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关注我们,随时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关注我们,随时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关注我们,随时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关注我们,随时得到最新消息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简体字版

《濡水》

电子图书馆
1 濡水:
濡水从塞外来,东南过辽西令支县北,

2 濡水:
濡水出御夷镇东南,其水二源双引,夹山西北流,出山,合成一川。又西北迳御夷故城东,镇北百四十里北流,左则连渊水注之,水出故城东,西北流迳故城南,又西北迳緑水池南,池水渊而不流。其水又西屈而北流,又东迳故城北,连结两沼,谓之连渊浦。又东北注难河,难河右则污水入焉。水出东坞南,西北流迳沙野南,北人名之曰沙野。镇东北二百三十里,西北入难河,濡、难声相近,狄俗语讹耳。濡水又北迳沙野西,又北迳箕安山东,屈而东北流,迳沙野北,东北流迳林山北,水北有池,潭而不流。濡水又东北流迳孤山南,东北流,吕泉水注之,水出吕泉坞西,东南流,屈而东,迳坞南东北流,三泉水注之。其源三泉雁次,合为一水,镇东北四百里,东南注吕泉水。吕泉水又东迳孤山北,又东北,逆流水注之,水出东南,导泉西流,右屈而东北注,木林山水会之。水出山南,东注逆水,乱流东北注濡河。濡河又东,盘泉入焉,水自西北、东南流,注濡河。濡河又东南,水流回曲,谓之曲河。镇东北三百里,又东出峡入安州界,东南流迳渔阳白檀县故城。

3 濡水:
《地理志》曰:濡水出县北蛮中。汉景帝诏李广曰:将军其帅师东辕,弭节白檀者也。又东南流,右与要水合,水出塞外,三川竝导,谓之大要水也。东南流迳要阳县故城东,本都尉治,王莽更之曰要术矣。要水又东南流,迳白檀县而东南流,入于濡。濡水又东南,索头水注之,水北出索头川,南流迳广阳侨郡西,魏分右北平,置今安州治。又南流,注于濡。濡水又东南流,武列水入焉,其水三川派合,西源右为溪水,亦曰西藏水,东南流出溪,与蟠泉水合。泉发州东十五里,东流九十里,东注西藏水。西藏水又西南流,东藏水注之,水出东溪,一曰东藏水。西南流出谷,与中藏水合。水导中溪,南流出谷,南注东藏水。故目其川曰三藏川,水曰三藏水。东藏水又南,右入西藏水,乱流右会龙泉水,水出东山下,渊深不测,其水西南流,注于三藏水。三藏水又东南流,与龙刍水合,西出于龙刍之溪,东流入三藏水。又东南流迳武列溪,谓之武列水。东南历石挺下,挺在层峦之上,孤石云举,临崖危峻,可高百馀仞。牧守所经,命选练之士,弯张弧矢,无能届其崇标者。其水东合流入濡。濡水又东南,五渡水注之,水北出安乐县丁原山,南流迳其县故城西,本三会城也。其水南入五渡塘,于其川也,流纡曲,溯涉者频济,故川塘取名矣。又南流注于濡。濡水又与高石水合,水东出安乐县东山,西流历三会城南,西入五渡川,下注濡水。濡水又东南迳卢龙塞,塞道自无终县东出渡濡水,向林兰陉,东至清陉。卢龙之险,峻阪萦折,故有九䋫之名矣。燕景昭元玺二年,遣将军步浑治卢龙塞道,焚山刊石,令通方轨,刻石岭上,以记事功,其铭尚存。而庚杲之注《扬都赋》言,卢龙山在平冈城北,殊为孟浪,远失事实。余按卢龙东越清陉,至凡城二百许里。自凡城东北出,趣平冈故城可百八十里,向黄龙则五百里。故陈寿《魏志》:田畴引军出卢龙塞,堑山堙谷,五百馀里迳白檀,历平冈,登白狼,望柳城。平冈在卢龙东北远矣。而仲初言在南,非也。濡水又东南迳卢龙故城东,汉建安十二年,魏武征蹋顿所筑也。濡水又南,黄洛水注之,水北出卢龙山,南流入于濡。濡水又东南,洛水合焉,水出卢龙塞西,南流注濡水。濡水又屈而流,左得去润水,又合敖水,二水竝自卢龙西注濡水。濡水又东南流迳令支县故城东,王莽之令氏亭也。秦始皇二十二年分燕置,辽西郡令支隶焉。

4 濡水:
《魏土地记》曰:肥如城西十里有濡水,南流迳孤竹城西,右合玄水,世谓之小濡水,非也。水出肥如县东北玄溪,西南流迳其县东,东屈南转,西回迳肥如县故城南,俗又谓之肥如水。故城,肥子国。应劭曰:晋灭肥,肥子奔燕,燕封于此,故曰肥如也。汉高帝六年,封蔡寅为侯国。西南流,右会卢水,水出县东北沮溪,南流谓之大沮水,又南,左合阳乐水,水出东北阳乐县溪。

