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元豐五年正月 (1082/2/1 - 1082/3/2)"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資治通鑑後編
條件: 包含字詞「元豐五年正月 (1082/2/1 - 1082/3/2)」
Total 7

卷八十五

4
元豐五年春正月癸未朔,不受朝。 丙申,御宣德門觀燈。 己亥,白虹貫日。 庚子,責授髙遵裕郢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劉昌祚永興軍鈐轄,唯种諤以米脂砦功遷官。 乙巳,詳定渾儀官歐陽發進新造渾儀、浮漏,自至道用韓顯符、渾儀。其後司天官周琮、于淵加黄道熈寧中舊器,壊沈括更造以意,增損器成,數年未能定,與浮漏景表不應,陳襄奏舊儀壊不可用,而新儀考之又不合,願付歐陽發詳定,從之。於是發校三家考古法,先為渾儀、浮漏木様以進,帝召問曰:「浮漏以玉筒下水者,當堅久也」。對曰:「玉不如銅。沈括嘗用玉,今下水,比初加達矣」。帝以為然,遂命鑄新儀漏表,集其說為元豐渾儀法要。 辛亥,以熈河經制李憲為涇原熈河蘭會經畧安撫制置使、知蘭州,李浩權安撫副使。帝既釋憲弗誅,憲復上再舉之策,兼陳進築五利,將從之,會李舜舉入奏,具陳師老民困狀,乃罷兵,趣憲赴闕,已而再議西討,道賜憲銀帛四千,以為經畧安撫制置使,給衞三百,進景福殿使、武信軍留後使,復還熈河,仍兼秦鳳軍馬。是月,遼使涿州遺書云:「夏國來稱宋兵起,無名不測事端」。帝報以「夏國王受宋封爵,昨邉臣言秉常見為母黨囚辱,比令移問事端,其同惡不報,繼又引兵數萬侵犯我邉界,義當有征,今夏國屢遭敗䘐,故遣使詭情陳露,意在間貳,想彼必已,悉察夏人聞此遂不至。 二月癸丑朔,頒三省樞宻六曹條制。 烏蠻乞弟遁去,林廣乃率衆深入,會大雨雪,浹旬,始次老人山,山形劍立,度黑崖,至鴉飛不到山,進次歸來州,天大寒,然桂為薪,軍士皆凍墮指,留四日,求乞弟不可得,內侍麥文昞問廣軍事,廣曰:「賊未授首,當待罪」。文昞乃出所受宻詔曰:「大兵深入討賊,期在梟獲元惡,如已破其巢穴,雖未得乞弟,亦聽班師」。軍中皆呼萬嵗,曰:「天子居九重,明見萬里外」。丙辰,廣以衆還。癸亥,華隂郡王宗旦薨。 丁夘,封武昌軍節度觀察留後宗惠為江夏郡王。 自納溪之役,師行凡四十日,築樂共城江門砦、梅嶺席㡌溪堡,西達淯井,東道納溪,皆控制要害。㨗書聞,赦梓川路以歸來州地,賜羅氏鬼主。 進封常樂郡公棟戬為武威郡王,以會兵討夏故也。時夏人欲與棟戬通好,許割賂斫龍以西地,云:「如歸我,即官爵一隨所欲」。棟戬拒絶之,訓整兵甲以俟入討,且遣使來告。帝召見其使,令歸語棟戬盡心守圉,每稱其上書情辭忠。摰雖中國,士大夫存心公家者,不過如此。帝知邈川事力固不足與夏人抗,但欲解散其謀,使不與結和而已。 兩浙路轉運司言,知潤州鞠真卿侮法專威。帝曰:「守令治民為最近,漢有自太守入為三公者,葢重其任耳。今之藩郡不過數十,往往多不得人,則縣令可知也。