百九人,刻石朝堂,餘竝出籍。自今毋得復彈奏元祐姦黨。文臣曾任宰臣、執政官司馬光等二十七人,司馬光、文彥博、呂公著、呂大防、劉摯、范純仁、韓忠彥、曾布、梁燾、王巖叟、蘇轍、王存、鄭雍、傅堯俞、趙瞻、韓維、孫固、范百祿、胡宗愈、李清臣、劉奉世、范純禮、安燾、陸佃、黃履、張商英、蔣之奇。待制以上官,蘇軾等四十九人:蘇軾、劉安世、范祖禹、朱光庭、姚勔、趙君錫、馬黙、孔武仲、孔文仲、吳安持、錢勰、李之純、孫覺、鮮于僥、趙彥若、趙卨、王欽臣、孫升、李周、王汾、韓川、顧臨、賈易、呂希純、曽肇、王覿、范純粹、呂陶、王古、豐稷、張舜民、張問、楊畏、鄒浩、陳次升、謝文瓘、岑象求、周鼎、徐勣、路昌衡、董敦逸、上官均、葉濤、郭知章、楊康國、龔原、朱紱、葉祖洽、朱師服。餘官秦觀等一百七十六人。秦觀、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吳安詩、歐陽棐、劉唐老、王鞏、呂希哲、杜純、司馬康、宋保國、張保源、孔平仲、湯戫、黄隱、畢仲游、常安民、汪衍、余爽、鄭俠、常立、程頥、唐義問、余卞、李格非、陳瓘、任伯雨、張庭堅、馬㳙、孫諤、陳郛、朱光裔、蘇嘉、龔夬、王囘、吕希績、歐陽中立、吳儔、尹材、葉伸、李茂直、吳處厚、李積中、商倚、陳祐、虞防、李祉、李深、李之儀、范正平、曹葢、楊綝、蘇昞、葛茂宗、劉謂、柴袞、洪羽、趙天佐、李新衡、釣袞、公適、馮百藥、周誼、孫宗、范柔中、鄧考甫、王察、趙珣、封覺民、胡端修、李傑、趙令畤、郭執中、石芳、李賁、金極、高公應、安信之、張集、黄策、吳安遜、周永徽、高漸、張夙、鮮于綽、呂諒卿、王貫、朱紘、吳朋、梁安國、王古、蘇迥、檀固、何大受、王箴、鹿敏求、江公望、曾紆、高士育、鄧忠臣、种師極、韓治、都貺、秦希甫、錢景祥、周綽、何大正、呂彥祖、梁寛、沈千、曹興宗、羅鼎臣、劉勃、王極、黃安期、陳師錫、于肇、黃遷、黃挾正、許堯輔、楊朏、胡良、梅君俞、冦宗顏、張居、李修逄、純熈、高遵裕、黃才、曹盥侯、顧道、林膚、葛輝、宋壽岳、王公彥、王交、張溥、許安修、劉吉甫、胡潛、董祥、楊環寳、倪直孺、蔣津、王守、鄧允中、梁俊民、王陽、張裕、陸表民、葉世英、謝潛、陳唐、劉經國、扈允、張恕、蕭刓、趙越、滕友、江洵、方括、陳并、洪芻、周鍔、許端卿、李昭玘、向訓、陳察、鍾正甫、高茂華、楊彥璋、廖正一、李夷行、彭醇、梁士能、武臣張巽等二十五人,張巽、李備、王獻可、胡田、馬諗、王履、趙希夷、任濬、郭子旂、錢盛、趙希德、王長民、李永、王庭臣、吉師雄、李愚、吳休復、崔昌符、潘滋、高士權、李嘉亮、王珫、劉延肇、姚雄、李基。內臣梁惟簡等二十九人、梁惟簡、陳衍、張士良、梁知新、李倬、譚扆、竇鉞、趙約、王卿、馮說、曽燾、蘇舜民、楊偁、梁弼、陳恂、張茂則、張琳、裴彥臣、李偁、閻守懃、王紱、李穆、蔡克明、王化基、王道、鄧世昌、鄭居簡、張祐、王化臣。為臣不忠,曾任宰臣王珪、章惇。 壬戌,蔡京奏:「奉詔令臣書元祐姦黨姓名,恭惟皇帝嗣位之五年,旌別淑慝,明信賞罰,黜元祐害政之臣,靡有佚罰。乃命有司夷考罪狀,第其首惡與其附麗者以聞,得三百九人。