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檢索內容: |
---|
檢索範圍: 清史稿 |
條件: 提到「載濤」 |
Total 16 |
《本紀二十三 德宗本紀一》
228 | 十二月壬子,懿旨晉封輔國公載洵入八分鎮國公,鎮國將軍載濤不入八分輔國公。乙卯,醇賢親王金棺奉移園寓,上送至適園。壬戌,緩南苑工程。甲子,免浙江各廳州縣場光緒初年逋賦。 |
《本紀二十五 宣統皇帝本紀》
7 | 十一月乙酉,頒大行太皇太后遺誥。詔四時祭饗祝版,醇賢親王稱曰「本生祖考醇賢親王」,嫡福晉稱曰「本生祖妣醇賢親王嫡福晉」。賑湖南澧州等屬水災。戊子,皇太后懿旨,皇帝萬壽節,俟釋服後,改於每年正月十三日舉行慶賀禮。庚寅,以即位前期告祭天地、宗廟、社稷、先師孔子,告祭大行太皇太后、大行皇帝幾筵。辛卯,帝即位於太和殿,以明年為宣統元年。頒詔天下,罪非常所不原者咸赦除之。詔遵大行太皇太后懿旨,仍定於第九年內,宣統八年頒布憲法,召集議員。鑄宣統錢。己亥,頒「中和位育」扁額於文廟。壬寅,內閣等衙門會奏監國攝政王禮節總目,詔宣布之。定守衛門禁章程,命貝勒載濤、毓朗、尚書鐵良總司稽察。以副都統昆源管理察哈爾牧群。定軍機處領班章京為從三品官,幫領班章京為從四品官。福建龍溪、南靖等縣水災,發帑銀四萬兩賑之。乙巳,詔各省督撫督率司道考察屬吏,秉公甄別。不肖守令罔恤民瘼者,重治之。立變通旗制處,命貝子溥倫、鎮國公載澤、那桐、寶熙、熙彥、達壽總其事。諭內外臣工尚節儉,戒浮華。丙午,遣官告祭孔子闕里、歷代帝王陵寢、五岳、四瀆。戊申,皇太后懿旨,罷頤和園臨幸。加恩慶親王奕劻以親王世襲罔替,貝勒載洵、載濤加郡王銜,皇太后父公桂祥食雙俸,大學士以次,錫賚有差。辛亥,冬至,祀天於圜丘,莊親王載功代行禮,自是壇廟大祀皆攝。 |
8 | 十二月壬子朔,加上穆宗毅皇帝、孝靜成皇后、孝德顯皇后、孝貞顯皇后、孝哲毅皇后尊謚。頒宣統元年時憲書。甲寅,立禁衛軍,命貝勒載濤、毓朗、尚書鐵良專司訓練。裁湖南鎮溪營游擊、乾州協守備,減留乾州協各營兵。旌殉節故直隸提督馬玉昆妾於氏。賑黑龍江、墨爾根、布特哈、黑水、大賚等城廳水災。免直隸河間等八州縣被災地畝糧租。丁巳,祈雪。命張之洞兼督辦川漢鐵路大臣。庚申,致仕大學士王文韶卒,贈太保。追予故雲貴總督張亮基謚。民政部上調查戶口章程表式。壬戌,袁世凱罷,命大學士那桐為軍機大臣。癸亥,以梁敦彥為外務部尚書兼會辦大臣。那桐免步軍統領,以毓朗代之。乙丑,詔定西陵金龍峪為德宗景皇帝山陵,稱曰崇陵。丁卯,復祈雪。己巳,度支部上清理財政章程。壬申,命張勛所部淮軍仍駐東三省,辦理剿撫事宜。癸酉,義大利地震災,出帑銀五萬兩助賑。憲政編查館奏,京旗初選、衣復選事宜,應歸順天府辦理。乙亥,諭各省清蠲緩錢糧積弊。丁丑,復祈雪。是日,雪。免陜西各州縣光緒三十二年逋賦。戊寅,又雪。憲政編查館上核覆城鄉地方自治,並另擬選舉章程,詔頒行之。始制寶星,賜外務部總理、會辦大臣及出使各國大臣。庚辰,設奉天各級審判廳、檢察廳。辛巳,裁江西督糧道,設巡警、勸業兩道。 |
