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魏晉南北朝 -> 三國志 -> 吳書十五 -> 鍾離牧傳 -> 2 - 相似段落[詳細說明]
會稽典錄曰:牧父緒,樓船都尉,兄駰,上計吏,少與同郡謝贊、吳郡顧譚齊名。牧童齔時號為遲訥,駰常謂人曰:「牧必勝我,不可輕也。」時人皆以為不然。少爰居永興,躬自墾田,種稻二十餘畝。臨熟,縣民有識認之,牧曰:「本以田荒,故墾之耳。」遂以稻與縣人。縣長聞之,召民繫獄,欲繩以法,牧為之請。長曰:「君慕承宮,自行義事,續漢書曰:宮字少子,琅邪人,甞在蒙陰山中耕種禾黍,臨熟,人就認之,宮便推與而去,由是發名,位至左中郎將、侍中。僕為民主,當以法率下,何得寢公憲而從君邪?」牧曰:「此是郡界,緣君意顧,故來蹔住。今以少稻而殺此民,何心復留?」遂出裝,還山陰,長自往止之,為釋繫民。民慙懼,率妻子舂所取稻得六十斛米,送還牧,牧閉門不受。民輸置道旁,莫有取者。牧由此發名。徐衆評曰:牧蹈長者之規。問者曰:「如牧所行,犯而不校,又從而救之,直而不有,又還而不受,可不謂之仁讓乎哉?」荅曰:「異乎吾所聞。原憲之問於孔子曰:『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乎?』孔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今小民不展四體,而認人之稻,不仁甚矣,而牧推而與之,又救其罪,斯為讓非其義,所救非人,非所謂惡不仁者。苟不惡不仁,安得為仁哉!蒼梧澆娶妻而美,讓於其兄;尾生篤信,水至不去而死;直躬好直,證父攘羊;申鳴奉法,盡忠於君而執其父。忠信直讓,此四行者,聖賢之所貴也。然不貴蒼梧之讓,非讓道也;不取尾生之信,非信所也;不許直躬之直,非直體也;不嘉申鳴之忠,非忠意也。今牧犯而不校,還而不取,可以為難矣,未得為仁讓也。夫聖人以德報德,以直報怨,而牧欲以德報怨,非也。必不得已,二者何從?吾從孔子也。」
《三國志·鍾離牧傳》: 少爰居永興,躬自墾田,種稻二十餘畝。臨熟,縣民有識認之,牧曰:「本以田荒,故墾之耳。」遂以稻與縣人。縣長聞之,召民繫獄,欲繩以法,牧為之請。長曰:「君慕承宮,自行義事,僕為民主,當以法率下,何得寢公憲而從君邪?」牧曰:「此是郡界,緣君意顧,故來蹔住。今以少稻而殺此民,何心復留?」 《太平御覽·稻》: 少居永興,自墾田種稻二十餘畝。臨熟,而縣民認之,牧曰:「本自田荒,故墾之耳。」遂以稻與縣民。縣吏召民系獄,欲繩以法,牧請之。長曰:「君自行義事,仆為民主,當以法率下。」牧曰:「此是郡界,緣君意顧來暫住。今以少稻殺此民,何心復留?」 《三國志·鍾離牧傳》: 少爰居永興,躬自墾田,種稻二十餘畝。臨熟,縣民有識認之,牧曰:「本以田荒,故墾之耳。」遂以稻與縣人。 《藝文類聚·稻》: 少居永興,自墾田種二十餘畝,臨熟而縣民認取之。牧曰:本以田荒,故墾之耳,遂以稻與民。 《太平御覽·陰德》: 少居永興,自墾稻田二十餘畝。臨熟而縣民識之。牧曰:「本以田荒,故墾之耳。」遂以稻與縣人。 《後漢書·楊震列傳》: 閉門不受。 《三國志·鍾離牧傳》: 牧閉門不受。 《太平御覽·良刺史上》: 閉門不受, 《太平御覽·清廉下》: 閉門不受。 《太平御覽·犢車》: 閉門不受。 《太平御覽·金中》: 載閉門不受。 《太平御覽·縑》: 閉門不受。 《太平御覽·食中》: 閉門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