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ext Project |
《讓》 | Library Resources |
1 | 讓: | 《尚書》曰:舜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時懋哉。禹拜稽首,讓于稷卨暨皋陶。 |
2 | 讓: | 《周官大司徒職》曰:以陽禮教讓,則民不爭。 |
3 | 讓: |
《禮記》曰:君子恭敬樽節退讓以明禮。 又曰:子云,觴酒豆肉,讓而受惡,民猶犯齒,衽席之上,讓而坐下,民猶犯貴,朝庭之位,讓而就賤,民猶犯忠。 又曰: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則民作讓。 又曰:天子有善,讓德於天,諸侯有善,歸諸天子。 |
4 | 讓: |
《左傳》曰:宋穆公疾,召大司馬孔父而屬殤公焉。曰:先君舍與夷而立寡人,若棄德不讓,是廢先君之舉也。豈曰能賢。 又曰:齊侯使管夷吾平戎于晉,王使隰朋平戎于晉,王以上卿之禮饗管仲。辭曰:臣賤有司也。有天子之守國高在,若節春秋,來承王命,何以禮焉。陪臣敢辭。王曰:舅氏,余嘉乃勳,應乃懿德,謂督不忘,往踐乃職,管仲受下卿之禮而還。君子曰:管氏之世祀也。宜哉。讓不忘其上。 又曰:讓禮之主也。范宣子讓,其下皆讓。 |
5 | 讓: | 《論語》曰:子曰:太伯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
6 | 讓: | 《孝經》曰: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 |
7 | 讓: | 《家語》曰:虞芮二國爭田而訟,連年不決。相謂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質焉。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入其朝,則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虞芮之君曰:吾儕小人,不可以入君子之朝。事具產業部田篇。 |
8 | 讓: | 《周書》曰:湯放桀於亳,三千諸侯大會,湯取天子之璽,置之天子之坐,再拜,從諸侯之位。湯曰:此天子之位,有道者可以處之,三讓三千諸侯,諸侯莫敢即位,然後湯即天子之位。 |
9 | 讓: | 《慎子》曰:堯讓許由,舜讓善卷,皆辭為天子,而退為疋夫。 |
10 | 讓: | 《列子》曰:昔堯舜偽以天下讓許由善卷,而不失天下,伯夷叔齊,實以孤竹讓,而終忘其國。 |
11 | 讓: | 《莊子》曰:堯以天下讓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 |
12 | 讓: | 《山海經》曰:君子國民,衣冠帶劍,土方千里,多薰華之草,好讓,故為君子國。 |
13 | 讓: |
《史記》曰: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亡如荊蠻,文身斷髮,以讓季歷。 又曰:太尉周勃立代王。代王曰:奉高帝宗廟事重,寡人不佞,不足以稱,寡人不敢當,群臣皆伏,固請,代王西向讓者三,南向讓者再。事具帝王部。又曰:魯連既說秦軍,秦軍為卻,平原君欲封魯連,魯連辭謝者三,終不肯受,平原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為魯連壽。