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魏晉南北朝 -> 水經注 -> 卷二十二 -> 渠 -> 19 - 相似段落[詳細說明]
故《陳留風俗傳》曰:陵樹鄉,故平陸縣也。北有大澤,名曰長樂廄。康溝又東逕扶溝縣之白亭北,《陳留風俗傳》曰:扶溝縣有帛鄉、帛亭,名在七鄉十二亭中。康溝又東逕少曲亭,《陳留風俗傳》曰:尉氏縣有少曲亭,俗謂之小城也。又東南逕扶溝縣故城東,而東南注沙水。沙水又南會南水,其水南流,又分為二水,一水南逕關亭東,又東南流與左水合,其水自枝瀆南逕召陵亭西,疑即扶溝之亭也,而東南合右水。世以是水與鄢陵陂水雙導,亦謂之雙溝。又東南入沙水。沙水南與蔡澤陂水合,水出鄢陵城西北,《春秋·成公十六年》,晉、楚相遇于鄢陵,呂錡射中共王目,王召養由基,使射殺之,亦子反醉酒自斃處也。陂東西五里,南北十里,陂水東逕匡城北,城在新汲縣之東,北即扶溝之匡亭也,亭在匡城鄉,《春秋·文公元年》,諸侯朝晉,衛成公不朝,使孔達侵鄭,伐緜訾及匡,即此邑也。今陳留長垣縣南有匡城,即平丘之匡亭也。襄邑又有承匡城,然匡居陳、衛之間,亦往往有異邑矣。陂水又東南至扶溝城北,又東南入沙水。沙水又南逕小扶城西,而東南流也。城即扶溝縣之平周亭,東漢和帝永元中,封陳敬王子參為侯國。沙水又東南逕大扶城西,城即扶樂故城也。城北二里有《袁良碑》,云良,陳國扶樂人。後漢世祖建武十七年,更封劉隆為扶樂侯,即此城也。渦水于是分焉,不得在扶溝北便分為二水也。
《水經注·渠》: 俗謂之小城也。 《水經注·汳水》: 俗謂之小蒙城也。 《水經注·濟水》: 分為二流,一水東注黃水, 《水經注·沁水》: 其水南分為二水,一水南出為朱溝水。 《水經注·淇水》: 又南分為二水,一水南注清水, 《水經注·洹水》: 又東,分為二水,一水北逕東明觀下。 《水經注·㶟水》: 如渾水又南,分為二水,一水西出南屈, 《水經注·沮水》: 分為二水,一水東南出,即濁水也。 《水經注·潩水》: 潩水又南分為二水,一水南出逕胡城東, 《水經注·渠》: 又北分為二水,枝津東注清水。 《水經注·渠》: 其水南流,又分為二水,一水南逕關亭東, 《水經注·肥水》: 又北分為二水,一水東注黎漿水, 《春秋左傳·成公十六年》: 晉侯及楚子,鄭伯,戰于鄢陵, 《春秋左傳·成公十六年》: 晉楚遇於鄢陵, 《列女傳·魯宣繆姜》: 晉楚戰于鄢陵, 《春秋穀梁傳·成公十六年》: 晉侯及楚子、鄭伯戰於鄢陵。 《春秋公羊傳·成公十六年》: 晉侯及楚子、鄭伯戰于鄢陵, 《漢書·五行志下之上》: 晉侯及楚子、鄭伯戰于鄢陵」。 《水經注·渠》: 晉、楚相遇于鄢陵, 《群書治要·成公》: 晉楚遇於鄢陵, 《太平御覽·卒》: 晉、楚遇於鄢陵。 《太平御覽·戰上》: 晉、楚遇於鄢陵。 《太平御覽·弓》: 晉楚戰於鄢陵。 《太平御覽·戈》: 晉楚戰於鄢陵。 《太平御覽·甲上》: 晉楚戰於鄢陵。 《太平御覽·兜鍪》: 晉楚戰於鄢陵, 《水經注·渠》: 呂錡射中共王目,王召養由基,使射殺之, 《太平御覽·箭上》: 呂錡射恭王,中目。王召養由基與之兩矢,使射呂錡。 《春秋左傳·成公十六年》: 射共王中目,王召養由基, 《水經注·渠》: 呂錡射中共王目,王召養由基, 《太平御覽·凶夢》: 射恭王,中目。王召養由基, 《太平御覽·射上》: 射恭王,中目。王召養由基, 《史記·楚世家》: 射中共王目。 《水經注·渠》: 呂錡射中共王目, 《水經注·洧水》: 扶溝之匡亭也。 《水經注·渠》: 北即扶溝之匡亭也, 《春秋左傳·文公元年》: 諸侯朝晉,衛成公不朝,使孔達侵鄭,伐綿訾,及匡, 《水經注·渠》: 諸侯朝晉,衛成公不朝,使孔達侵鄭,伐緜訾及匡, 《後漢書·郡國三》: 襄邑有滑亭。有承匡城。 《水經注·渠》: 襄邑又有承匡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