14 | 五月己酉朔,日有食之。辛亥,廷試游學畢業生進士黃德章等一百二十人,授官有差。壬子,於式枚言,各省諮議局章程與普魯士國地方議會制度不符。下憲政編查館妥議。癸丑,陳啟泰卒,以瑞澂為江蘇巡撫。允浙江紳士為故兵部尚書徐用儀、吏部右侍郎許景澄、太常寺卿袁昶於浙江西湖立祠。甲寅,復祈雨。陜甘總督升允以疏陳立憲利弊罷,以長庚代之。乙卯,命廣福署伊犁將軍。丁巳,聯豫、溫宗堯奏陳西藏籌辦練兵興學事宜。己未,命世續署外務部會辦大臣。楊士驤卒,以端方為直隸總督兼辦理通商事務大臣,張人駿為兩江總督兼辦理通商事務大臣,孫寶琦署山東巡撫。辛酉,以乍丫地方曩屬四川,命畫歸邊務大臣管轄。甲子,諭農工商部趣各省興舉農林工藝各政。乙丑,復祈雨。是日雨。戊辰,復前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翁同龢原官。己巳,唐紹儀免奉天巡撫,以侍郎候補。辛未,立游美學務處。癸酉,河南省改編營制。甲戌,賑雲南南寧州地震災。丙子,詔立軍諮處,以貝勒毓朗領之。攝政王代為統率陸海軍大元帥,貝勒載洵、提督薩鎮冰俱充籌辦海軍大臣。賑湖南澧州水災。丁丑,命貝勒載濤管理軍諮處事務。 |
28 | 秋七月甲辰,裁福建督糧道,置勸業道。瑞興免,以志銳為杭州將軍。乙巳,瑞澂、楊文鼎奏湘省匪勢蔓延,擬行清鄉法,從之。戊申,詔農工商部會同各督撫等調查礦產,熟籌開辦。庚戌,詔趣各督撫查造官民荒田及氣候土宜圖冊,並興舉工藝實業,報農工商部奏聞。壬子,農工商部立度量權衡用器制造廠。癸丑,貝勒載濤奏考察各國軍政,軍人犯罪,統歸軍法會議處審斷,非普通裁判所得與聞。諭照行之。甲寅,世續、吳鬱生免軍機大臣,以毓朗、徐世昌為軍機大臣。命唐紹儀署郵傳部尚書。毓朗免步軍統領並專司訓練禁衛軍大臣。命烏珍兼署步軍統領。設各省交涉使。新疆陸軍營官田熙年以擅殺釀變伏誅。丙辰,安徽皖南、南陵、宿州、靈壁等屬潦災,發帑銀四萬兩賑之。丁巳,法部上秋審條款。庚申,前江西提學使浙路總理湯壽潛,以劾盛宣懷為蘇浙路罪魁禍首,奪職。辛酉,賑皖北饑民。以忠瑞為科布多辦事大臣。聯魁免新疆巡撫,以何彥升代之。改各省按察使為提法使。甲子,大學士鹿傳霖卒,贈太保,入祀賢良祠,賞銀治喪。乙丑,命外務部參議上行走沈瑞麟充出使奧國大臣,外務部右丞劉玉麟充和蘭萬國禁煙大會全權委員。戊辰,奉天開葫蘆島港。己巳,置黑龍江訥河直隸廳同知。是月,載洵、薩鎮冰復往美利堅、日本兩國考察海軍。 |
37 | 夏四月辛未,楊文鼎請緩裁湖南綠營及防軍。甲戌,賞游學畢業生鍾世銘、汪爔芝等法政科進士、舉人,工科舉人有差。丙子,趙爾巽奏請用人行政便宜行事,從之。丁丑,裁山東撫、鎮標營官。戊寅,詔改立責任內閣。頒內閣官制。授慶親王奕劻為內閣總理大臣,大學士那桐、徐世昌俱為協理大臣。以梁敦彥為外務大臣,善耆為民政大臣,載澤為度支大臣,唐景崇為學務大臣,蔭昌為陸軍大臣,載洵為海軍大臣,紹昌為司法大臣,溥倫為農工商大臣,盛宣懷為郵傳大臣,壽耆為理藩大臣。復命內閣總、協理大臣俱為國務大臣,內閣總理大臣、協理大臣均充憲政編查館大臣,慶親王奕劻仍管理外務部。置弼德院,以陸潤庠為院長,榮慶副之。罷舊內閣、辦理軍機處及會議政務處。大學士、協辦大學士仍序次於翰林院。裁內閣學士以下官。置軍諮府,以貝勒載濤、毓朗俱為軍諮大臣,命訂府官制。趙爾巽會陳夔龍、張人駿、瑞澂、李經羲與憲政編查館大臣商訂外省官制。