連歎曰:所貴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而無所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賈之事,連不忍為也。遂辭而去,終身不復見。事具隱逸部。 又曰:董偃與館陶主家兒博戲殿下,主伏檻觀之,偃負財饒人,勝則有讓,主益奇之。 又曰:伯夷叔齊,孤竹君之子也。父欲立叔齊,及卒,齊乃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 又曰:吳王諸樊元年,已除喪,讓位季札,季札棄室而耕,乃舍之。事具隱逸篇。 |
14 | 讓: |
《漢書》曰:金日磾在武帝左右,屬霍光以輔少主,光讓日磾。日磾曰:臣外國人,且使匈奴輕漢,於是遂為光副。 又曰:文帝初立,以陳平為相,太尉周勃,親以兵誅呂氏,功多,平欲讓勃位,迺謝病,文帝恠。平曰:高帝時,勃功不如臣,及誅諸呂,臣功亦不如勃,願以相讓勃。 又曰:韋賢薨,子玄成當為嗣,玄成心知其非賢,即陽為病狂,臥便利,妄哭語,既葬,當襲爵,以病狂不應,大鴻臚奏狀,章下丞相御史案驗,玄成素有名聲,士大夫多疑其欲讓爵於兄,丞相御史遂以玄成實不病劾奏之,有詔勿劾,引拜,玄成不得已,受侯爵。事具封爵部。 又曰:龔遂為渤海太守,數年,上遣使者徵遂,議曹王生願從太守會,遂引入宮,王生醉。從呼曰:願有所白,遂問其故。王生曰:天子即問君何以治渤海,君不可有所陳。宜曰:皆聖主之德,非小臣之力也。上果問以治狀,遂對如王生言,天子悅其有讓。歎曰:君安得長者之言而稱之。遂因前曰:臣非有知,此乃臣議曹教戒臣也。 |
15 | 讓: |
《東觀漢記》曰:承宮遭王莽篡位,天下擾攘,盜賊並起,宮遂避世漢中,建武四年,將妻子之華陰山谷,耕種禾黍,臨熟,人就認之,宮悉推與而去,由是顯名。 又曰:上封朱祐,祐自陳功薄而國大,願受南陽五百戶足矣。上不許。 又曰:竇融,光武時數辭爵位。因上疏曰:臣融年五十三,有一子,年十五,質性頑鈍,臣融朝夕教導以經藝,不得令觀天文,見讖記,誠欲令恭肅畏事,恂恂脩道,不顯其有才能,何況乃當傳以連城廣土,享侯國哉。 又曰:鄧隲,永初元年,封隲等,以定策增三千戶,讓不獲,遂逃避使者,●關上疏自陳。又曰:歐陽尚書博士缺,上欲用桓榮。榮叩頭讓曰:臣經術淺薄,不如同門生郎中彭宏楊州從事皋弘。帝曰:俞,往汝諧,因拜榮為博士。 又曰:淳于恭以謙儉推讓為節,家有山田橡樹,人有盜取之者,恭助為收拾,載之歸,乃知是恭,其盜還橡,恭不受,人又有盜刈恭禾者,恭見之,念其愧,因伏草中,至去乃起。 |
16 | 讓: | 《續漢書》曰:張堪讓先人餘財數百萬與兄子。 |
17 | 讓: | 謝承《後漢書》曰:雷義舉茂才,讓於陳重,刺史不聽,義遂佯狂,不應命。鄉里為之語曰: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 |
18 | 讓: | 《魏武令》曰:讓禮一寸,得禮一尺。 |
19 | 讓: | 《魏武帝雜事》曰:辭爵逃祿,不以利累名,不以位虧德之謂讓。 |
20 | 讓: | 《魏志》曰:太祖署邴原為丞相徵事,崔琰為東曹掾記。讓曰:徵事邴原,議郎張範,皆秉德純壹,志行忠方,清淨足以厲俗,貞固足以幹事,所謂龍翰鳳翼,國之重寶,舉而用之,不仁者遠。 |
21 | 讓: |
《吳志》曰:魯肅卒,孫權以嚴畯代肅。畯前後固辭曰:僕素書生,不閑軍事,非才而據,咎悔必至,發言慷慨,至于流涕,權乃聽焉。世嘉其能以實讓。 又曰:薛綜為選曹尚書,固讓顧譚。曰:譚心精體密,貫道達微,才照人物,德服眾望,誠非愚誠所可越先。 又曰:郤愔,字方回,拜給事黃門侍郎,愔苦求外出,時吳郡缺,朝讓用愔,愔以資輕而年少,不宜超登大郡,辭讓切至,朝廷嘉之。 |
