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魏晉南北朝 -> 三國志 -> 蜀書八 -> 秦宓傳 -> 7 - 相似段落[詳細說明]
益州辟宓為從事祭酒。先主旣稱尊號,將東征吳,宓陳天時必無其利,坐下獄幽閉,然後貸出。建興二年,丞相亮領益州牧,選宓迎為別駕,尋拜左中郎將、長水校尉。吳遣使張溫來聘,百官皆往餞焉。衆人皆集而宓未往,亮累遣使促之,溫曰:「彼何人也?」亮曰:「益州學士也。」及至,溫問曰:「君學乎?」宓曰:「五尺童子皆學,何必小人!」溫復問曰:「天有頭乎?」宓曰:「有之。」溫曰:「在何方也?」宓曰:「在西方。詩曰:『乃眷西顧。』以此推之,頭在西方。」溫曰:「天有耳乎?」宓曰:「天處高而聽卑,詩云:『鶴鳴于九臯,聲聞于天。』若其無耳,何以聽之?」溫曰:「天有足乎?」宓曰:「有。詩云:『天步艱難,之子不猶。』若其無足,何以步之?」溫曰:「天有姓乎?」宓曰:「有。」溫曰:「何姓?」宓曰:「姓劉。」溫曰:「何以知之?」荅曰:「天子姓劉,故以此知之。」溫曰:「日生於東乎?」宓曰:「雖生於東而沒於西。」荅問如響,應聲而出,於是溫大敬服。宓之文辯,皆此類也。遷大司農,四年卒。初宓見帝系之文,五帝皆同一族,宓辨其不然之本。又論皇帝王霸豢龍之說,甚有通理。譙允南少時數往諮訪,紀錄其言於春秋然否論,文多故不載。
《三國志·秦宓傳》: 先主旣稱尊號,將東征吳, 《三國志·楊洪傳》: 先主旣稱尊號,征吳不克, 《三國志·秦宓傳》: 建興二年,丞相亮領益州牧,選宓迎為別駕, 《三國志·杜微傳》: 建興二年,丞相亮領益州牧,選迎皆妙簡舊德,以秦宓為別駕, 《三國志·秦宓傳》: 丞相亮領益州牧, 《三國志·杜微傳》: 丞相亮領益州牧, 《三國志·譙周傳》: 丞相亮領益州牧, 《藝文類聚·笑》: 諸葛亮領益州牧, 《太平御覽·州主簿》: 丞相亮領益州牧, 《太平御覽·從事》: 建興中丞相亮領益州牧, 《太平御覽·笑》: 諸葛亮領益州牧, 《三國志·秦宓傳》: 長水校尉。吳遣使張溫來聘,百官皆往餞焉。衆人皆集而宓未往,亮累遣使促之,溫曰:「彼何人也?」亮曰:「益州學士也。」及至,溫問曰:「君學乎?」宓曰:「五尺童子皆學,何必小人!」 《太平御覽·諸校尉》: 秦密為長水校尉。吳遣張溫來聘,百官皆往餞,而密后往。既至,溫曰:「彼何人也?」亮曰:「益州學者也。」及至,溫問密曰:「君學乎?」答曰:「五尺童子皆學,何必小人?」 《金樓子·捷對》: 吳遣張溫聘蜀,百官皆餞焉。秦宓未往,諸葛亮累催之,溫曰:「彼何人也?」亮曰:「益州學者也。」及至,溫問宓曰:「君學乎?」宓曰:「五尺僮子皆學,何必小人?」溫復問曰:「天有頭乎?」宓曰:「有之。」溫曰:「何方?」宓曰:「詩云:『乃眷西顧』,以此推之,頭在西方。」溫曰:「天有耳乎?」宓曰:「天處高而聽卑,詩云:『鶴鳴九皋,聲聞於天』,若其無耳,何以聽之?」溫曰:「天有足乎?」宓曰:「『天步艱難,之子不猶』,若其無足,何以步之?」溫曰:「天有姓乎?」宓曰:「姓劉。」溫曰:「何以然也?」答曰:「今天子姓劉,故以此知之。」溫曰:「日生於東乎?」宓曰:「雖生於東,而沒於西。」 《三國志·秦宓傳》: 吳遣使張溫來聘,百官皆往餞焉。衆人皆集而宓未往,亮累遣使促之,溫曰:「彼何人也?」亮曰:「益州學士也。」及至,溫問曰:「君學乎?」宓曰:「五尺童子皆學,何必小人!」溫復問曰:「天有頭乎?」宓曰:「有之。」溫曰:「在何方也?」宓曰:「在西方。詩曰:『乃眷西顧。』以此推之,頭在西方。」溫曰:「天有耳乎?」宓曰:「天處高而聽卑,詩云:『鶴鳴于九臯,聲聞于天。』若其無耳,何以聽之?」溫曰:「天有足乎?」宓曰:「有。詩云:『天步艱難,之子不猶。』若其無足,何以步之?」溫曰:「天有姓乎?」宓曰:「有。」溫曰:「何姓?」宓曰:「姓劉。」溫曰:「何以知之?」荅曰:「天子姓劉,故以此知之。」溫曰:「日生於東乎?」宓曰:「雖生於東而沒於西。」 《金樓子·捷對》: 吳遣張溫聘蜀,百官皆餞焉。 《三國志·秦宓傳》: 吳遣使張溫來聘,百官皆往餞焉。 《太平御覽·諸校尉》: 吳遣張溫來聘,百官皆往餞, 《太平御覽·辯上》: 吳遣使張溫來聘,百官皆往餞焉。 《金樓子·捷對》: 吳遣張溫聘蜀, 《三國志·秦宓傳》: 吳遣使張溫來聘, 《藝文類聚·天》: 吳使張溫來聘。 