己卯,慶親王奕劻、大學士那桐、徐世昌俱辭內閣總理、協理,不許,趣即任事。重申鴉片煙禁,諭民政、度支二部,各省督撫剋期禁絕。詔定鐵路國有。先是,給事中石長信疏論各省商民集股造路公司弊害,宜敕部臣將全國幹路定為國有,自餘枝路準各省紳商集股自修,上韙之,下郵傳部議。至是,奏言:「中國幅員廣袤,邊疆遼遠,必有縱橫四境諸大幹路,方足以利行政而握中樞。從前規畫未善,致路政錯亂紛歧,不分枝幹,不量民力,一紙呈請,輒準商辦。乃數載以來,粵則收股及半,造路無多。川則倒帳甚鉅,參追無著。湘、鄂則開局多年,徒供坐耗。循是不已,恐曠日彌久,民累愈深,上下交受其害。應請定幹路均歸國有,枝路任民自為。曉諭人民,宣統三年以前各省分設公司集股商辦之幹路,應即由國家收回。亟圖修築,悉廢以前批準之案。」故有是詔。辛未,吉林火災,發帑銀四萬兩賑之。癸未,贈恤署廣州將軍副都統孚琦。丁亥,資政院請預算借款兩事歸院會議,不許。戊子,起端方以侍郎候補,充督辦粵漢、川漢鐵路大臣。諭裁缺候補人員毋得奏事。諭本年秋季調集禁衛軍及近畿各鎮陸軍於直隸永平府大操。己丑,恭親王溥偉以疾免禁煙大臣,以順承郡王訥勒赫代之。庚寅,郵傳大臣盛宣懷與英德法美四國銀行締結借款契約成。辛卯,龐鴻書罷,以沈瑜慶為貴州巡撫。壬辰,命督撫曉諭人民,鐵路現歸官辦,起降旨之日,川、湘兩省租股,並停罷之。宣統三年四月以前所收者,應由郵傳部、督辦鐵路大臣會督撫查奏。地方官敢有隱匿不報者詰治。楊文鼎奏湘省自聞鐵路幹路收歸國有諭旨,群情洶懼,譁噪異常,遍發傳單,恐滋煽動。諭嚴行禁止,儻有匪徒從中煽惑,意在作亂者,照懲治亂黨例,格殺勿論。朱家寶奏江、淮交會為匪黨出沒之區,比歲薦饑,盜風尤熾。請援鄂、蜀懲辦會匪、土匪章程,犯者以軍法從事。丙申,移稅務司附屬之郵政歸郵傳部管理。除云南昆明縣官用田地額賦。丁酉,賑山東滕、嶧二縣災。 |
40 | 閏六月己亥,命寶熙充禁煙大臣。庚子,恩壽以疾免,以余誠格為陜西巡撫。癸卯,安徽大雨,江潮暴發,濱江沿河各州縣澇災,發帑銀五萬兩賑之。庚戌,調余誠格為湖南巡撫,楊文鼎為陜西巡撫。壬子,詔本年調集禁衛軍及近畿各鎮軍於永平府大操,命軍諮大臣貝勒載濤恭代親臨監軍。癸丑,命貝子溥倫、鎮國公載澤會宗人府纂擬皇室大典。乙卯,革命黨人以藥彈道擊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傷而免。前吉林將軍銘安卒。丙辰,命載振、陸潤庠、增祺、陳寶琛、丁振鐸、姚錫光、沈雲沛、誠勛、清銳、朱祖謀俱充弼德院顧問大臣,國務大臣奕劻、那桐、徐世昌、梁敦彥、善耆、載澤、唐景崇、蔭昌、載洵、紹昌、溥倫、盛宣懷、壽耆及宗人府宗令世鐸、總管內務府大臣奎俊、繼祿俱兼任弼德院顧問大臣。丁巳,調善耆為理藩大臣,以桂春署民政大臣。調鳳山為廣州將軍,以壽耆為荊州將軍。川路股東會會長顏楷等呈劾郵傳部,趙爾豐以聞,不報。辛酉,裁各省府治首縣,改置地方審判廳。乙丑,內閣請修訂法規。 |