自今更宜謹擇」。 三月乙酉,提舉江南西路常平等事劉誼上書言「陛下所立新法,本以為民,為民有倍稱之息,故與之貸錢。為民有破産之患,故與之免役。為民無聨屬之任,故教伍保為民有積貨之不售,故設市易,皆良法也。行之數年,天下訟之,法弊而民病,其於役法尤甚」又言:「蹇周輔元立鹽法,以救淡食之民。今民間積鹽不售,以致怨嗟,賣既不行,月錢逋負,追呼刑責,將滿江西。其勢若此,則安居之民轉為盜賊,其將奈何」帝以誼職在奉行法度,既有所見,自合公心陳露,輒敢張皇上書,特勒停。 己亥,以日當食,避殿減膳,赦天下,降死罪一等,流以下原之。 詔杭州嵗修吳越王墳廟。 壬寅,鄜延路副總管曲珍敗夏人於金湯。 乙巳,御集英殿,賜進士、明經諸科黄裳以下及第、出身、同出身一千四百二十八人。是科得晉陵鄒浩。考異:按文獻通考宋登科紀總目:「元豐五年,進士四百四十五人,明經三人,二科共四百四十八人。其數與宋史神宗紀多寡懸絶,豈二科之外諸科尚多,其人合之共得若干數乎?今從神宗紀。 丙午,雨土。 夏四月壬子朔,雲隂日食不見。 甲寅,御殿復膳。 丁巳,遼遣耶律永端等來賀同天節。知開封府王安禮言三院獄空掲諸府門,遼使過見歎息,稱為異事」。帝曰:「昔由余聘秦觀政,內史廖輩從容爼豆,以奪其謀者,秦有人也。安禮留意吏事,能駭動外國,於古無愧矣」。己未,知延州沈括奏,遣曲珍將兵綏德城應援討葭蘆,塞左右見聚羌落。詔從之。 壬戍崇文殿校書楊完編。類元豐以來詳定郊廟禮文,成三十卷以進。 乙丑以直龍圖閣徐禧知制誥、兼御史中丞。 癸酉,官制成,御史中丞率百官班賀,以王珪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蔡確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初議官制,葢倣唐六典,事無大小,並中書取㫖,門下審覆,尚書受而行之,三省分班奏事,各行其職,而政柄並歸中書,確說珪曰:「公久在相位,必拜中書令」。珪信不疑。一日,確因奏事罷留身,宻言:「三省長官位高,恐不須置令,但以左右僕射兼兩省侍郎足矣」。帝從之,故確名為次相,實專政柄,珪拱手而已,凡除吏皆不與聞,帝雖以次序相珪,確然不加禮重,屢因微失罰金,毎罰輒門謝,宰相罰金門謝,前此未有,人皆恥之。 甲戌,以知定州章惇為門下侍郎,參知政事張璪為中書侍郎,翰林學士蒲宗孟為尚書左丞,翰林學士王安禮為尚書右丞。 録唐段秀實,後復其家。 蔡確既為右僕射,且兼中書侍郎,欲以自大,乃議尚書省關移中書,當加「上」字以重之。王安禮爭曰:「三省皆政事所自出,禮宜均一。確乃欲因人而為輕重,是法由人變也,非所以敬國家」。已而正色問帝曰:「陛下用確為宰相,豈以才術卓異有絶人者,抑亦叙遷,適在此位耶?」帝曰:「適在此位耳」。安禮顧謂確曰:「陛下謂適在此位,安得自大富」弼在西京,上言「蔡確小人,不宜大用。弗聽。確自是屢興羅織之獄,搢紳士大夫重足而立矣。 時李憲乞再舉伐夏,帝以訪輔臣,王珪對曰:「向所患者用不足,朝廷今捐錢鈔五百萬緡,以供軍食有餘矣」。