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馱 U+99B1 | ![]() 說文小篆 | 䭾 同義字 | 駄 異體字 | 驮 簡體字 |
部首: | 馬+ 3筆 = 共12筆. |
---|---|
字典出處: | 康熙字典: 頁1434第07 辭海: 卷1頁5045第02 漢語大字典: 卷7頁4541第05 |
表面結構: | 左:馬,右:大。 具有相關結構:𩡱 。 |
國語發音: | tuó duò dài ㄊㄨㄛˊ ㄉㄨㄛˋ ㄉㄞˋ |
粵語發音: | to4 |
說文解字: | 《馬部》馱:負物也。从馬大聲。此俗語也。 |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馬部·三》馱:《廣韻》徒河切《集韻》《韻會》《正韻》唐何切,𠀤音駝。《玉篇》馬負貌。《廣韻》馱,騎也。《李白詩》吳姬十五細馬馱。又《韻會》或作他。《揚子·方言》凡以驢馬馲駝載物者謂之負他。又或作佗。《前漢·趙充國傳》以一馬自佗負。《師古註》凡以畜產載負物者,皆謂之佗。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唐佐切,佗上聲。又《集韻》《五音集韻》𠀤徒蓋切,音大。義𠀤同。又《集韻》縣名,在江夏。 |
英文翻譯: | carry on back |
原典出處
《前漢紀》: | 以一馬自馱負三十日食。 |
《東觀漢記·來歙》: | 來歙征公孫述,詔於汧積穀六萬斛,驢四百頭負馱。 |
《說文解字·馬部》: | 馱:負物也。 |
《通典·折衝府》: | 備六馱馬驢,初置八馱,後改為六。 |
《西遊記》: | 幸虧我徒弟有些本事,又感得觀音菩薩來澗邊擒住那龍,教他就變做我原騎的白馬,毛片俱同,馱我上西天拜佛。 |
《三國演義》: | 孔明又令三萬軍各執鐮刀、馱繩,伺候割麥。 |
《金瓶梅》: | 王婆道:「便是這般故事,自古駿馬卻馱痴漢走,美妻常伴拙夫眠。」 |
《封神演義》: | 傷鎗將鎧甲難馱。 |
《太平御覽》: | 有人從幽州來,驢馱鹿脯至滄州界,腳痛行遲,偶會一人為伴,遂盜驢及脯去。 |
《太平廣記·法通》: | 法通云:「忽夢有人遺三馱筋,使我噉之,適噉一馱筋,遽覺,便壯健。」 |
《紅樓夢》: | 我成日家和人說:有個唐僧取經,就有個白馬來馱著他。 |
《全唐詩》: | 千車萬馱,半宿關月。 |
《康熙字典·三》: | 馱:《廣韻》徒河切《集韻》《韻會》《正韻》唐何切,𠀤音駝。 |
《儒林外史》: | 這菴叫做甘露菴,門面三間:中間供著一尊韋馱菩薩。 |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 | 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 | 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