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珠上》

電子圖書館
1 珠上:
《說文》曰:珠,蚌之陰精也。

2 珠上:
《尚書·禹貢》曰:徐州厥貢,淮夷蠙蛛。淮、夷二水,出蠙蛛也。

3 珠上:
《周禮·天官·玉府》:若王合諸侯,則共珠盤玉敦。鄭玄曰:敦、盤類,珠、玉必為飾。

4 珠上:
《左傳·哀公》曰:衛太叔疾出奔宋,臣向為宋向魋臣。納美珠焉,與之城鉏。城鉏,宋邑。宋公求珠,魋不與,由是得罪。

5 珠上:
又《哀下》曰:越圍吳,晉趙鞅使楚隆告于吳王曰:「寡君之老無恤,使臣隆敢展謝其不共。展,陳也。黃池之役,君之先臣志父得承齊盟,曰好惡同之。今君在難,無恤不敢憚勞,非晉國之所能及也,使陪臣敢展布之。」王拜稽首曰:「寡人不佞,不能事越,以為大夫憂,拜命之辱。」與之一簞珠。簞,小笥。

6 珠上:
《爾雅》曰: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多珠玉焉。霍山,今在平陽永安縣東北也。

7 珠上:
《尚書考靈曜》曰:卯金出軫,握命孔符,赤用藏,龍吐珠也。鄭玄注曰:藏,秘也。寶物,喻道也。赤漢將用天之秘道。

8 珠上:
《尚書考靈曜》曰:甲子冬至,日月五緯,俱起牽牛,日月若編珠。

9 珠上:
《春秋保乾圖》曰:吐珠於澤,誰能不含?宋均注曰:珠出於野澤之中,誰能不含取以為寶也?

10 珠上:
《禮斗威儀》曰:王者政平,德至淵泉,則江海出明珠。

11 珠上:
又《戴禮》曰:玉居山而鬧塑潤,淵生珠而岸不枯。

12 珠上:
《韓詩外傳》曰:良珠度寸,雖有百仞之水,不能奄其耀也。

13 珠上:
《韓詩內傳》曰:漢女所弄珠,如荊雞卵。

14 珠上:
《孝經援神契》曰:神靈滋液,百寶用,則珠母見,珠母璣鏡。宋均曰:事神明得,則大珠有光,可以為鏡。德至淵,則海出名珠。

15 珠上:
《史記》曰:樂毅遺燕王書曰:「齊王遁走莒,僅以身免,珠玉財寶盡收入於燕。」
又曰:魏王與齊威王會田於郊。魏王曰:「若寡人國小,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後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萬乘國而無寶乎?」事具寶門。
又曰:漢王賜張良金百溢,白珠二升。良具以獻項伯。
又曰:鄒陽上書曰:「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於道路,人無不案劍相盻者,何則?無因而至前也。」

16 珠上:
《漢書》景帝詔曰: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吏發民,若取黃金者,坐贓為盜。
又曰:董偃與母賣珠為事。偃十三,隨母養館陶公主家。左右言其姣好,召見,曰:「吾為養之得幸。」

17 珠上:
又《地理志》曰:武帝時,使使入海市明珠到國,圍二寸已下。
又曰:霍光廢昌邑王,太后被珠襦,坐武帳,召王伏前聽詔。
又曰:成帝時,王章死,妻子皆徙合浦。王商輔政,曰:「還章妻子故鄉。」其家屬皆采珠,致產數百萬。

18 珠上:
范曄《後漢書》曰:光武耳不聽鄭衛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
又曰:董卓擅朝政,呂布斬之,長安中民悉賣珠玉市酒肉相慶,填滿街肆。
又曰:馬援在交址,常餌薏苡實。及軍還,載之一車。后有上書譖之者,以為前所載還,皆明珠文犀也。