王安禮曰:「鈔不可噉,必變而為錢錢,又變為芻粟,今距出征之期纔兩月,安能集事?」帝曰:「李憲以為己有備,彼宦者能如是,卿等獨無意乎?唐平淮蔡,唯裴度謀議與主同,今乃不出公卿而出於閹寺,朕甚恥之」。安禮曰:「淮西三州耳,有裴度之謀,李光顔、李愬之將,然猶引天下之兵力,歴嵗而後定。今夏氏之強,非淮蔡比憲,才非度匹,諸將非有光顔愬輩,臣懼無以副聖意也。 丁丑,吕公著罷,始議五路舉兵伐夏,公著諌不聽,尋上表求罷,仍謁告不出,帝封還其奏,賜手詔曰:「在廷之臣,可為腹心之寄,無踰卿者,安得自暇自逸?」公著乃復起視事,及西師無功,將圖再舉,公著又固諫,帝不恱,會章惇自定州召為門下侍郎,公著因乞代惇守邉,帝曰:「朕待卿不止此,卿其少安」。章再上,乃命以光禄大夫、資政殿學士知定州。 五月辛巳朔,行官制,詔尚書省左右僕射、丞合治省事。 辛夘,手詔:「自頒行官制以來,內外大小諸司,凡有申禀公事,日告留滯,比之舊日,中書稽延數倍,衆皆有不辦事之憂,可速根研裁議,蚤令快便,大率止如舊中書發遣可也」。帝又以命令稽緩語,輔臣頗悔改官制,蔡確等慮帝意欲罷之,乃力陳新官制,置禄比舊月省俸錢三萬餘貫,帝意乃止。 三省言九寺、三監分𨽻六曹,欲申明行下。帝曰:「不可。一寺、一監,職事或分屬諸曹,豈可專有所𨽻?宜曰九寺、三監,於六曹隨事統屬,著為令」。 詔尚書六曹分𨽻六察。 帝謂輔臣曰:「昔周之盛時,猶以為才難,唯能不拘流品,隨才任使,則取人之路自廣,茍不稱職,便當黜逐,不可謂已與之官禄,反以係吝而難於用法,至臣下有勞,朝廷見知,雖有過失,亦當寛貸,故律有議賢議勞之法,亦周八枋詔王之遺意,然有司議罪自當守官,誅宥則繫主斷,如此則用人之道無難矣。 癸巳,作尚書省。 豐州卒張世矩等作亂,伏誅。其黨王安以母老,詔特原之。 戊戌,詔兩省官舉可任御史者各二人。 种諤西討,得銀、夏、宥三州而不能守,知延州沈括請城古烏延城,以包横山,下瞰平夏,使虜不得絶沙漠。甲辰,遣給事中徐禧及內侍押班李舜舉往鄜延議之,舜舉退詣政府,王珪迎謂曰:「朝廷以邉事屬押班及李留後,無西顧之憂矣!」舜舉曰:「四郊多壘,卿大夫之辱也,相公當國,而以邉事屬二內臣,可乎?內臣止宜供禁廷洒埽,豈可當將帥之任?」聞者代為珪慙焉。 六月辛亥朔,環慶經畧司遣將與夏人戰,破之,斬其統軍威明舒精威,副統軍額博裕。 甲寅,監修國史王珪上兩朝正史一百二十卷。是書比實録,事迹頗多,但非寇準,而是丁謂託帝詔㫖,時以為譏。 ,詔:「自今事不以大小,並中書省取㫖,門下省覆奏,尚書省施行。三省同得㫖事,更不帶「三省字行出」。從王安禮言也。是日,輔臣有言中書省獨取㫖事體太重,帝曰:「三省體均中書,揆而議之,門下審而覆之,尚書承而行之,茍有不當,自可論奏,不當縁此以亂體統也」。先是,官制所雖倣舊三省之名,而莫能究其分省設官之意,乃釐中書、門下、尚書為三,各得取㫖,出命紛然無統紀,至是,帝一言乃定。戊午,王珪言:「天聖中,修真宗正史别録三朝寳訓,以備省覽,今當修仁英兩朝寳訓」。乃命吏部曾肇、著作佐郎林希編修。 癸亥,詔:「尚書省六曹事應取㫖者,皆尚書省檢具條例上中書省。