《太平御覽·天部上》: 吳使張溫來聘, 《太平御覽·諸校尉》: 吳遣張溫來聘, 《太平御覽·辯上》: 吳遣使張溫來聘, 《說苑·權謀》: 五尺童子皆至。 《金樓子·捷對》: 五尺僮子皆學, 《三國志·秦宓傳》: 五尺童子皆學, 《太平御覽·諸校尉》: 五尺童子皆學, 《太平御覽·權謀下》: 五尺童子皆至。 《金樓子·捷對》: 溫復問曰:「天有頭乎?」宓曰:「有之。」溫曰:「何方?」宓曰:「詩云:『乃眷西顧』,以此推之,頭在西方。」溫曰:「天有耳乎?」宓曰:「天處高而聽卑,詩云:『鶴鳴九皋,聲聞於天』,若其無耳,何以聽之?」溫曰:「天有足乎?」宓曰:「『天步艱難,之子不猶』,若其無足,何以步之?」溫曰:「天有姓乎?」宓曰:「姓劉。」溫曰:「何以然也?」答曰:「今天子姓劉,故以此知之。」 《三國志·秦宓傳》: 溫復問曰:「天有頭乎?」宓曰:「有之。」溫曰:「在何方也?」宓曰:「在西方。詩曰:『乃眷西顧。』以此推之,頭在西方。」溫曰:「天有耳乎?」宓曰:「天處高而聽卑,詩云:『鶴鳴于九臯,聲聞于天。』若其無耳,何以聽之?」溫曰:「天有足乎?」宓曰:「有。詩云:『天步艱難,之子不猶。』若其無足,何以步之?」溫曰:「天有姓乎?」宓曰:「有。」溫曰:「何姓?」宓曰:「姓劉。」溫曰:「何以知之?」荅曰:「天子姓劉,故以此知之。」 《藝文類聚·天》: 溫問秦密曰:天有頭乎。密曰:有之。溫曰:在何方。密曰:詩云,乃眷西顧,以此推之,頭在西方。溫曰:天有耳乎。密曰:天處高而聽卑,詩云,鶴鳴九皋,聲聞于天,若其無耳,何以聽之。溫曰:天有足乎。密曰:詩云,天步艱難,若其無足,何以步之。溫曰:天有姓乎。密曰:姓劉,何以然。曰:其子姓劉,以此知之。 《太平御覽·天部上》: 溫問曰:「天有頭乎?」密曰:「有。《詩》曰:『乃眷西顧』。天若無頭,何以顧之?」又曰:「有耳乎?」曰:「有。《詩》云:『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無耳,何以聞之天?」「有足乎?」曰:「有。《詩》云:『天步艱難』。若無足,何以步?」「天有姓乎?」曰:「有。」曰:「何姓?」曰:「姓劉。」「何以知之?」曰:「其子姓劉,故以知之。」 《太平御覽·辯上》: 吳遣使張溫來聘,百官皆往餞焉。溫問秦密曰:「天有頭乎?」密曰:「《詩》云乃眷西顧,以此推之,頭在西方。」溫曰:「天有耳乎?」密曰:「《詩》云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若其無耳,何以聽之?」溫曰:「天有姓乎?」密曰:「姓劉。」曰:「何以知之?」密曰:「天子姓劉,故以此知之。」 《金樓子·捷對》: 天有頭乎?」宓曰:「有之。」溫曰:「何方?」宓曰:「詩云:『乃眷西顧』,以此推之,頭在西方。 《三國志·秦宓傳》: 天有頭乎?」宓曰:「有之。」溫曰:「在何方也?」宓曰:「在西方。詩曰:『乃眷西顧。』以此推之,頭在西方。 《藝文類聚·天》: 天有頭乎。密曰:有之。溫曰:在何方。密曰:詩云,乃眷西顧,以此推之,頭在西方。 《太平御覽·天部上》: 天有頭乎?」密曰:「有。《詩》曰:『乃眷西顧』。天若無頭,何以顧之? 《太平御覽·頭上》: 天有頭乎?」曰:「有。《詩》云:『乃睠西顧』。以此推之,頭在西方。 《太平御覽·辯上》: 天有頭乎?」密曰:「《詩》云乃眷西顧,以此推之,頭在西方。 《三國志·秦宓傳》: 宓曰:「在西方。詩曰:『乃眷西顧。』以此推之,頭在西方。」溫曰:「天有耳乎?」宓曰:「天處高而聽卑,詩云:『鶴鳴于九臯,聲聞于天。』若其無耳,何以聽之?」溫曰:「天有足乎?」宓曰:「有。詩云:『天步艱難,之子不猶。』若其無足,何以步之?」溫曰:「天有姓乎?」宓曰:「有。」溫曰:「何姓?」宓曰:「姓劉。」溫曰:「何以知之?」荅曰:「天子姓劉,故以此知之。」溫曰:「日生於東乎?」宓曰:「雖生於東而沒於西。」荅問如響,應聲而出,於是溫大敬服。宓之文辯,皆此類也。 《太平御覽·辯上》: 密曰:「《詩》云乃眷西顧,以此推之,頭在西方。」溫曰:「天有耳乎?」密曰:「《詩》云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若其無耳,何以聽之?」溫曰:「天有姓乎?」