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河水》

Library Resources
1 河水:
又北过北地富平县西,

2 河水:
河侧有两山相对,水出其间,即上河峡也,世谓之青山峡。河水历峡北注,枝分东出。河水又北迳富平县故城西,秦置北部都尉,治县城,王莽名郡为威戎,县曰持武。建武中,曹凤字仲理,为北地太守,政化尤异,黄龙应于九里谷高冈亭,角长三尺,大十围,梢至十馀丈,天子嘉之,赐帛百匹,加秩中二千石。河水又北,有薄骨律镇城在河渚上,赫连果城也。桑果馀林,仍列洲上。但语出戎方,不究城名。访诸耆旧,咸言故老宿彦云:赫连之世,有骏马死此,取马色以为邑号,故目城为白口骝,韵之谬,遂仍今称,所未详也。河水又迳典农城东,世谓之胡城。又北迳上河城东,世谓之汉城。薛瓒曰:上河在西河富平县,即此也,冯参为上河典农都尉所治也。河水又北迳典农城东,俗名之为吕城,皆参所屯,以事农氓。河水又东北迳廉县故城东,王莽之西河亭。

3 河水:
《地理志》曰:卑移山在西北。河水又北与枝津合,水受大河,东北迳富平城,所在分裂,以溉田圃,北流入河,今无水。

4 河水:
《尔雅》曰:灉,反入。言河决复入者也。河之有灉,若汉之有潜也。河水又东北迳浑怀障西,《地理志》浑怀都尉治塞外者也。太和初,三齐平,徙历下民居此,遂有历城之名矣,南去北地三百里。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

5 河水:
又北过朔方临戎县西,

6 河水:
河水东北迳三封县故城东,汉武帝元狩三年置。

7 河水:
《十三州志》曰:在临戎县西百四十里。河水又北迳临戎县故城西,元朔五年立,旧朔方郡治,王莽之所谓推武也。河水又北,有枝渠东出,谓之铜口,东迳沃野县故城南,汉武帝元狩三年立,王莽之绥武也。枝渠东注以溉田,所谓智通在我矣。河水又北,屈而为南河出焉。河水又北迤西溢于窳浑县故城东,汉武帝元朔二年,开朔方郡县,即西部都尉治。有道,自县西北出鸡鹿塞,王莽更郡曰沟搜,县曰极武。其水积而为屠申泽,泽东西百二十里,故《地理志》曰:屠申泽在县东。即是泽也。阚駰谓之窳浑泽矣。

8 河水:
屈从县北东流,

9 河水:
河水又屈而东流,为北河。汉武帝元朔二年,大将军卫青,絶梓岭,梁北河是也。东迳高阙南。《史记》:赵武灵王既袭胡服,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山下有长城,长城之际,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两岸双阙,善能云举,望若阙焉。即状表目,故有高阙之名也。自阙北出荒中,阙口有城,跨山结局,谓之高阙戍。自古迄今,常置重捍,以防塞道。汉元朔四年,卫青将十万人,败右贤王于高阙。即此处也。河水又东迳临河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代恭王子刘贤为侯国,王莽之监河也。

10 河水:
至河目县西,

11 河水:
河水自临河县东迳阳山南,《汉书注》曰:阳山在河北,指此山也。东流迳石迹阜西,是阜破石之文,悉有鹿马之迹,故纳斯称焉。南屈迳河目县,在北假中,地名也。自高阙以东,夹山带河,阳山以往,皆北假也。

12 河水:
《史记》曰:秦使蒙恬将十万人,北击胡,度河取高阙,据阳山北假中,是也。北河又南合南河。南河上承西河,东迳临戎县故城北,又东迳临河县南,又东迳广牧县故城北,东部都尉治。王莽之盐官也。迳流二百许里,东会于河。河水又南迳马阴山西,《汉书音义》曰:阳山在河北,阴山在河南。谓是山也,而即实不在河南。