42 | 八月丙申,總稅務司赫德卒,晉太子太保銜。予故成都將軍、前伊犁將軍馬亮於伊犁建祠。壬寅,慶親王奕劻復請免內閣總理大臣及管理外務部,不許。甲辰,裁直隸督標、提標,通永、天津、正定、大名、宣化各鎮標官弁馬步守兵,提督依舊。丙午,江南提督劉光才以疾免,調張勛代之,以張懷芝為甘肅提督。丁未,定國樂。庚戌,置鹽政院,設大臣以下官,廢鹽務處。命載澤兼任鹽政大臣。癸丑,端方、瑞澂奏,湖北境內粵漢、川漢鐵路改歸國有,取消商辦公司,議定接收路股辦法,詔嘉之,並以深明大義獎士紳。甲寅,革命黨謀亂於武昌,事覺,捕三十二人,誅劉汝夔等三人。瑞澂以聞,詔嘉其弭患初萌,定亂俄頃,命就擒獲諸人嚴鞫,並緝逃亡。乙卯,武昌新軍變附於革命黨,總督瑞澂棄城走,遂陷武昌。詔奪瑞澂職,仍命權總督事,戴罪圖功。命陸軍大臣蔭昌督師往討,湖北軍及援軍悉聽節制,薩鎮冰率兵艦、程允和率水師並援之。丙辰,張彪以兵匪構變,棄營潛逃,奪湖北提督,仍責剿匪。停永平大操。弛山西、河南運糧禁。武昌軍民擁陸軍第二十一混成協統領官黎元洪稱都督,置軍政府。嗣是行省各擁兵據地號獨立,舉為魁者皆稱都督。革命軍取漢陽,襲兵工廠、鐵廠,據漢口。丁巳,起袁世凱為湖廣總督,岑春煊為四川總督,俱督辦剿撫事宜。命貝勒載濤督禁衛各軍守近畿。戊午,王人文罷,復以趙爾豐為川滇邊務大臣。停奉天今年貢。己未,岑春煊辭四川總督,詔不許。趣梁敦彥來京供職。京師開糶濟民食。壬戌,詔長江水陸諸軍俱聽袁世凱節制。諭川、楚用兵,原脅從,自拔來歸,不咎既往,原隨軍自效,能擒獻匪黨者,優賞之。獲逆黨名冊應銷毀,毋株連。兩省被擾地方撫恤之。免裁各省綠營、巡防隊。壽耆免,授連魁荊州將軍。癸亥,皇太后懿旨,發帑銀二十萬兩賑湖北遭兵難民。福建龍溪、南靖兩縣河溢堤決,發帑銀二萬兩賑之。以湖北用兵,諭山東、山西兩省購運米麥濟軍。甲子,命副都統王士珍襄辦湖北軍務。 |
《志九十四》
42 | 光緒十一年,詔設海軍衙門,依軍機總署例,命醇親奕譞綜之,大學士李鴻章專司籌辦。十三年,北洋海軍成,置提督、總兵等官。甲午師熸。至三十三年,始議恢復,設海軍處,暫隸陸軍部。置正使,視協都統。副使,視正參領。各一人。承發官二人,錄事四人。設機要、船政、運籌三司,置司長、副官各一人。科長七人,機要科四:曰制度,曰籌械,曰駕馭,曰輪機。運籌科三:曰謀略,曰教務,曰測海。科各一人。船政不分科。承發官三人,司各一人。一、二、三等科員十有八人。機要十二人,運籌六人。考工官五人,船政司置。藝師三人,船政一人,運籌二人。藝士四人。船政運籌各二人。股長、股員,視事閑劇酌置。錄事十有八人。明年,改設海政、船政、籌備、儲蓄、醫務、法務六司。尋設主計處,置計長、副長各一人。宣統元年,命肅親王善耆等籌備海軍,設參贊廳,分秘書、庶務兩司,置一、二、三等參謀官,並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四司,置司長以下各職。其夏,更命貝勒載濤等充籌辦海軍大臣,增設醫務司。二年,訂海軍暫行官制,改第一司曰軍制,第二司曰軍政,第三司曰軍學,第四曰軍防,醫務司曰軍醫,秘書司曰軍樞,庶務司曰軍儲;別設軍法一司,是為八司。省參贊廳各職。尋改處為部,省軍防司,置大臣、副大臣各一人。 |