又詔:「中書門下省已得㫖者,自今不得批劄行下,皆送尚書省施行,著為令」。又詔尚書省得彈奏六察御史失職。 壬申,廣南西路轉運使馬黙言安化州蠻作過,帝曰:「黙意欲用兵耳,用兵大事,極須謹重。向者郭逵征安南,與昨來西師兵夫死傷皆不下二十萬,有司失入一死罪,其責不輕。今無罪置數十萬人於死地,朝廷不得不任其咎,天下大事葢常起於至細」。章惇曰:「唐虞君臣相戒,亦曰一日、二日萬幾」。帝曰:「知幾至難,惟聖賢為能圖於未形,所以無智名勇功。其次於其幾兆而圖之,則易為力,其下事至於著見而謀之,故用力多而見功寡」。惇又曰:「善師者不陳,葢圖之未兆耳」。帝曰:「事之將兆,天常見象,彗、孛示人,其事質直,如言語顧,今無深知天道者耳。古人能知之,則能消伏」。王珪曰:「天象既如此,必至於用兵,此亦數也」。帝曰:「惟先格,王正厥事,能正厥事,雖必至於用兵,可以無悔矣」。 帝臨御久,羣臣俯伏聽命,無能有所論說。時因奏事有被詰責者,王安禮進曰:「陛下固聖,而左右輔弼,宜擇自好之士有亷隅者居之,則朝廷尊。至於論事,茍取容恱偷,為一切之計,人主將何便於此!」帝善其言。 是月,河溢北京內黄埽。 秋七月辛巳,廣南西路經畧司言,知宜州王竒與賊戰,敗績。 壬午,詔罷大理官赴中書省讞案。 戊子,詔御史中丞舒亶舉任言事或察官十人。 种諤謀據横山,其志未巳,遣子朴上其䇿,會朝廷命徐禧、李舜舉至鄜延議邉事,諤入對,言曰:「横山延袤千里,多馬宜稼,人物勁悍善戰,且有鹽鐵之利,夏人恃以為生,其城壘皆控險,足以守禦,今之興功,當自銀州始,其次遷宥州于烏延,又其次修夏州,三郡鼎峙,則横山之地已囊括其中,又其次修鹽州,則横山強兵戰馬山澤之利,盡歸中國,其勢居高,俯視興靈,可以直覆巢穴」。及禧至延州,奏乞趣諤還,諤在道,禧已與沈括定議,先城永樂堞,乃上言:「銀州雖據明堂川、無定河之會,而故城東南已為河水所吞,其西北又阻天塹,實不如永樂之形勢險阨。竊惟銀、夏、宥三州,陷沒百年,一日興復於邉將事功實為俊偉,軍鋒士氣固已百倍,但建州之始,煩費不貲,若選擇要會,建置堡栅,名雖非州,實有其地,舊來疆塞,乃在腹心,已與沈括議,築砦堡各六,自永樂堞至長城嶺,置六砦,自背罔川至布娘堡,置六堡」。從之。詔禧䕶諸將往城永樂,括移府並塞總兵為援,陜西轉運判官李稷主饋餉。 辛夘,詔尚書考功員外郎蔡京編手詔。 庚子,以蔡京為起居郎,仍同詳定官制。 己酉,始建雩壇於南郊之左,祀上帝,以太宗配。 是月,決大吳埽堤,以紓靈平下埽危急。 八月庚戌朔,封御侍武氏為才人。 壬子,進封均國公傭為延安郡王,以昭容朱氏為賢妃。 癸丑,詔三省、樞宻院,秘書、殿中、內侍、入內內侍省聽御史長官,若言事御史彈糾。先是,置六察隨所𨽻察省曹、寺、監,而三省至內侍省無所𨽻,故有是詔。 庚申,帝有疾。 詔:嵗以四孟月,朝獻景靈宫。 降鳯州團練使种諤為文州刺史,以言者論諤前迂路出綏德,老師費財故也。 种諤自入對還,極言城永樂非計。徐禧怒,變色謂諤曰:「君獨不畏死乎?敢誤成事」諤曰「城之必敗,敗則死,拒節制亦死,死於此,猶愈於喪國師而淪異域也」禧度不可屈,奏留諤守延州,而自率諸將往築之。