13 河水:
《史记音义》曰:五原安阳县北有马阴山。今山在县北,言阴山在河南,又传疑之,非也。余按南河、北河及安阳县以南,悉沙阜耳,无佗异山。

14 河水:
故《广志》曰:朔方郡北移沙七所,而无山以拟之,是《义》、《志》之僻也。阴山在河东南则可矣。河水又东南迳朔方县故城东北,《诗》所谓城彼朔方也。汉元朔二年,大将军卫青取河南地为朔方郡,使校尉苏建筑朔方城,即此城也。王莽以为武符者也。按《地理志》云:金连盐泽、青盐泽竝在县南矣。

15 河水:
又按《魏土地记》曰:县有大盐池,其盐大而青白,名曰青盐,又名戎盐,入药分,汉置典盐官。池去平城宫千二百里,在新秦之中。服虔曰:新秦,地名,在北方千里。如淳曰:长安以北,朔方以南也。薛瓒曰:秦逐匈奴,收河南地,徙民以实之,谓之新秦也。

16 河水:
屈南过五原西安阳县南,

17 河水:
河水自朔方东转,迳渠搜县故城北。《地理志》,朔方有渠搜县,中部都尉治,王莽之沟搜亭也。

18 河水:
《礼三朝记》曰:北发渠搜,南抚交趾。此举北对南。《禹贡》之所云析支、渠搜矣。河水又东,迳西安阳县故城南,王莽更之漳安矣。河水又东,迳田辟城南。

19 河水:
《地理志》曰:故西部都尉治也。

20 河水:
屈东过九原县南,

21 河水:
河水又东迳成宜县故城南,王莽更曰艾虏也。河水又东迳原亭城南。

22 河水:
阚駰《十三州志》曰:中部都尉治。河水又东迳宜梁县之故城南。阚駰曰:五原西南六十里,今世谓之石崖城。河水又东迳稒阳城南,东部都尉治。又迳河阴县故城北,又东迳九原县故城南,秦始皇置九原郡,治此。汉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也。王莽之获降郡、成平县矣。西北接对一城,盖五原县之故城也,王莽之填河亭也。《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七年,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又命将军大夫适子戍吏,皆貉服矣。其城南面长河,北背连山,秦始皇逐匈奴,并河以东,属之阴山,筑亭障为河上塞。

23 河水:
徐广《史记音义》曰:阴山在五原北。即此山也。始皇三十三年,起自临洮,东暨辽海,西并阴山,筑长城及开南越也,昼警夜作,民劳怨苦,故杨泉《物理论》曰:秦始皇使蒙恬筑长城,死者相属,民歌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餔,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其寃痛如此矣。蒙恬临死曰:夫起临洮,属辽东,城堑万馀里,不能不絶地脉,此固当死也。

24 河水:
又东过临沃县南,

25 河水:
王莽之振武也。河水又东,枝津出焉。河水又东流,石门水南注之,水出石门山。

26 河水:
《地理志》曰:北出石门障。即此山也。西北趣光禄城。甘露三年,呼韩邪单于还,诏遣长乐卫尉高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等,将万六千骑,送单于居幕南,保光禄徐自为所筑城也,故城得其名矣。城东北,即怀朔镇城也。其水自障东南流,迳临沃城东,东南注于河。河水又东迳稒阳县故城南,王莽之固阴也。

27 河水:
《地理志》曰:自县北出石门障。河水决其西南隅,又东南,枝津注焉。水上承大河于临沃县,东流七十里,北溉田,南北二十里,注于河,河水又东迳塞泉城南而东注。

28 河水:
又东过云中桢陵县南,又东过沙南县北,从县东屈南,过沙陵县西。

29 河水:
大河东迳咸阳县故城南,王莽之贲武也。河水屈而流,白渠水注之,水出塞外,西迳定襄武进县故城北,西部都尉治,王莽更曰伐蛮,世祖建武中,封赵虑为侯国也。白渠水西北迳成乐城北。