62 | 光緒三十三年,設軍諮處,置協都統一人充正使,正參領一人充副使,副參領六人,同副參領一人,協參領十人,同協參領二人,正軍校十人,同正軍校二人,副軍校十有二人,同副軍校三人,協軍校十有六人,同協軍校五人,分充各司長、科長,一、二、三等科員。第一、第二兩司,協、副參領充。測地司,同正、副參領充。十八科科長各一人,一、二司副參領充。測地司,同副、協參領充。第一司科員十有六人,第二司四人,正、副協軍校充。測地司六人,同正、副協軍校充。其承發官司各一人,譯員五人,屬第一司。藝師四人,藝士六人,屬測地司。並以陸軍官佐或學生充之。隸陸軍部。宣統元年,以立憲大綱皇帝統率海陸軍,別建軍諮處,命貝勒載濤等領之。設總務廳,置軍諮使二人。分設四廳,各置廳長一人,科長十有六人,科員無恆額。並定文官補充制。如前所列。尋削同字。詳上陸軍部。明年,設軍事會議處。三年,改稱府,令陸軍大臣領其事。 |
83 | 光緒三十四年,設禁衛軍,監國攝政王自領之,以貝勒載濤等司訓練。宣統元年,定訓練大臣三人,及軍諮官以次員額。先是各協、標、營置執事督隊諸官,至是俱改為副官,省協、標二等書記官及全協書記長。 |
《列傳八》
68 | 太后命於明年歸政,王疏言:「皇帝甫逾志學,諸王大臣籥懇訓政,乞體念時艱,俯允所請,俟及二旬,親理庶務。至列聖宮廷規制,遠邁前代。將來大婚後,一切典禮,咸賴訓教。臣愚以為諸事當先請懿旨,再於皇帝前奏聞,俾皇帝專心大政,承聖母之歡顏,免宮闈之劇務。此則非如臣生深宮者不敢知,亦不敢言也。」太后命毋庸議。十三年正月,上親政。四月,太后諭預備皇帝大婚,當力行節儉,命王稽察。十四年九月,王奏:「太平湖賜第為皇帝發祥地。世宗以潛邸升為宮殿,高宗諭子孫有自藩邸紹承大統者,應用其例。」太。葺?後從之,別賜第,發帑十萬葺治。十五年正月,大婚禮成,賜金桃皮鞘威服刀,增護治邸第未竟,復發帑六萬。並進封諸子:載灃鎮國公,載洵輔國公,載濤賜頭品頂帶、孔雀翎。 |
70 | 十六年正月,以上二十萬壽,增護軍十五、藍白甲五十,授載濤二等鎮國將軍。十一月,王疾作,上親詣視疾。丁亥,王薨,年五十一。太后臨奠,上詣邸成服。定稱號曰皇帝本生考,稱本生考,遵高宗御批;仍原封,從王志也。謚曰賢,配享太廟。下廷臣議:上持服期年,縞素、輟朝十一日;初祭、大祭,奉移前一日,親詣行禮,御青長袍褂,摘纓;期年內御便殿,用素服;葬以王,祭以天子,立廟班諱。十八年,葬京師西山妙高?。宣統皇帝即位,定稱號曰皇帝本生祖考。 |
71 | 子七:德宗,其第二子也;載洸,初封不入八分輔國公,進鎮國公;載灃,襲醇親王,宣統皇帝即位,命為監國攝政王;載洵,出為瑞郡王奕志後;載濤,出為鍾郡王奕詥後。宣統間,載洵為海軍部大臣,載濤為軍諮府大臣,主軍政。三年十月,並罷。十二月,遜位。 |
72 | 鍾端郡王奕詥,宣宗第八子。文宗即位,封為鍾郡王。穆宗即位,命免宴見叩拜、奏事書名。同治三年,分府,仍在內廷行走。七年十一月,薨,謚曰端。無子,以恭忠親王奕訢子載瀅為後,襲貝勒。坐事,奪爵,歸宗。又以醇賢親王奕譞子載濤為後,襲貝勒,加郡王銜。 |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 | 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 | 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