密曰:「姓劉。」曰:「何以知之?」密曰:「天子姓劉,故以此知之。」溫曰:「日生於東乎?」密曰:「雖生於東而沒於西。」答問如響。溫服密之文辯,凡如此類也。 《新書·耳痺》: 天之處高,其聽卑, 《新序·雜事四》: 天之處高而聽卑, 《論衡·變虛》: 天之處高而耳卑, 《論衡·變虛》: 天處高而聽卑, 《淮南子·道應訓》: 天之處高而聽卑。 《呂氏春秋·制樂》: 天之處高而聽卑。 《列女傳·孫叔敖母》: 天之處高而聽卑。 《金樓子·捷對》: 天處高而聽卑, 《三國志·秦宓傳》: 天處高而聽卑, 《群書治要·呂氏春秋》: 天之處高而聽卑, 《藝文類聚·天》: 天處高而聽卑, 《藝文類聚·德》: 天處高而聽卑, 《荀子·儒效》: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 《韓詩外傳·卷七》: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 《論衡·藝增》: 言鶴鳴九折之澤,聲猶聞於天, 《論衡·藝增》: 鶴鳴九皋,聲聞于天。 《風俗通義·聲音》: 木曰柷。《詩》曰:「鶴鳴九皋,聲聞于天。」 《史記·滑稽列傳》: 鶴鳴九皋,聲聞于天。』。 《漢書·東方朔傳》: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 《詩經·鶴鳴》: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 《詩經·鶴鳴》: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 《說文解字·鳥部》: 鶴:鳴九臯,聲聞于天。 《金樓子·捷對》: 『鶴鳴九皋,聲聞於天』, 《三國志·秦宓傳》: 鶴鳴于九臯,聲聞于天。 《藝文類聚·天》: 鶴鳴九皋,聲聞于天, 《藝文類聚·鶴》: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 《太平御覽·天部上》: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 《太平御覽·野》: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 《太平御覽·辯上》: 密曰:「《詩》云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 《太平御覽·鶴》: 鶴鳴於九皋,聲聞于天。 《太平御覽·鶴》: 鶴鳴九折之澤,聲聞于天。 《荀子·儒效》: 鶴鳴于九皋, 《韓詩外傳·卷七》: 鶴鳴于九皋, 《漢書·東方朔傳》: 鶴鳴于九皋, 《詩經·鶴鳴》: 鶴鳴于九皋、 《詩經·鶴鳴》: 鶴鳴于九皋、 《三國志·秦宓傳》: 察鶴鳴於九皐, 《三國志·秦宓傳》: 鶴鳴于九臯, 《藝文類聚·鶴》: 鶴鳴于九皋, 《太平御覽·天部上》: 鶴鳴于九皋, 《太平御覽·野》: 鶴鳴于九皋, 《太平御覽·辯上》: 鶴鳴于九皋, 《太平御覽·鶴》: 鶴鳴於九皋, 《詩經·白華》: 天步艱難、之子不猶。 《金樓子·捷對》: 『天步艱難,之子不猶』, 《三國志·秦宓傳》: 天步艱難,之子不猶。 《群書治要·小雅》: 天步艱難,之子不猶, 《太平御覽·天部上》: 天步艱難,之子不猶。 《詩經·白華》: 天步艱難、 《金樓子·捷對》: 天步艱難, 《三國志·秦宓傳》: 天步艱難, 《群書治要·小雅》: 天步艱難, 《藝文類聚·天》: 天步艱難, 《藝文類聚·陳宣帝》: 天步艱難, 《藝文類聚·儲宮》: 天步艱難, 《太平御覽·天部上》: 天步艱難, 《太平御覽·天部上》: 『天步艱難』。 《三國志·秦宓傳》: 荅問如響,應聲而出,於是溫大敬服。宓之文辯, 《太平御覽·諸校尉》: ……答問如響,應聲而出。溫大敬服之。 《後漢書·郭陳列傳》: 文多故不載。 《後漢書·崔駰列傳》: 文多故不載。 《後漢書·張衡列傳》: 文多故不載。 《三國志·許靖傳》: 文多故不載。 《三國志·秦宓傳》: 文多故不載。 《三國志·駱統傳》: 文多故不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