30 河水:
《郡国志》曰:成乐,故属定襄也。

31 河水:
《魏土地记》曰:城东八十里有成乐城。今云中郡治,一名石卢城也。白渠水又西迳魏云中宫南,《魏土地记》曰:云中宫在云中县故城东四十里。白渠水又西南迳云中故城南,故赵地。《虞氏记》云:赵武侯自五原河曲筑长城,东至阴山。又于河西造大城,一箱崩不就,乃改卜阴山河曲而祷焉。昼见群鹄游于云中,徘徊经日,见大光在其下,武侯曰:此为我乎?乃即于其处筑城,今云中城是也。秦始皇十三年,立云中郡,王莽更郡曰受降,县曰远服矣。白渠水又西北迳沙陵县故城南,王莽之希恩县也。其水西注沙陵湖。又有芒干水出塞外,南迳锺山,山即阴山。故郎中侯应言于汉曰:阴山东西千馀里,单于之苑囿也。自孝武出师,攘之于漠北。匈奴失阴山,过之,未尝不哭。谓此山也。其水西南迳武臯县,王莽之永武也。又南迳原阳县故城西,又西南与武泉水合,其水东出武泉县之故城西南,县,即王莽之所谓顺泉者也。水南流又西屈,迳北舆县故城南。按《地理志》,五原有南舆县,王莽之南利也,故此加北。旧中部都尉治。

32 河水:
《十三州志》曰:广陵有舆,故此加北。疑太疎远也。其水又西南入芒干水。芒干水又西南迳白道南谷口,有城在右,萦带长城,背山面泽,谓之白道城。自城北出有高阪,谓之白道岭。沿路惟土穴,出泉,挹之不穷。余每读《琴操》,见《琴慎相和雅歌録》云:饮马长城窟。及其跋陟斯途,远怀古事,始知信矣,非虚言也。顾瞻左右,山椒之上,有垣若颓基焉。沿溪亘岭,东西无极,疑赵武灵王之所筑也。芒干水又西南,迳云中城北,白道中溪水注之,水发源武川北塞中,其水南流,迳武川镇城,城以景明中筑,以御北狄矣。其水西南流,历谷,迳魏帝行宫东,世谓之阿计头殿。宫城在白道岭北阜上,其城圆角而不方,四门列观,城内惟台殿而已。其水又西南历中溪,出山西南流,于云中城北,南注芒干水。芒干水又西,塞水出怀朔镇东北芒中,南流迳广德殿西山下。余以太和十八年,从高祖北巡,届于阴山之讲武台,台之东,有高祖《讲武碑》,碑文是中书郎高聪之辞也。自台西出南上山,山无树木,惟童阜耳,即广德殿所在也。其殿四注两夏,堂宇绮井,图画奇禽异兽之象。殿之西北,便得焜煌堂,雕楹镂桷,取状古之温室也。其时,帝幸龙荒,游鸾朔北。南秦王仇池杨难当舍蕃委诚,重译拜阙,陛见之所也。故殿以广德为名。魏太平真君三年,刻石树碑,勒宣时事。《碑颂》云:肃清帝道,振摄四荒,有蛮有戎,自彼氐羌,无思不服,重译稽颡,恂恂南秦,敛敛推亡,峨峨广德,奕奕焜煌。侍中、司徒东郡公崔浩之辞也。碑阴题宣城公李孝伯、尚书卢遐等从臣姓名,若新镂焉。其水历谷南出山,西南入芒干水。芒干水又西南注沙陵湖,湖水西南入于河。河水南入桢陵县西北,缘胡山,历沙南县东北,两山、二县之间而出。余以太和中为尚书郎,从高祖北巡,亲所迳涉。县在山南,王莽之桢陆也,北去云中城一百二十里。县南六十许里,有东、西大山,山西枕河,河水南流,脉水寻《经》,殊乖川去之次,似非关究也。

33 河水:
又南过赤城东,又南过定襄桐过县西,

34 河水:
定襄郡,汉高帝六年置,王莽之得降也。桐过县,王莽更名椅桐者也。河水于二县之间,济有君子之名,皇魏桓帝十一年,西幸榆中,东行代地。洛阳大贾赍金货随帝后行,夜迷失道,往投津长曰:子封送之。渡河,贾人卒死,津长埋之。其子寻求父丧,发冢举尸,资囊一无所损。其子悉以金与之,津长不受。事闻于帝,帝曰:君子也。即名其津为君子济,济在云中城西南二百馀里。河水又东南,左合一水,水出契吴东山,西迳故里南,北俗谓之契吴亭。其水又西流注于河。河水又南,树颓水注之,水出东山,西南流,右合中陵川水,水出中陵县西南山下,北俗谓之大浴真山,水亦取名焉。东北流,迳中陵县故城东,北俗谓之北右突城,王莽之遮害也。

