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建炎元年五月丙午 (1127/6/28)"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
條件: 包含字詞「建炎元年五月丙午 (1127/6/28)」
Total 2

卷五

11
癸卯,詔以二聖未還,罷天申節上夀常禮。自是至紹興十二年,皆如之。 太常寺主簿張浚充樞宻院編修官,忠州刺史姚平仲再復吉州團練使,所在出榜,召赴行在。平仲之刼寨也,既不得所欲,即皇懼遁去,傳者以為亂兵所殺,靖康末,復官,再召,上思其才,疑其不死,命所在訪之,平仲,竟不至。或云平仲隱九江山中,陸游清尊録云:人嘗有見平仲於廬山者。 閤門宣賛舍人馬識逺提㸃淮南西路刑獄公事,辛道宗提㸃京兆府路刑獄公事。道宗,叔獻子也。初議遣識逺使金,未行而有此命。乙巳,詔諸路勤王兵還營日,令所在人賜錢三千。先是,勤王兵至城下者皆遣還,而武義大夫、淮東諸司州軍統制勤王軍馬張憲言無以激勸,乃有是命。時諸道兵多有散而為盗者。 顯謨閣直學士、知東平府盧益落職奉祠。直龍圖閣、京東轉運判官閭邱陞責授濮州團練副使,封州安置。益,開封人,坐不勤王而陞,以戾轅門之令為臺臣所劾也。耿延禧中興記云:漕臣閭邱陞自招民兵三千餘,上遣屯濮州,敵騎至濮,陞能禦之。汪伯彥、中興日厯亦同。不知何以坐不赴援逺謫,當考。 資政殿學士、簽書樞宻院事張叔夜薨。叔夜既北遷,道中惟時飲湯,義不食其粟至白溝,實録:叔夜從淵聖在尼瑪哈軍中,自鄭州而北,尼瑪哈河東軍也,不知何以過白溝,當考。御者曰:「過界河矣」。乃矍然而起,仰天大呼,遂不復語,翌日,扼吭死。時上聞叔夜與御史中丞秦檜之忠,遙拜叔夜觀文殿大學士、醴泉觀使,檜落致仕,充資政殿學士提舉醴泉觀,而何㮚、孫傅軰以誤國,故不復録㮚,至金國,不食死,年三十九。世傳:㮚在金國,謀奉淵聖,間道亡歸,事泄,金人纒以油布而焚之。今從實録,附傳二年三月丙午除職。傅北遷年五十一,後不知所終。此據傅附傳。林泉野記云:建炎初,遥加傅觀文殿學士,終以不屈,卒于金國,而傳無之。紹興元年四月己巳,贈官。叔夜沒,年六十三。呂中大事記曰:靖康之難,能死節者,前有李若水,後有張叔夜二人而已。金再犯闕,勤王之師無一至者,獨叔夜以孤軍入衞,其忠已足稱。及北遷之後,猶不食其粟,不入其境,則始終之義無憾矣。李若水嘗主車駕出城者也,使其不死,亦在誤國一人之數,惟其一死之明白昭晰,故誤國之罪盡釋而言忠義者亦首稱焉。若何㮚、孫、傅身為大臣,乃引其君降敵求生其不忠、不義、無父、無君孰大焉?使其能為若水之死,已不足以贖誤國之罪,而乃死於敵營,則其死不足言矣。論者猶以二子不屈於偽楚為忠。夫屈於大而不屈於小,不屈於前,猶或有益,不屈於後,復何補哉?丙午,追貶故相汝南忠懐王蔡確為武康軍節度副使、知樞宻院事,衛文正公蔡卞為寧國軍節度副使,故御史中丞、贈少師邢恕為常徳軍節度副使。坐誣謗宣仁后,且自言有定䇿功也。紹興五年八月己未,再貶。 詔:覃恩進秩,惟侍從及宗室南班官給告,餘並尚書省出勅。三年二月壬申可考。保靜軍節度使姚古知河南府,帶御器械鄭建雄知河陽。徽猷閣待制、知興仁府曾楙陞直學士,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通議大夫王復知徐州直秘閣、通判秀州趙不試陞直龍圖閣、知相州。尚書虞部員外郎姜剛之知棣,按:原本「州」上空一字,查北盟㑹編、宋史俱作「棣」,乃明人避成祖諱也。今補入「棣」字,下同。州顯謨閣直學士、知開徳府王棣以守境有勞,陞述古殿直學士。集英殿修撰知滄州杜充陞天章閣待制。充,安陽人也。棣,真定人也。古先坐覆師責散官,廣州安置,至是趣召。 天章閣待制、知同州唐重上疏,論「五月一日赦書所施行,皆非國家大利害生,民大休戚,今急務有四,大患有五。所謂急務者,大率以車駕西幸為先,其次則建藩鎮,封宗子,使守我土地,緩急無為。敵有先欲通夏國之好,繼青唐之後,使相犄角,以緩敵勢,所謂大患者,法令滋彰而吏縁為姦,朝綱委靡而士大夫相習誕謾,軍政敗壊而將兵相扇奔潰,國用竭矣,而利源又失,民心離矣,而調發方興,欲救此者,莫若於守祖宗成憲,登用忠直,大正賞刑,選將漕之臣,擇循良之吏,誠天下之大計。劉岑撰重墓志,蛓此疏於除永興帥之後,恐誤。 是日,金人陷河中府,左武大夫、貴州防禦使、權府事郝仲連死之。徐夢莘《北盟㑹編》載河中之䧟在此目,乙巳,按張鈞《續中興忠義録在五月十七日丙午,蓋據川陜宣撫司案牘也,今從之。初,金人犯河中,守臣徽猷閣待制席益遁去,陜西宣撫使范致虛遣仲連節制河東軍馬,屯河中,就權府事,至是,羅索以重兵壓府城,仲連率所部力戰,外援不至,仲連度不能守,先自殺其家,已而城陷,仲連終不屈,羅索使擊殺之,乆之,贈中侍大夫、明州觀察使。仲連,昌元人也。呂中大事記曰:吾觀元年,金之內侵,三道也,不惟監司帥府如西京之孫昭逺,同州之鄭驤,維州之韓浩,頴川府之孫默,秦州之李積淮,寧府之向子褒,相州之趙不試,大名府之郭永,濮州之楊粹中,開寧府之楊𨽻,晋寧軍之徐徽言,長安之唐重、楊宗閔、桑景詢、曹謂、郭忠孝,皆死於義。雖以通判如郝仲連、郭伯振,縣官如陸有常、張侃、丁興宗、郭賛,將校如李政、杜績、趙叔皎、楊彭年,亦死於義降者,惟劉豫傳亮等三人耳。彼之所以固守者,以朝廷必不棄,而必有援兵也。而元年即位之赦,刑部指揮已不謄報於河之東北,陜之蒲解,是明棄三路矣,使忠臣義士守孤城以待盡惜哉!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