5 濡水:
《地理风俗记》曰:阳乐,故燕地,辽西郡治,秦始皇二十二年置。

6 濡水:
《魏土地记》曰:海阳城西南有阳乐城。其水又西南入于沮水,谓之阳口。沮水又西南,小沮水注之,水发冷溪,世谓之冷池。又南得温泉水口,水出东北温溪,自溪西南流,入于小沮水。小沮水又南流与大沮水合,而为卢水也。桑钦说,卢子之书言:晋既灭肥,迁其族于卢水。卢水有二渠,号小沮、大沮,合而入于玄水。又南与温水合,水出肥如城北,西流注于玄水。

7 濡水:
《地理志》曰:卢水南入玄,玄水又西南迳孤竹城北,西入濡水。

8 濡水:
故《地理志》曰:玄水东入濡,盖自东而注也。

9 濡水:
《地理志》曰:令支有孤竹城,故孤竹国也。

10 濡水:
《史记》曰:孤竹君之二子伯夷、叔齐,让国于此,而饿死于首阳。汉灵帝时,辽西太守廉翻梦人谓己曰:余,孤竹君之子,伯夷之弟,辽海漂吾棺椁,闻君仁善,愿见藏覆。明日视之,水上有浮棺,吏嗤笑者皆无疾而死,于是改葬之。

11 濡水:
《晋书·地道志》曰:辽西人见辽水有浮棺,欲破之,语曰:我孤竹君也,汝破我何为?因为立祠焉。祠在山上,城在山侧,肥如县南十二里,水之会也。

12 濡水:
又东南过海阳县西,南入于海。

13 濡水:
濡水自孤竹城东南迳西乡北,瓠沟水注之,水出城东南,东流注濡水。濡水又迳故城南,分为二水,北水枝出,世谓之小濡水也。东迳乐安亭北,东南入海。濡水东南流,迳乐安亭南,东与新河故渎合,渎自雍奴县承鲍丘水东出,谓之盐关口。魏太祖征蹋顿,与泃口俱导也。世谓之新河矣。陈寿《魏志》云:以通海也。新河又东北絶庚水,又东北出,迳右北平,絶泃渠之水,又东北迳昌城县故城北,王莽之淑武也。新河又东分为二水,枝渎东南入海。新河自枝渠东出合封大水,谓之交流口。水出新安平县,西南流迳新安平县故城西,《地理志》:辽西之属县也。又东南流,龙鲜水注之,水出县西北,世谓之马头水。二源俱导,南合一川,东流注封大水。

14 濡水:
《地理志》曰:龙鲜水,东入封大水者也。乱流南会新河,南注于海。

15 濡水:
《地理志》曰:封大水于海阳县南入海。新河又东出海阳县与缓虚水会,水出新平县东北,世谓之大笼川,东南流迳令支城西,西南流与新河合,南流注于海。

16 濡水:
《地理志》曰:缓虚水与封大水皆南入海。新河又东与素河会,谓之白水口。水出令支县之蓝山,南合新河,又东南入海。新河又东至九濄口,枝分南注海。新河又东迳海阳县故城南,汉高祖六年,封摇母馀为侯国。

17 濡水:
《魏土地记》曰:令支城南六十里有海阳城者也。新河又东与清水会,水出海阳县,东南流迳海阳城东,又南合新河,又南流十许里,西入九濄注海。新河东絶清水,又东,木究水出焉,南入海。新河又东,左迤为北阳孤淀,淀水右絶新河,南注海。新河又东会于濡。濡水又东南至絫县碣石山,文颖曰:碣石在辽西絫县,王莽之选武也。絫县并属临渝,王莽更临渝为冯德。

18 濡水:
《地理志》曰: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骊成县西南,王莽改曰揭石也。汉武帝亦尝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今枕海有石如甬道数十里,当山顶有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见,立于巨海之中,潮水大至则隐,及潮波退,不动不没,不知深浅,世名之天桥柱也。状若人造,要亦非人力所就,韦昭亦指此以为碣石也。

19 濡水:
《三齐略记》曰:始皇于海中作石桥,海神为之竖柱。始皇求与相见,神曰:我形丑,莫图我形,当与帝相见。乃入海四十里,见海神,左右莫动手,工人潜以脚画其状。神怒曰:帝负约,速去。始皇转马还,前脚犹立,后脚随崩,仅得登岸,画者溺死于海,衆山之石皆倾注,今犹岌岌东趣,疑即是也。濡水于此南入海,而不迳海阳县西也,盖《经》误证耳。又按《管子》:齐桓公二十年,征孤竹,未至卑耳之溪十里,闟然止,瞠然视,援弓将射,引而未发,谓左右曰:见前乎?左右对曰:不见。公曰:寡人见长尺而人物具焉,冠,右祛衣,走马前,岂有人若此乎?管仲对曰:臣闻岂山之神有偷儿,长尺人物具,霸王之君兴,则岂山之神见。且走马前,走,导也;祛衣,示前有水;右祛衣,示从右方涉也。至卑耳之溪,有赞水者,从左方涉,其深及冠;右方涉,其深至膝。已涉大济,桓公拜曰:仲父之圣至此,寡人之抵罪也久矣。今自孤竹南出,则巨海矣,而沧海之中,山望多矣,然卑耳之川若赞溪者,亦不知所在也。昔在汉世,海水波襄,吞食地广,当同碣石,苞沦洪波也。

URN: ctp:n56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