35 河水:
《十三州志》曰:善无县南七十五里有中陵县,世祖建武二十五年置。其水又西北,右合一水,水出东山,北俗谓之贷敢山,水又受名焉。其水西北流,注于中陵水。中陵水又西北流,迳善无县故城西,王莽之阴馆也。

36 河水:
《十三州志》曰:旧定襄郡治。《地理志》,雁门郡治。其水又西北流,右会一水,水出东山下,北俗谓之吐文水,山又取名焉。北流迳锄亭南,又西流迳土壁亭南,西出峡,左入中陵水。中陵水又北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谓之沃水,又东迳沃阳县故城南,北俗谓之可不埿城,王莽之敬阳也。又东北迳沃阳城东,又东合可不埿水,水出东南六十里山下,西北流注沃水。沃水又东,迳参合县南,魏因参合陉以即名也。北俗谓之仓鹤陉。道出其中,亦谓之参合口。陉在县之西北,即《燕书》所谓太子宝自河西还师参合,三军奔溃,即是处也。魏立县以隶凉城郡,西去沃阳县故城二十里。县北十里,有都尉城。

37 河水:
《地理志》曰:沃阳县西部都尉治者也。北俗谓之阿养城。其水又东合一水,水出县东南六十里山下,北俗谓之灾豆浑水。西北流,注于沃水。沃水又东北流,注盐池。

38 河水:
《地理志》曰:盐泽在东北者也。今盐池西南去沃阳县故城六十五里,池水澄渟,渊而不流,东西三十里,南北二十里。池北七里,即凉城郡治。池西有旧城,俗谓之凉城也,郡取名焉。

39 河水:
《地理志》曰:泽有长、丞。此城即长、丞所治也。城西三里有小阜,阜下有泉,东南流注池。北俗谓之大谷北堆,水亦受目焉。中陵川水自枝津西北流,右合一水于连岭北,水出沃阳县东北山下,北俗谓之乌伏真山,水曰诰升袁河。西南流迳沃阳县,左合中陵川,乱流西南与一水合,北俗谓之树颓水。水出东山下,西南流,右合诰升袁水,乱流西南注,分谓二水。左水枝分南出,北俗谓之太罗河;右水西迳故城南,北俗谓之昆新城。其水自城西南流,注于河。河水又南,太罗水注之,水源上承树颓河,南流西转,迳武州县故城南。

40 河水:
《十三州志》曰:武州县在善无城西南百五十里,北俗谓之太罗城,水亦藉称焉。其水西南流,一水注之,水导故城西北五十里,南流迳城西北,俗名之曰故盘回城。又南流注太罗河。太罗河又西南流,注于河。河水又左得湳水口,水出西河郡美稷县,东南流,《东观记》曰:郭伋,字细侯,为并州牧,前在州,素有恩德,老小相携道路,行部到西河美稷,数百小儿,各骑竹马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曰:闻使君到,喜,故迎。伋谢而发去,诸儿复送郭外。问:使君何日还?伋计日告之。及还,先期一日,念小儿,即止野亭,须期至乃往。其水又东南流,羌人因水以氏之。汉冲帝时,羌湳狐奴归化,盖其渠帅也。其水,俗亦谓之为遄波水,东南流入长城东。咸水出长城西咸谷,东入湳水。湳水又东南,浑波水出西北穷谷,东南流注于湳水。湳水又东迳西河富昌县故城南,王莽之富成也。湳水又东流入于河。河水左合一水,出善无县故城西南八十里,其水西流,历于吕梁之山,而为吕梁洪。其山岩层岫衍,涧曲崖深,巨石崇竦,璧立千仞,河流激荡,涛涌波襄,雷渀电泄,震天动地。昔吕梁未辟,河出孟门之上,盖大禹所辟,以通河也。司马彪曰:吕梁在离石县西。今于县西历山寻河,竝无过峘,至是乃为河之巨险,即吕梁矣,在离石北以东,可二百有馀里也。

