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中書令》

電子圖書館
1 中書令:
《六典》曰:中書令之職,掌國之政令,緝熙帝載,統和天人。入則告之,出則奉之,以厘萬邦,以度百揆,蓋以佐天子而執大政者也。

2 中書令:
《漢書》曰:司馬遷既被刑之後為中書令,尊寵任職。
又曰:石君防與弘恭皆少坐腐刑,為黃門以選為中尚書。宣帝時任中書官,以恭為令,君防為仆射。恭死,君防代為令,貴幸傾朝,百寮皆敬事。

3 中書令:
應劭《漢官儀》曰:左右曹受尚書事,前世文士以中書在右,因謂中書為右曹,又稱西掖。

4 中書令:
《吳錄》曰:紀騭字子上。景皇時,騭父亮為尚書令,騭為中書令,每朝會,詔以屏風隔其坐。

5 中書令:
《吳志》曰:胡沖平和有文幹,天紀中為中書令。
又曰:張尚,有俊才,孫皓時為侍郎,以言語辯捷見知,擢為侍中、中書令。

6 中書令:
吳錄曰:蔡款字文德,歷位內外,以清貞顯於當世。后以衛尉領中書令。

7 中書令:
《晉書》曰:王獻之為中書令。少而標邁,不循常貫,文義并所不長而能撮其勝會,故為一時風流之冠。獻之卒,以王珉代之,世謂之「大王令小王令」也。珉父洽,永和中嘗為此官,至珉復居之,時人以為弈世令望。
又曰:王獻之為中書令,啟瑯琊王為中書監表曰:「中書職掌詔命,固非輕才所能獨任。自晉建國,常命宰相參領;中興以來,益重其任,故能王言彌徽,德音四塞。」
又曰:和嶠為中書令,荀勖為監,嶠意抗直,鄙荀巧佞,以意氣加之,專車而坐。自此監、令乃使異車。

8 中書令:
臧榮緒《晉書》曰:潘尼性淡,退惟以著述為事。永興末為中書令。

9 中書令:
《晉陽秋》曰:王洽除中書令,時年二十九。將辭之,從兄朗之遺書曰:「弟今二十九,便居清顯要任,敢不敬以先旨,為弟啟義讓之路焉。若弟年至四五十之間,雖復超登公輔,亦非吾所豫,況降此以還者耶?」洽遂不拜。
又曰:溫嶠上疏曰:「臣才短學淺,文義不通;中書之職,酬對無方;斟酌重輕,豈惟文疏而已!自非望士良才,何可妄居斯任。」累辭得止。

10 中書令:
《晉中興書》曰:肅祖以溫嶠為散騎常侍侍講,大寧初手詔曰:「卿既以令望忠允之懷著於周旋,且文清而旨遠,宜居深密。今欲以卿為中書令,朝論咸以為宜。」
又曰:王洽字敬和。顯宗時,王洽為中書令,帝曰:「敬和清裁,昔為中書郎,吾尚小,數呼見,意甚親之。今以為中書令,欲共講文章之事也。」
又曰:褚裒授衛將軍、中書令,裒以中書銓管詔命,不宜以親居之,固讓。

11 中書令:
《晉令》曰:中書為詔令、記會時事、典作文書也。

12 中書令:
《晉制》曰:中書令:銅印,墨綬,進賢兩梁冠,絳朝服,佩水蒼玉,乘軺車。

13 中書令:
《晉諸公贊》曰:陳準為中書令,張華為監,準與華俱處機密而推崇之。每直日有詔書,無小大輒先示華,了不措意;華得詔書不以示準。省中號準為中書五郎,其從容如此。
又曰:懷帝以繆播為中書令,朝事莫不諮之。人君之所取信於臣下,無以尚也。

14 中書令:
《宋書》曰:傅亮,永初元年為中書令,直中書省專典詔命。以亮任總國權,聽於省,見客神虎門外,每旦車常數百兩。

15 中書令:
《宋泰始起居注》曰:王言之職,總司清要。中將軍丹陽尹王景文夙尚弘簡,情度淹粹,忠規茂績,實宣國道,宜兼管內樞,以重其任。可中書令。

16 中書令:
《齊書》曰:王延之代張緒為中書令,何點嘆曰:「晉以子敬季琰為此職,今以王延之、張緒為之,可謂清官后接之者,實為未易。」

17 中書令:
崔鴻《後趙錄》曰:徐光字季武,頓丘人。幼有文才,年十三,王陽攻頓丘,掠之,而令主秣馬,光但書柱作詩賦。左右以白石勒,勒令召光,付紙筆,光立為頌。賜衣服,遷為中書令。