22 | 讓: | 《江表傳》曰:程普頗以年長陵侮周瑜,瑜折節下之,不與計,普後自敬而親重之。乃告人曰:吾與周公瑾交,若飲淳醪,不覺醉時也。 |
23 | 讓: | 《許遜別傳》曰:遜年七歲,無父,躬耕負薪以養母,盡孝敬之道,與寡嫂共田桑,推讓好者,自取其荒,不營榮利,母常譴之,如此,當乞食無處居。笑應母曰:但願老母壽耳。 |
24 | 讓: | 《郭翻別傳》曰:翻經水,墜刀於水,路人有為取者,翻因與之,路人不取,至於三四,路人固辭。翻曰:爾向不取,我豈能得乎。路人曰:吾若取此物,為天地鬼神所責矣。翻知其終不受,乃沉刀於向所失處,路人悵然,乃復沒為取之,翻於是不逆其意,十倍刀價與之。 |
25 | 讓: | 《符子》曰:太伯將讓其國於季歷。謂其傅曰:太王欲以一國之事而以嗣我,我其羞之,吾聞至人也。不君一世,而萬世以之君,不貴一代,而萬代以之貴,吾焉能貴乎一國,而賤乎萬代哉。 |
26 | 讓: | 【碑】《梁陸雲太伯碑》曰:夫至仁至德,垂風垂化,內脩訓範,外陶氓俗,百年之教,淳道載凝,而百年既終,遺愛斯軫,莫不肅虔寑廟,著名金石,貽其後昆,聿遵前典,是以禹堂既毀,增飾丹青,堯碑載焚,重睹刊勒,太伯膺慶二儀,協靈七曜,志輕天下,慈深萬物,脫屣歧周,克讓之風斯舉,端委楊越,衣冠之俗載成,重以仲雍揚波,延陵蹈節,民習敦厚,俗懷忠信,憂深思遠,千載遺風,美哉洋洋,致足觀也。昔蒼洲遁跡,箕山辭位,志守幽優,不越鐏俎,猶以稱首高節,摽名往代,豈若吾君之子,義結民心,獄訟載歸,謳歌屢請,能捨玉輿之貴,永襲皮冠之跡,悠然獨往,信無德而稱焉。吾啟金車,晉遷紫蓋,寔號帝鄉,爰是天邑,若乃忠人入國,悽愴生悲,殉義希風,懦夫立志。 |
27 | 讓: | 【論】《晉劉寔崇讓論》曰:古之聖王之治天下所以貴讓者,欲以出賢才而息爭也。夫人情莫不皆欲己之賢也。故勸令讓賢,以自明賢,豈假讓不賢哉。故讓道興,賢能之人,不求而自出矣。至公之舉而自立矣。一官缺,擇眾官所讓最多者而用之,審才之道也。在朝之人,相讓於上,草廬之人,咸皆化之,推能讓賢之風,從此生矣。為一國所讓,一國士也。天下所共,則天下才也。推讓之風行,賢與不肖,灼然殊矣。此道之行,在上者無所用其心。故曰:蕩蕩乎堯之為君,莫之能名,言天下自治,不見堯所以治之,故不能名也。又曰:禹之有天下,而不與焉。無為而治者,其舜也歟,賢人相讓於朝,大才之人,恆在大官,小人不爭於野,則天下無事矣。以賢才治無事,至治興矣。已抑其成,復何所與,故可歌南風之詩,彈五弦之琴也。 |
28 | 讓: | 《晉孫盛周泰伯三讓論》曰:孔子曰:太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鄭玄以為託採藥而行,一讓也。不奔喪,二讓也。斷髮文身,三讓也。三者之美,皆蔽隱不著。王肅曰:其讓隱,故民無得而稱焉。盛謂玄既失之,而肅亦未為得也。玄之所云,三跡顯然,天下所共見也。何得云隱而未著乎。三跡苟著,則高讓可知,亦復不得云其讓隱也。蓋太伯之出,讓跡已露,不奔喪,故一事耳,斷髮之言,與左傳明文相背,又不經也。然則稱三讓者,其在古公至文王乎。周之王業,顯於亶父,受命於昌,太伯玄覽,棄周太子之位,一讓也。假託遜遁,受不赴喪之譏,潛推大美,二讓也。無胤嗣而不養仲雍之子以為己後,是其深思遠防,令周嫡在昌,天人協從,四海悠悠,無復纖芥疑惑,三讓也。凡此三者,帝王之業。故孔子曰:三以天下讓,言非其常讓,若臧札之倫者也。 |
URN: ctp:n542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