41 河水:
又南过西河圁阳县东,

42 河水:
西河郡,汉武帝元朔四年置,王莽改曰归新。圁水出上郡白土县圁谷,东迳其县南。

43 河水:
《地理志》曰:圁水出西,东入河。王莽更曰黄土也。东至长城,与神衔水合,水出县南神衔山,出峡,东至长城,入于圁。圁水又东迳鸿门县,县,故鸿门亭。

44 河水:
《地理风俗记》曰:圁阴县西五十里有鸿门亭、天封苑、火井庙,火从地中出。圁水又东,梁水注之,水出西北梁谷,东南流,注圁水。圁水又东迳圁阴县北,汉惠帝五年立,王莽改曰方阴矣。又东,桑谷水注之,水出西北桑溪,东北流,入于圁。圁水又东迳圁阴县南,东流注于河。河水又东,端水入焉。水西出号山。

45 河水:
《山海经》曰:其木多漆椶,其草多穹穷,是多汵石,端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河水又南,诸次之水入焉,水出上郡诸次山。

46 河水:
《山海经》曰:诸次之山,诸次之水出焉。是山多木无草,鸟兽莫居,是多象蛇。其水东迳榆林塞,世又谓之榆林山,即《汉书》所谓榆溪旧塞者也。自溪西去,悉榆柳之薮矣。缘历沙陵,届龟兹县西北,故谓广长榆也。王恢云:树榆为塞。谓此矣。苏林以为榆中在上郡,非也。案《始皇本纪》,西北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然榆中在金城东五十许里,阴山在朔方东,以此推之,不得在上郡。《汉书音义》苏林为失是也。其水东入长城,小榆水合焉。历涧西北,穷谷其源也。又东合首积水,水西出首积溪,东注诸次水,又东入于河。

47 河水:
《山海经》曰:诸次之水,东流注于河。即此水也。河水又南,汤水注之。

48 河水:
《山海经》曰:水出上申之山,上无草木,而多硌石,下多榛楛,汤水出焉。东流注于河也。

49 河水:
又南过离石县西。

50 河水:
奢延水注之,水西出奢延县西南赤沙阜,东北流,《山海经》所谓生水出盂山者也。郭景纯曰:盂或作明。汉破羌将军段熲破羌于奢延泽,虏走洛川。洛川在南,俗因县土,谓之奢延水,又谓之朔方水矣。东北流,迳其县故城南,王莽之奢节也。赫连龙升七年,于是水之北,黑水之南,遣将作大匠梁公叱干阿利改筑大城,名曰统万城。蒸土加功。雉堞虽久,崇墉若新,并造五兵,器锐精利,乃咸百炼,为龙雀大钚,号曰大夏龙雀。铭其背曰:“古之利器,吴、楚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都,可以怀远,可以柔逋,如风靡草,威服九区。”世甚珍之。又铸铜为大鼓,及飞廉、翁仲、铜驼、龙虎,皆以黄金饰之,列于宫殿之前。则今夏州治也。奢延水又东北与温泉合。源西北出沙溪,而东南流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黑水入焉,水出奢延县黑涧,东南历沙陵,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合交兰水,水出龟兹县交兰谷,东南流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北流,与镜波水合。水源出南邪山南谷,东北流注于奢延水。奢延水又东迳肤施县,帝原水西北出龟兹县,东南流。县因处龟兹降胡著称。又东南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迳肤施县南,秦昭王三年置,上郡治。汉高祖并三秦,复以为郡。王莽以汉马员为增山连率,归,世祖以为上郡太守。司马彪曰:增山者,上郡之别名也。东入五龙山。

51 河水:
《地理志》曰:县有五龙山、帝、原水。自下亦为通称也。历长城东,出于白翟之中。又有平水,出西北平溪,东南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走马水注之,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故城南桥山,昔二世赐蒙恬死于此。王莽更名上陵畤,山上有黄帝冢故也。帝崩,惟弓劒存焉,故世称黄帝仙矣。其水东流,昔段熲追羌出桥门,至走马水,闻羌在奢延泽,即此处也。门,即桥山之长城门也。始皇令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起自临洮,至于碣石,即是城也。其水东北流入长城,又东北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与白羊水合,其水出于西南白羊溪,循溪东北,注于奢延水。奢延水又东,入于河。

