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魏晉南北朝 -> 水經注 -> 卷四十 -> 漸江水 -> 5 - 相似段落[詳細說明]
《異苑》曰:東陽顏烏,以淳孝著聞,後有羣烏助銜土塊為墳,烏口皆傷。一境以為顏烏至孝,故致慈烏,欲令孝聲遠聞,又名其縣曰烏傷矣。浙江又東北流至錢塘縣,穀水入焉,水源西出太末縣,縣是越之西鄙,姑蔑之地也。秦以為縣,王莽之末理也。吳寶鼎中,分會稽立,隸東陽郡。穀水東逕獨松故冢下,冢為水毀,其塼文:筮言吉,龜言凶,百年墮水中。今則同龜繇矣。穀水又東逕長山縣南,與永康溪水合,縣,即東陽郡治也。縣,漢獻帝分烏傷立;郡,吳寶鼎中分會稽置城。居山之陽,或謂之長仙縣也,言赤松采藥此山,因而居之,故以為名。後傳呼乖謬,字亦因改。溪水南出永康縣,縣,赤烏中分烏傷上浦立。
《水經注·漸江水》: 東陽顏烏,以淳孝著聞,後有羣烏助銜土塊為墳,烏口皆傷。一境以為顏烏至孝,故致慈烏,欲令孝聲遠聞, 《藝文類聚·烏》: 東陽顏烏,以純孝著聞,後有群烏銜鼓,集顏所居之村,烏口皆傷,一境以為顏至孝,故慈烏來萃,銜鼓之興,欲令聾者遠聞, 《水經注·漸江水》: 東陽顏烏,以淳孝著聞,後有羣烏助銜土塊為墳,烏口皆傷。一境以為顏烏至孝,故致慈烏, 《藝文類聚·烏》: 東陽顏烏,以純孝著聞,後有群烏銜鼓,集顏所居之村,烏口皆傷,一境以為顏至孝, 《太平御覽·江南道下》: 東陽顏烏以淳孝著聞,群鳥助,銜土塊為墳,烏口皆傷。一境以為至孝所致, 《太平御覽·烏》: 陽顏以純孝著聞。後有群烏銜鼓集顏所居村,烏口皆傷。一境以為顏至孝, 《水經注·沔水》: 羅之地也。秦以為縣。 《水經注·漸江水》: 姑蔑之地也。秦以為縣, 《水經注·沔水》: 秦以為縣,王莽之守平矣, 《水經注·漸江水》: 秦以為縣,王莽之末理也。 《水經注·濟水》: 秦以為縣, 《水經注·睢水》: 秦以為縣。 《水經注·泗水》: 秦以為縣, 《水經注·沔水》: 秦以為縣。 《水經注·沔水》: 秦以為縣, 《水經注·沔水》: 秦以為縣。 《水經注·沔水》: 秦以為縣, 《水經注·沔水》: 秦以為縣, 《水經注·淯水》: 秦以為縣。 《水經注·漸江水》: 秦以為縣, 《水經注·漸江水》: 其塼文:筮言吉,龜言凶,百年墮水中。 《太平御覽·冢墓三》: 其磚文曰:「筮言吉,龜言凶。三百年,墮水中。」 《太平御覽·磚》: 其磚文曰:「筮言吉,龜言凶,三百年,墮水中。」 《水經注·漸江水》: 筮言吉,龜言凶,百年墮水中。 《太平御覽·冢墓三》: 筮言吉,龜言凶。三百年,墮水中。 《太平御覽·冢墓三》: 瑟琶筮云吉,龜云凶,八百年,墮水中。 《太平御覽·磚》: 筮言吉,龜言凶,三百年,墮水中。 《水經注·濟水》: 居山之陽, 《水經注·漸江水》: 居山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