皇帝書而刋之石,置于文德殿門東壁,永為萬世子孫之戒。又詔:臣京書之,將以頒之天下,臣敢不對揚休命,仰承陛下孝悌繼述之志,謹書元祐姦黨姓名,仍連元書本進呈」。於是詔頒之州縣,令皆刻石。有「長安石工安民當鑴」字,辭曰:「民,愚人,固不知立碑之意,但如司馬相公者,海內稱其正直,今謂之姦邪,民不忍刻也」。府官怒,欲加之罪,民泣曰:「被役不敢辭,乞免鑴安民二字於石末,恐得罪後世」。聞者愧之。考異:按元祐姦黨姓名有二碑:一立於崇寧元年之九月,徽宗手書刻石置端禮門,凡百有二十人,首文彥博。明年九月,臣僚請頒端禮門石,刻於外路州軍,即此也。一立於三年之六月,徽宗手書刻石,置文德殿門之東壁,凡三百九人,首司馬光,又命蔡京書大碑,頒之天下。此在長編及宋紀具有明文。京所書者乃三百九人,非百二十人也。而陳桱《通鑑續編》於崇寧二年大書云:頒蔡京所書《元祐姦黨碑》,刻石于州縣。三年則但云重定元祐、元符黨人,刻石於朝堂,反不及蔡京書碑事。薛應旂、王宗沐皆因之,舛謬極矣。今據《長編》、《宋紀》,悉為改正。 乙丑,詔內外官毋得越職論事,僥倖奔競,違者御史臺彈奏。 七月壬申朔,詔應入籍人父竝不得任在京差遣。 癸酉,以婉儀王氏為德妃。 戊寅,降授中大夫蔣之奇追復右正議大夫,念其進對之際,嘗陳紹述之說也。 庚辰,詔自今大禮不受尊號,羣臣毋上表。辛卯,蔡京等言:「自開阡陌,使民得以田私相貿易,富者恃其有餘,厚立價以規利,貧者廹於不足薄,移税以速售,富者莫非膏腴而賦調反輕。貧者所存瘠薄而賦調反重,因循至今,其弊愈甚。熈寧初,神宗灼見此弊,遂詔有司講究方田利害,作法而推行之。葢以土色肥磽,別田之美惡,定賦之多寡方為之帳,而步畞高下丈尺不可隱戶給之帖,而賦調升合尺寸無所遺。以賣買,則民不能容其巧。以推收則吏無所措其姦,邦財自此豐民賦。自此省五路州縣有經方田者,至今公私以為利。遭元祐紛更,美意良法未遍於天下,今檢會熈寧方田敕,推廣神考法意,刪去重複,取其應行者為崇寧方田敕令格式》,乞付三省頒降施行」。從之。 八月庚子,詔諸路知州、通判増入「主管學事」四字。 壬寅,大雨,壊民廬舍,令收瘞死者。 甲辰,蔡京等上神宗正史。 丙午,門下侍郎許將罷。將居政府十年,不能有所建明。中丞朱諤劾將在元祐則盡更元豐之所守,居紹聖則陰匿元祐之所為,遂出知河南。諤,蔡京之黨也。 荊湖南路轉運判官元書言,澧州醴陵縣學生季邦彥試卷言涉謗訕。 辛酉,詔邦彥特送五百里外編管,其考校長,諭屏出學。 九月乙亥,以趙挺之為門下侍郎,吳居厚為中書侍郎,翰林學士承㫖張康國為尚書左丞,刑部尚書鄧洵武為尚書右丞。紹聖中,蔡京治役法,薦康國為屬,及京當國,定元祐黨籍,置看詳講議司,編彚章牘,康國皆預宻謀,故京引援之甚力。自福建轉運判官不三歲入翰林為承㫖,遂登政府,復以其兄康伯代為翰林學士。 壬辰,詔諸路州學別置齋舍,以養材武之士。 初,東南六路糧斛,自江、浙起綱,至于淮甸,以及真、揚、楚、泗,為倉七,以聚蓄軍儲。復自楚、泗置汴綱,般運上京,以江、淮發運使董之,故常有六百萬石以供京師,而諸倉常有數年之積。州郡告歉,則折納上等價錢,謂之額斛。計本州歲額,以倉儲代輸京師,謂之代發。