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 -> -> 絲五

《絲五》

電子圖書館
1 絲五:
琴 瑟 筑 箏 琵琶 阮咸 箜篌

2 絲五:
琴,世本云:「神農所造。」琴操曰:「伏羲作琴,所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白虎通曰:「琴,禁也,禁止於邪,以正人心也。」廣雅曰:「琴長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六日;五弦象五行。大絃為君,寬和而溫;小絃為臣,清廉不亂。文王、武王加二絃,以合君臣之恩也。」琴操曰:「廣六寸,象六合也。」又:「上曰池,言其平;下曰濱,言其服。前廣後狹象尊卑,上圓下方象天地。」一絃琴十有二柱,柱如琵琶。擊琴,柳惲所作。惲嘗為文詠,思有所屬,搖筆誤中琴絃,因為此樂。以管承絃,又以片竹約而束之,使絃急而聲亮,舉以擊之,以為節曲。楊雄琴清英曰:「舜彈五絃之琴,而天下化;堯加二絃,以合君臣之恩。」桓譚新論曰:「五絃,第一絃為宮,其次商、角、徵、羽,文王、武王各加一絃,以為少宮、少商。」說者不同。又琴之始作,或云伏羲,或云神農,諸家所說,莫能詳定。爾雅曰:「大琴謂之離。」二十七絃。今無其器。齊桓公曰「號鐘」,楚莊曰「繞梁」,相如曰「綠綺」,伯喈曰「焦尾」,而傅玄琴賦云非伯喈也。一云「焦尾」,蔡邕琴。

3 絲五:
瑟,世本云:「庖羲作,五十絃。黃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勝,乃破為二十五絃,具二均聲。」爾雅曰:「大瑟謂之灑。」禮圖舊云:「雅瑟,長八尺一寸,廣一尺八寸,二十三絃。其常用者,十九絃。頌瑟,長七尺二寸,廣尺八寸,二十五絃,盡用之。」易通卦驗曰:「人君冬至日,使八能之士,鼓黃鐘之瑟,瑟用槐木,長八尺一寸;夏至日,瑟用桑木,長五尺七寸。」槐取氣上也。桑取氣下也。

4 絲五:
筑,不知誰所造也。史籍唯云高漸離善擊筑,漢高祖過沛所擊。釋名曰:「筑,以竹鼓之也。」似箏,細項。按今制,身長四尺三寸,項長三寸,圍四寸五分;頭七寸五分,上闊七寸五分,下闊六寸五分。

5 絲五:
箏,秦聲也。傅玄箏賦序曰:「代以為蒙恬所造。今觀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絃柱擬十二月,設之則四象在,鼓之則五音發,斯乃仁智之器,豈蒙恬亡國之臣能關思哉!」今清樂箏並十有二絃,他樂皆十有三絃。軋箏以片竹,潤其端而軋之。彈箏用骨爪,長寸餘,以代指。

6 絲五:
琵琶,傅玄琵琶賦曰:「漢遣烏孫公主嫁昆彌,念其行道思慕,故使工人裁箏、筑,為馬上之樂。今觀其器,中虛外實,天地象也;盤圓柄直,陰陽敘也;柱十有二,配律呂也;四絃,法四時也。以方俗語之曰琵琶,取其易傳於外國也。」風俗通曰:「以手琵琶,因以為名。」釋名曰:「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杜摯曰:「秦苦長城之役,百姓絃浅而鼓之。」並未詳孰實。其器不列四廂。今清樂奏琵琶,俗謂之「秦漢子」,圓體修頸而小,疑是絃浅之遺制。傅玄云:「體圓柄直,柱有十二。」其他皆充上銳下,曲項,形制稍大,本出胡中,俗傳是漢制。兼似兩制者,謂之「秦漢」,蓋謂通用秦、漢之法。梁史稱侯景之害簡文也,使太樂令彭雋齎曲項琵琶就帝飲,則南朝似無曲項者。五絃琵琶,稍小,蓋北國所出。舊彈琵琶,皆用木撥彈之,大唐貞觀中始有手彈之法,今所謂搊琵琶者是也。風俗通所謂以手琵琶之,知乃非用撥之義,豈上代固有搊之者?手彈法,近代已廢,自裴洛兒始為之。

7 絲五:
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項長過於今制,列十有三柱。武太后時,蜀人蒯朗於古墓中得之,晉竹林七賢圖阮咸所彈與此類同,因謂之阮咸。咸,晉世實以善琵琶、知音律稱。蒯朗初得銅者,時莫有識之。太常少卿元行沖曰:「此阮咸所造。」乃令匠人改以木為之,聲甚清雅。

8 絲五:
箜篌,漢武帝使樂人侯調所作,以祠太一。或云侯暉所作。其聲坎坎應節,謂之坎侯,聲訛為空侯。侯者,因樂工人姓耳。古施郊廟雅樂,近代專用於楚聲。宋孝武大明中,吳興沈懷遠被徙廣州,造繞梁,其器與箜篌相似。懷遠亡,其器亦絕。或謂師延靡靡樂,非也。舊說一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絃,用撥彈之,如琵琶也。

9 絲五:
豎箜篌,胡樂也。漢靈帝好之。體曲而長,二十二絃,豎抱於懷中,用兩手齊奏,俗謂之擘箜篌。鳳首箜篌,頸有軫。

URN: ctp:n56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