52 河水:
《山海经》曰:生水东流注于河。河水又南,陵水注之,水出陵川北溪,南迳其川,西转入河。河水又南得离石水口,水出离石北山,南流迳离石县故城西,《史记》云:秦惠王伐赵取离石者也。汉武帝元朔三年,封代共王子刘绾为侯国。后汉西河郡治也。其水又南出西转迳隰城县故城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代共王子刘忠为侯国,王莽之慈平亭也。胡俗语讹,尚有千城之称。其水西流,注于河也。

53 河水:
又南过中阳县西,

54 河水:
中阳县故城在东,东翼汾水,隔越重山,不滨于河也。

55 河水:
又南过土军县西,

56 河水:
吐京郡治。故城,即土军县之故城也。胡、汉译言,音为讹变矣。其城圆长而不方,汉高帝十一年,以封武侯宣义为侯国。县有龙泉,出城东南,道左山下牧马川上多产名驹骏,同滇池天马。其水西北流,至其城东南。土军水出道左高山,西南注之。龙泉水又北屈迳其城东,西北入于河。河水又南合契水,傍溪东入穷谷,其源也。又南至禄谷水口,水源东穷此溪也。河水又南得大蛇水。发源溪首,西流入河。河水又南,右纳辱水。

57 河水:
《山海经》曰:辱水出鸟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楮,阴多铁,阳多玉,其水东流,注于河。俗谓之秀延水。东流得浣水口,傍溪西转,穷溪便即浣水之源也。辱水又东会根水,西南溪下,根水所发,而东北注辱水。辱水又东南,露跳水出西露溪,东流,又东北入辱水,乱流注于河。河水又南,左合信支水,水发源东露溪,西流入于河。河水又南,左会石羊水,循溪东入,导源穷谷,西流注于河。

58 河水:
又南过上郡高奴县东,

59 河水:
域谷水东启荒原,西历长溪,西南入于河。河水又南合孔溪口。水出孔山南,历溪西流,注于河。孔山之上有穴,如车轮三所,东西相当,相去各二丈许,南北直通,故谓之孔山也。山在蒲城西南三十馀里。河水又右会区水。《山海经·西次四经》之首曰:阴山,西北百七十里曰申山,其上多谷、柞,其下多杻、橿,其阳多金、玉,区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世谓之清水,东流入上郡长城。迳老人山下,又东北流,至老人谷,傍水北出,极溪便得水源。清水又东得龙尾水口,水出北地神泉障北山龙尾溪,东北流注清水。清水又东会三湖水,水出南山三湖谷,东北流入清水。清水又东,迳高奴县,合丰林水。《地理志》谓之洧水也。故言高奴县有洧水,肥可㸐,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博物志》称酒泉延寿县南山出泉水,大如筥,注地为沟,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黄后黑,如凝膏,然极明,与膏无异,膏车及水碓缸甚佳,彼方人谓之石漆。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县洧水也。项羽以封董翳为翟王,居之三秦,此其一也。汉高祖破以县之,王莽之利平矣。民俗语讹,谓之高楼城也。丰林川长津泻注,北流会清水。清水又南,奚谷水注之,水西出奚川,东南流入清水。清水又东注于河。河水又南,蒲川水出石楼山,南迳蒲城东。即重耳所奔之处也。又南历蒲子县故城西,今大魏之汾州治。徐广《晋纪》称,刘渊自离石南移蒲子者也。阚駰曰:蒲城在西北,汉武帝置。其水南出,得黄卢水口,水东出,蒲子城南,东北入谷,极溪便水之源也。蒲水又南,合紫川水,水东北出紫川谷,西南合江水。江水出江谷,西北入紫川水。紫川水又西北入蒲水,蒲水又西南入于河水。河水又南合黑水,水出定阳县西山,二源奇发,同泻一壑,东南流迳其县北,又东南流,右合定水,俗谓之白水也。水西出其县南山定水谷,东迳定阳县故城南。应劭曰:县在定水之阳也。定水又东注于黑水,乱流东南入于河。

URN: ctp:n568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