復於豐熟以中價收糴,榖賤則官糴,不至傷農,饑歉則納錢,民以為便。本錢歲増,兵食有餘,及蔡京求羨財以供侈費,乃以其姻家胡師文為發運使,以糴本數百萬緡充貢,擢戶部侍郎。自是繼者效尤,時有進獻而本錢竭本竭則不能增糴,儲積空而轉般之法壞矣。 冬十月辛丑朔,大雨雹。 丁未,賢妃張氏薨。 初,蔡京使王厚招夏卓羅右廂監軍仁多保忠,厚言保忠雖有歸意,而下無附者,章數上,不聽,京責厚愈急厚,乃遣弟詣保忠還,為夏邏者所獲,遂追保忠赴牙帳,厚以保忠縱不為夏所殺,亦不能復領軍政,使得之一匹夫耳,何益於事?京怒,必令以金幣招之,夏乃㸃兵延渭、慶三路各數千騎,遣使求援于遼,朝廷命西邊能招致夏人者,毋問首從,賞同斬級,又以陶節夫經制陜西、河東五路,在延州大加招誘,夏主遣使巽請,皆拒之,且令殺其放牧者,夏人遂冦涇原。戊午,圍平夏城,河東節度使趙懷德等出降,夏人又入鎮戎軍,掠數萬口而去。于是羌酋溪錫羅薩勒合兵逼宣威城,知鄯州高永年出禦之,行三十里,為羌人所執,都爾伯謂其下曰:「此人奪我國,使吾宗族漂泊無處所」。遂殺之,探其心肝以食焉。溪錫、羅薩勒復焚大通河橋,新疆大震,事聞,帝怒,親書五路將帥劉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御史侯䝉徃秦州逮治,䝉至,秦仲武等囚服聽命,䝉諭之曰:「君輩皆侯伯,無庸以獄吏辱君,第以實對」。獄既具䝉奏言:「漢武帝殺王恢,不如秦穆公赦孟明,今羌殺吾一都䕶,而使十八將由之而死,是自刈其肢體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釋不治,惟王厚坐逗遛,責授郢州團練使。 己巳,立九廟,復祀翼祖、宣祖。 庚午,貴妃邢氏薨。 甲戌,幸太學,官論定之士十六人,遂臨辟雍,賜司業吳絪、蔣靜四品服,學官推恩有差。 庚辰,詔上書邪等選人,除不得注知縣、令、丞外,其職官錄參、判、司、簿、尉,竝許差注。 時雖設辟雍太學,以待士之升貢者,然州縣猶以科舉貢士,蔡京以為言。 丁亥,詔天下取士,悉由學校升貢,其州郡發解,凡試禮部法竝罷,而每歲試上舍生,則差知舉如禮部法云。 丙申,祀圜丘,大赦。應係貶謫官員,除元祐姦黨籍及別有指揮不許移放之人外,未量移者與量移。 十二月乙丑,嘉國公蔡京進封衛國公。 乙巳,升通遠軍為鞏州。 復封孔子後奉聖公端友為衍聖公。 是歲,諸路蝗。 桂州黎洞蠻楊晟免等內附。時蔡京務開邊,知桂州王祖道欲乘時徼利,乃誘王江酋楊晟免等使納土。誇大其辭,言:「向慕者百三十洞、五千九百家、十餘萬口,其旁通江洞之衆,尚未論也。王江在諸江合流之地,山川形勢,據諸洞要會,幅員二千里。宜開建城邑,控制百蠻,以武臣為守,置溪洞司主之」。 同知樞宻院事安惇卒。宋史不書,今據陳桱通鑑續編増入。贈特進。後二年,惇長子郊擢福建轉運判官,登對,歸與客言:「穆若之容,不合相法,終當有播遷之厄」。客告其語,此據玉照新志。坐指斥乘輿誅,流其弟邦于涪州,而追貶惇單州團練副使,其祀遂絶。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