甲戌,城永樂版築方興羌數十騎濟無定河,覘役曲珍,將追殺之,禧不許。 戊寅,河決鄭州原武埽,溢入利津、陽武溝、刁馬河,歸納梁山濼。詔曰:「原武決口,已引奪大河四分以上,不大治之,將貽朝廷巨憂。其輟修汴河堤岸司兵五千,併力築堤修閉」。 九月甲申,永樂城成,距故銀州治二十五里,賜名銀川砦。徐禧等還米脂,以兵萬人屬曲珍守之。李稷輦金銀鈔帛充牣其中,欲夸示禧,以為城甫就而中已實。永樂接宥州附横山,夏人必爭之地。禧等去,夏人即來攻。曲珍使報禧,禧不之信,曰:「彼若即來,是吾立功取富貴之秋也」。邉人馳告者十數,禧乃挾李舜舉等赴之。大將高永亨曰:「城小人寡,又無水泉,恐不可守」。禧以為沮衆,械送延州獄。丙戌,禧、舜舉復入永樂城,夏人傾國而至,號三十萬,禧登城西望,不見其際。丁亥,夏人漸逼,永亨兄永能請及其未陳擊之,禧曰:「爾何知!王師不鼓不成列」。乃以萬人陣城下,坐譙門,執黄旗,令衆曰:「視吾旗進止」。賊分兵迭攻,抵城下,曲珍陳於水際,軍不利,將士皆有懼色,遂白禧曰:「今衆心已揺,不可戰,戰必敗,請收兵入城」。禧曰:「君為大將,奈何遇敵不戰,先自退邪?」俄夏人縱鐵騎渡水,或曰:「此號鐵鷂子,當其半濟擊之,乃可以逞,得地則其鋒不可當也」。禧不聽。鐵騎既濟,震盪衝突。時鄜延選鋒軍最為驍銳,皆一當百,銀槍錦襖,光彩耀日,先接戰而敗,奔入城,蹂後陳,夏人乘之,師大敗,將校寇偉、李思古、高世才、夏儼、程博古及使臣十餘輩、士卒八百餘人盡沒。曲珍與殘兵入城,崖峻徑窄,騎縁崖而上,喪馬八千匹,夏人遂圍城。初,沈括奏虜逼永樂,見官兵整,乃還。帝曰:「括料敵踈矣,彼來未出戰,豈肯遽退耶?必有大兵在後」。已而果然。 己丑,帝以疾愈,降京畿囚罪一等,徒以下釋之。 壬辰,遣使行視畿縣民被水患者。乙未,詔李憲、張世矩將兵救永樂,又令沈括遣人與夏約退軍,當還永樂地。考異:宋史神宗紀云:詔張世矩等將兵救永樂砦,不言李憲。今從夏國傳。 夏人圍永樂城,厚數里遊騎掠米脂,且據其水砦,將士晝夜血戰,城中乏水已數日,鑿井不得泉渇,死者太半,至絞馬糞汁飲之,夏人蟻附登城,尚扶創格鬭,沈括、李憲援兵及饋餉皆為遊騎所隔。种諤怨徐禧不遣救曲珍,度不可支,請禧乘兵氣未竭,潰圍而出,使人自求生,禧曰:「此城據要地,奈何棄之?且為將而奔,衆心揺矣!」珍曰:「非敢自愛,但敇使謀臣同沒於此,懼辱國耳!」高永能亦勸李稷盡捐金帛,募死士力戰以出,皆不聽,夏人呼珍來講和,吕整、景思義相繼而行,夏人髠思義囚之。戊戌夜,大雨,夏人環城急攻,城遂陷,高永能、孫昌裔勸永能從間道出,永能歎曰:「吾結髪從事西羌,戰未嘗挫,今年已七十,受國大恩,恨無以報,此吾死所也!」顧易一卒敝衣戰而死。徐禧、李舜舉、李稷皆為亂兵所害,曲珍、王湛、李浦、吕整祼跣走免,蕃部指揮馬貴獨持刀殺數十人而死,夏人耀兵於米脂城下,乃還。禧踈曠有膽畧,好談兵,每云西北可唾手取,恨將帥怯耳!吕惠卿力引之,故不次用。自靈州之敗,秦、晉困棘,天下企望息兵,而括、諤陳進取之策,禧更以邊事自任,狂謀輕敵,至於覆沒,舜舉資性安重,與人言,未嘗及宫省事,帝嘗書十九字以賜之,曰:「李舜舉公忠奉上恭勤檢身,始終惟一,以安以榮」。