18 中書令:
《後魏書》曰:任城王澄為中書令,蕭頤使庾華來朝,見澄音韻遒雅,風儀秀逸,謂主客郎張尋曰:「往魏任城以武著稱,今魏任城乃以文見美也。」
又曰:高允,高宗禮敬甚重,晨入暮出,或積日居中,朝臣莫知所論。或有上書言得失者,高宗省而謂群臣曰:「君父一也,父有是非,子何為不能書諫之,使人知惡,而於家內隱處也?」豈不以父親,恐惡彰於外也。今國家善惡不能面陳而上表顯諫,此豈不彰君之短、明已之美?至如高允者,真忠臣矣。朕有非,恒正言面論,至朕所不用聞者,皆言說無避就。朕聞其過,而天下不知其諫,豈不忠乎?汝等在左右,曾不聞一正言,但伺朕喜時求官乞職。汝等把弓刀侍朕左右,徒立勞耳,皆至公王;此人把筆匡我國家,不過作郎。汝等不自愧乎?「於是拜允中書令。
又曰:高允字伯恭,為中書令,高宗重之,不名,恒呼為令公。
又曰:高允拜中書令,司徒陸麗曰:「高允雖蒙寵待,而家貧布衣,妻子不粒。」高宗怒曰:「何不先言!今見朕用之,方言其貧。」是日幸允第,惟草屋數間,布被缊袍,廚中鹽菜而已。高宗嘆息曰:「古人之清豈有此乎!」即賜帛五百匹、粟千斛。

19 中書令:
《唐書》曰:武德年嘗有敕,而中書門下不時宣行。高祖責其遲由,內史令蕭瑀曰:「臣大業之日見內史宣敕或前后相乖者,百司行之,不知何所承用,所謂易雖在前,難必在后。臣在中書日久,備見其事。今皇階初構,事涉安危,若遠方有疑,恐失機會。比每授一敕,臣必審勘使與前敕不相乖背者,始敢宣行。遲晚之愆,實由於此。」上善之。
又曰:褚遂良拜中書令,太宗寢疾,召遂良及長孫無忌入臥內,謂之曰:「卿等忠烈,簡在朕心。昔漢武寄霍光,劉備托葛亮,朕之後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須盡誠輔佐,永保宗社。」又顧謂太子曰:「無忌、遂良在,國家之事汝無憂矣。」
又曰:神龍元年改中書令曰紫微令。
又曰:開元二年,紫微令姚崇奏:「紫微舍人六員,每議事,諸舍人同押連署狀進訖。凡事有是非,理均與奪,人心既異,所見或殊,抑使雷同,情有不盡。臣今商量其事,執見不同者,望請別作商量狀,連本狀同奏。若狀語交牙,恐煩聖思,臣既是官長,望於兩狀后略言二理優劣,奏聽進止,則人各盡能,官無留事。」敕曰:「可」。
又曰:張九齡為中書令,時天長節百寮上壽,多獻珍異,惟九齡進《金鏡錄》五卷,言前古興廢之道。上賞異之。

20 中書令:
《薛瑩條列吳事》曰:胡沖意性調美,心趣解暢,有刀筆才,閑於時事。為中書令,雖不能匡矯,亦自守不茍求容媚。

21 中書令:
《王珉別傳》曰:珉字季琰。詔曰:「新除侍中王珉,才學廣贍,理識清通,宜處機近以參時務。其以珉為長兼中書令。」

22 中書令:
郭頒《魏晉世語》曰:劉放、孫資共典樞要,夏侯獻、曹肇心內不平。殿中有雞棲樹,二人相謂「此亦久矣,其能復幾?」指謂中書監劉放、中書令孫資。
又曰:司馬景王令中書令虞松作表,輒不可意;令松更定,思竭不能改。鍾會為定五宇,松深悅服。

23 中書令:
宋·謝莊《讓中書令表》曰:伏惟陛下登馭震維,臨齊璿政,澤與風翔,恩從雲動。臣聞:璧門天邃,鳳沼神深,絲綸王言,出納帝命,自非望允,當時譽宣,庠塾未有,謬垂曲寵,空席茲榮。在於平壯,猶不可勉;況今綿痼,百志俱淪。

URN: ctp:n375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