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339166"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明史紀事本末
條件: 提到「工部侍郎
Total 12

第二十二卷安南叛服

61
冬十月,王通與黎利立壇為盟,退師,遣指揮鬫忠同黎利所遣人,奉表及方物至。表曰:「安南國先臣陳日煃三世嫡孫臣陳暠惶恐頓首上言,曩被賊臣黎季犛父子篡國,弒戮臣族殆盡,臣暠奔竄老撾,以延殘息,今二十年。近者國人聞臣尚在,逼臣還國。眾云天兵初平黎賊,即有詔旨訪求王子孫立之,一時訪求未得,乃建郡縣。今皆欲臣陳情請命,臣仰恃天地生成大恩,謹奉表上請。」上覽之,密示英國公張輔,輔對曰:「此不可從,將士勞苦數年,然後得之。此表出黎利之譎,當益發兵誅此賊耳!」尚書蹇義、夏原吉皆言不宜隳成功,示賊以弱。大學士楊士奇、楊榮言:「兵興以來,天下無寧歲,今瘡痍未起,而復勤之兵,臣不忍聞。且求立陳氏後者,太宗皇帝心也。求之不得,而後郡縣。叛亂相尋,至深廑先帝憂。今因其請,撫而建之,以息吾民,於計大便。漢棄珠厓,前史榮之,安在為示弱乎?」上曰:「卿二人言是。先帝意朕固知之。」明日,出暠表示群臣,且諭以息兵養民意,群臣頓首稱善。於是以禮部侍郎李琦、工部侍郎羅汝敬充正使,通政王驥、鴻臚卿徐永達為副使,詔諭安南,言:「黎利表言,前國王遺嗣暠尚在老撾,國人乞封暠王,永奉職貢。頭目耆老其以實對,即遣使受封,朝貢如洪武故事。」又敕通等即日班師,內外鎮守、三司、衛、所、府、州、縣文武吏士,攜家來歸。

第二十四卷河漕轉運

5
河南河水屢歲為患。先是,遣工部侍郎張信往視信。訪得祥符縣魚王口至中灤下二十餘里,有舊黃河岸,與今河面平,浚而通之,俾循故道,則水勢可殺,遂繪圖以進。詔發河南民十萬,命興安伯徐亨、王部侍郎蔣廷瓚、金純相度開浚,并命禮兼督之。

第二十五卷治水江南

8
世宗嘉靖元年,巡撫李克嗣開吳淞江。吳淞自周忱修治後,天順中命巡撫崔恭濬大盈浦出吳淞。弘治中,設水利僉事伍性,復濬吳淞中股及顧會趙屯浦。又命工部侍郎徐貫復治吳淞,自帆歸浦至分莊七十餘里。至是,克嗣用華、上、嘉、昆四縣民力,開吳淞江四千餘丈,十餘年無水旱之憂。

第二十八卷仁宣致治

97
巡撫南直隸工部侍郎周忱奏定濟農倉之法,令諸縣各設倉,擇縣官之廉公有威與民之賢者司其籍。每歲種蒔之際量給之,秋成還官。明年,江南大旱,諸郡發濟農米以賑貸,民不知饑。

第三十四卷河決之患

10
五年秋七月,張秋河決,命工部侍郎陳政督治之。時河溢沛、梁之東,蘭陽、鄆城諸縣皆被其患。復決楊家、金龍等口東注,潰黃陵岡,下張秋隄,入漕河與汶水合而北,行張秋堤,乃遣政往,政尋卒。
16
武宗正德四年,河決曹、單趨沛,出飛雲橋,命工部侍郎崔巖往治。巖發丁夫四萬餘人,塞垂成,漲潰。代以右侍郎李鏜,四月弗成,盜起而罷。
19
十三年,初,飛雲橋之水,北徙魚臺、穀亭,舟行閘面,豐、沛以北,稍遠水患。久之,復決趙皮寨,穀亭流絕,而廟道口復淤。議者欲引沁鑿衛,置敖倉衛輝,由渦經汴達陽武,陸挽之,始由衛北運,言人人殊。時治河者工部侍郎天和,專修復故道,未幾河忽自夏邑、太丘等集衝數隙,轉東北流,經蕭縣出小浮橋,下濟二洪,趙皮寨尋塞,蓋河勢南徙。

第五十二卷世宗崇道教

1
嘉靖元年春三月,簿錄大能仁寺妖僧齊瑞竹財資及玄明宮佛像,毀括金屑一千餘,悉給商以償宿逋。齊瑞竹,正德間賜玉璽書金印,賞賚無算。至是,從工部侍郎趙璜言也。禮部郎中屠塤發檄,遍查京師諸淫祠,悉拆毀之。

第五十四卷嚴嵩用事

39
三十三年春,倭寇浙江,工部侍郎趙文華請禱海神殺賊,遂遣文華如浙。初,文華為主事,有貪名,出為州判。以賄嵩,得復入為郎。未幾,改通政,與嵩子世蕃比周,嵩目為義子。不二年,擢工部侍郎。至是往浙,凌轢言吏,搜括財物,公私苦之。

第五十五卷沿海倭亂

46
工部侍郎趙文華上言:「倭寇猖獗,請禱祀東海以鎮之。」帝命往祀,兼督察沿海軍務。文華至浙,凌轢官吏,公私告擾,益無寧日。

第五十六卷李福達之獄

6
八月,帝命桂萼攝刑部事,張璁攝都察院,方獻夫攝大理寺雜治之。太僕卿汪玄錫與光祿少卿余才忽偶語曰:「福達獄已得情,何更多事乃爾?」詗者有白璁等,奏聞,帝命逮繫玄錫、才于詔獄,并掠之。大學士賈詠與馬錄俱河南人,錄被逮,詠遺書慰之,鎮撫司以聞。復搜得都御史張仲賢、工部侍郎閔楷、大理寺丞汪淵、御史張英私書,上責狀,詠引罪,得致仕去,而逮仲賢等。

第七十四卷宦侍誤國

39
冬十月,工部侍郎劉宗周上言:「人才之不兢,非無才之患,而無君子之患。今天下即乏才,亦何至盡出二三中官下。每當緩急之際,必依以大任,三協有遺,通、津、臨、德有遣,又重其體統,等於總督。中官總督,將置總督于何地?是以封疆嘗試也。且小人與中官每相引重,而君子獨岸然自異。故自古有用小人之君子,終無黨比中官之君子。皇上誠欲進君子退小人,而復用中官以參制之,此明示以左右袒也。」不報。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