至是被圍,急斷衣襟作奏曰:「臣死無所恨,願朝廷勿輕此賊!」 庚子,安化蠻寇宜州,知州王竒死之,詔贈忠州防禦使。 癸夘,河溢滑州。 是月,河溢滄州南皮上、下埽,又溢清池埽,又溢永靜軍阜城下埽。 冬十月戊申朔,沈括、种諤奏:「永樂城陷,漢、蕃官二百三十人、兵萬二千三百餘人,皆沒」。帝涕泣悲憤,為之不食。早朝,對輔臣慟哭,莫敢仰視。既而歎息曰:「永樂之舉,無一人言其不可者」。蒲宗孟進曰:「臣嘗言之」。帝正色曰:「何嘗有言?在內惟呂公著在外惟趙卨,嘗言用兵,非好事耳」。初,帝之遣徐禧也,王安禮諫曰:「禧志大才疎,必誤國事」。帝不聽。及敗,帝曰「安禮每勸朕勿用兵,少置獄,葢為此也。自熈寧開邊以來,凡得夏葭蘆、吳保、義合、米脂、浮圖、塞門六堡,而靈州、永樂之役,官軍、熟羌、義保死者六十萬人,錢粟銀、絹以萬數者不可勝計。帝始知邊臣不足任,深悔用兵,無意西伐矣。 辛亥,提舉汴河堤岸司言:「洛口廣武埽大河,水漲塌岸,壊下牐斗門,萬一入汴,人力無以枝梧,宻邇都城,可為深慮」。詔都水監官速往䕶之。 甲寅,知延州沈括以措置乖方,責授均州團練副使,隨州安置。鄜延路副都總管曲珍以城陷敗走,降授皇城使。 乙丑,詔贈永樂死事臣徐禧金紫光禄大夫、吏部尚書,李舜舉昭化軍節度使,並賜謚忠愍。李稷朝奉大夫,工部侍郎,高永能房州觀察使,録其子世亮為忠州刺史、入內高品張禹勤皇城使,各推㤙賜贈有差。壬申,詔户部右曹於京東、淮、浙、江湖、福建十二路發常平錢八百萬緡,輸元豐庫。自熈寧以前,諸路𣙜酤塲,率以酬衙前之陪備官費者,至熈寧行免役,乃罷收酒塲,聽民增直,以雇取其價以給衙前,時有坊塲錢,至元豐初,法既久,儲積贏羨,司農寺請嵗發坊塲百萬緡輸中都。三年,遂於寺南作元豐庫貯之,幾百楹,凡錢帛之𨽻諸司,非度支所主,輸之數益廣,欲以待非常之用焉。資政殿學士、知太原府吕惠卿加大學士,入見將使仍鎮鄜延,惠卿言:「陜西之師,非唯不可以攻,亦不可以守,要在大為形勢而已」。帝曰:「如惠卿言,是陜西可棄也,豈宜委以邉事?」癸酉,數其輕躁矯誣之罪,斥知單州种諤,本意身任統帥,謂成功在已,而為徐禧、沈括所外,賊圍永樂,諤以守延為名,觀望不救,永樂遂陷。帝冀其後效,置不問,且虞賊至,就命知延州。 十一月戊寅朔,帝謂輔臣曰:「御史分察中都官事已多矣,又令察舉四方,將何以責其治辦?且於體統非是,可罷御史察諸路官司,如有不職,令言事御史彈奏。著為令」。 景靈宫成。辛巳,百官班於集英殿門,帝詣蘂珠、凝華等殿,行告遷之禮。壬午,奉安神御于十一殿。癸未,初行朝獻禮。乙酉,以奉安神御赦天下,官與享大臣子若孫一人。庚寅,宴侍祠官於紫宸殿。 十二月丁巳,新樂成。 進賢妃周氏為德妃。 庚申,遼主降皇后蕭氏為惠妃,出居乾陵。后立數嵗未有子,其妹額特勒先嫁耶律伊遜子蘇雅,后以宜子言於帝,離婚納宫中。至是,后被黜,額特勒亦還其家。 辛酉,原武決河口塞。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