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ext Project |
秋,羣下上先主為漢中王,表於漢帝曰:「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左將軍長史領鎮軍將軍臣許靖、營司馬臣龐羲、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臣射援、三輔決錄注曰:援字文雄,扶風人也。其先本姓謝,與北地諸謝同族。始祖謝服為將軍出征,天子以謝服非令名,改為射,子孫氏焉。兄堅,字文固,少有美名,辟公府為黃門侍郎。獻帝之初,三輔飢亂,堅去官,與弟援南入蜀依劉璋,璋以堅為長史。劉備代璋,以堅為廣漢、蜀郡太守。援亦少有名行,太尉皇甫嵩賢其才而以女妻之,丞相諸葛亮以援為祭酒,遷從事中郎,卒官。軍師將軍臣諸葛亮、盪寇將軍漢壽亭侯臣關羽、征虜將軍新亭侯臣張飛、征西將軍臣黃忠、鎮遠將軍臣賴恭、揚武將軍臣法正、興業將軍臣李嚴等一百二十人上言曰:昔唐堯至聖而四凶在朝,周成仁賢而四國作難,高后稱制而諸呂竊命,孝昭幼冲而上官逆謀,皆馮世寵,藉履國權,窮凶極亂,社稷幾危。非大舜、周公、朱虛、博陸,則不能流放禽討,安危定傾。伏惟陛下誕姿聖德,統理萬邦,而遭厄運不造之艱。董卓首難,蕩覆京畿,曹操階禍,竊執天衡;皇后太子鴆殺見害,剥亂天下,殘毀民物。乆令陛下蒙塵憂厄,幽處虛邑。人神無主,遏絕王命,厭昧皇極,欲盜神器。左將軍領司隷校尉豫、荊、益三州牧宜城亭侯備,受朝爵秩,念在輸力,以殉國難。覩其機兆,赫然憤發,與車騎將軍董承同謀誅操,將安國家,克寧舊都。會承機事不密,令操游魂得遂長惡,殘泯海內。臣等每懼王室大有閻樂之禍,小有定安之變,趙高使閻樂殺二世。王莽廢孺子以為定安公。夙夜惴惴,戰慄累息。昔在虞書,敦序九族,周監二代,封建同姓,詩著其義,歷載長乆。漢興之初,割裂疆土,尊王子弟,是以卒折諸呂之難,而成太宗之基。臣等以備肺腑枝葉,宗子藩翰,心存國家,念在弭亂。自操破於漢中,海內英雄望風蟻附,而爵號不顯,九錫未加,非所以鎮衞社稷,光昭萬世也。奉辭在外,禮命斷絕。昔河西太守梁統等值漢中興,限於山河,位同權均,不能相率,咸推竇融以為元帥,卒立效績,摧破隗嚻。今社稷之難,急於隴、蜀。操外吞天下,內殘羣寮,朝廷有蕭墻之危,而禦侮未建,可為寒心。臣等輒依舊典,封備漢中王,拜大司馬,董齊六軍,糾合同盟,埽滅凶逆。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為國,所署置依漢初諸侯王故典。夫權宜之制,苟利社稷,專之可也。然後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矯罪,雖死無恨。」遂於沔陽設壇場,陳兵列衆,羣臣陪位,讀奏訖,御王冠于先主。
《三國志·先主傳》: 羣下上先主為漢中王, 《太平御覽·蜀劉備》: 群下尊先主為漢中王, 《太平御覽·劉禪》: 先主為漢中王, 《太平御覽·前將軍》: 先主為漢中王, 《太平御覽·后將軍》: 黃忠字漢叔,先主為漢中王, 《太平御覽·權謀中》: 先主立為漢中王, 《太平御覽·拜》: 先主為漢中王, 《後漢書·皇甫嵩朱雋列傳》: 能安危定傾者, 《三國志·先主傳》: 安危定傾。 《史記·夏本紀》: 敦序九族, 《三國志·先主傳》: 敦序九族, 《論衡·效力》: 周監二代, 《論衡·別通》: 周監二代, 《史記·孔子世家》: 周監二代, 《文心雕龍·章表》: 周監二代, 《三國志·先主傳》: 周監二代, 《三國志·先主傳》: 周監二代, 《群書治要·志》: 周監二代, 《三國志·先主傳》: 漢興之初,割裂疆土,尊王子弟, 《藝文類聚·親戚封》: 漢興之初,尊王子弟, 《太平御覽·同姓封》: 漢興之初,尊王子弟, 《漢書·諸侯王表》: 漢興之初, 《漢書·刑法志》: 漢興之初, 《漢書·郊祀志下》: 漢興之初, 《漢書·郊祀志下》: 漢興之初, 《漢書·循吏傳》: 漢興之初, 《三國志·先主傳》: 漢興之初, 《藝文類聚·親戚封》: 漢興之初, 《太平御覽·同姓封》: 漢興之初, 《漢書·諸侯王表》: 卒折諸呂之難,成太宗之業者, 《三國志·先主傳》: 是以卒折諸呂之難,而成太宗之基。 《史記·田單列傳》: 可為寒心。 《漢書·杜周傳》: 可為寒心。 《漢書·眭兩夏侯京翼李傳》: 可為寒心。 《漢書·翟方進傳》: 可為寒心。 《漢書·游俠傳》: 可為寒心。 《前漢紀·孝成皇帝紀一》: 可為寒心。 《後漢書·第五鍾離宋寒列傳》: 可為寒心。 《後漢書·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 可為寒心。 《三國志·先主傳》: 可為寒心。 《群書治要·傳》: 可為寒心, 《太平御覽·機略一》: 可為寒心! 《太平御覽·仇讎上》: 可為寒心。 《太平御覽·鶖》: 可為寒心。 《三國志·先主傳》: 糾合同盟, 《三國志·先主傳》: 雖糾合同盟, 《三國志·先主傳》: 苟利社稷,專之可也。 《太平廣記·長孫玄同》: 苟利社稷。專之亦可。 《春秋左傳·昭公四年》: 苟利社稷, 《三國志·先主傳》: 苟利社稷, 《太平廣記·長孫玄同》: 苟利社稷。 《論衡·道虛》: 然後功成事立, 《三國志·先主傳》: 然後功成事立, 《後漢書·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 雖死無恨, 《三國志·先主傳》: 雖死無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