19 珠上:
司馬彪《續漢書》曰:天竺國,一名身毒,出琉璃、珠璣。
又曰:扶風人士孫奮居富而性吝。梁冀認奮母為其守藏婢,云盜白珠十斛也。

20 珠上:
《後漢書》曰:珠,蚌中陰精也。玓瓅,明珠色也。璣,珠不圓也。夫餘出珠,大如酸棗。

21 珠上:
《東觀漢記》曰:永建四年,漢陽太守文礱獻大珠。詔曰:「海內頗有災異,而礱不推忠竭誠,而喻明珠之瑞求媚。今封珠卻還。」
又曰:顯宗時,鍾離意為尚書。時交址太守坐贓千金,征還伏法,以其資物頒賜群臣。意得珠璣,悉以委地而不拜賜。上怪而問其故,對曰:「臣聞孔子忍渴於盜泉之水,曾參回車於勝母之閭,惡名也。此贓穢之物,誠不敢拜。」帝嗟嘆曰:「清乎,尚書之言!」乃更以庫錢三十萬賜意。
又曰:和熹后時,新遭大憂,法禁未設。宮中亡大珠一篋,主名不立。太后乃親自臨見宮人,一一間鬩,察其顏色,開示恩信。宮人盜者,即時首服。

22 珠上:
謝承《後漢書》曰:孟嘗為合浦太守,郡俗舊采珠以易米。先時,二千石貪穢,使人采珠,積以自入。珠忽徙去,合浦無珠,餓死者盈路。孟嘗化行,一年之間,去珠復還。
又曰:汝南李敬少時遷趙相。奴於鼠穴中,得系珠及珰珥相連。以問主簿,主簿曰:「前相夫人昔亡珠,不知所在。疑其子婦竊之,因去婦。」敬送珠付前相,慚,乃還去婦。
又曰:豫章黃向辰,步路中得珠琪一囊,可直三百餘萬。求主還之,主欲以半物謝向,向委去不顧也。

23 珠上:
《魏書》曰:卞皇后性儉約,不尚華麗,無文繡珠玉,器皆黑漆。太祖嘗得名珰數具,命后自選一具,后取其中者。太祖問其故,對曰:「取其上者為貪,取其下者為偽,故取其中者。」

24 珠上:
《魏志》曰:文帝問蘇則曰:「前西域通使敦煌,獻徑寸大珠,可復求市得不?」則曰:「若陛下德流沙漠,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貴也!」帝默然。
又曰:公孫淵以遼東叛,遣田豫以本官督青州刺史程喜。喜內懷不服,軍事之際,多相違錯。喜知帝寶愛明珠,乃密上:「豫雖有戰功,而禁令寬馳,所得器仗珠銀,甚多放散,不皆簿官。」由是功不見列。
又曰:文帝作《終制》曰:「飯含無以珠玉,無施珠襦玉柙。」

25 珠上:
《典略》曰:臨淄侯曹植與楊修書曰:「今世作者,可略而言,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

26 珠上:
《魏略》曰:大秦國出夜光珠、真白珠。夫餘出珠,大如酸棗。

27 珠上:
《魏志》曰:東夷俗以瓔珠為財寶,或以綴衣為飾,或以懸頸垂耳至於袂。不以金銀錦罽為珍。
又曰:倭國女王壹與遣大夫率善等獻真白珠五十孔,青大勾珠二枚也。

28 珠上:
《蜀志》曰:秦密奏記,益州牧劉焉薦儒士任定祖曰:「甫欲剖蚌求蛛,今乃隨、和炳然,復可嘆哉!」
又曰:宗預復東聘吳,孫權握預手曰:「今君年長,孤亦衰老,恐不復相見!」遺預大珠一斛。

29 珠上:
《吳錄·地理志》曰:朱崖珠宮縣出明月珠。
又曰:袁博,字君游,為淮陵長。其女得壞墻中珰珠百餘,博封上之,詔以賜博。

30 珠上:
《吳志》曰:魏文帝遣使,以馬求易明珠、翡翠。權曰:「此皆孤所不用,而可得馬,何若而不聽其交易?」

31 珠上:
王隱《晉書》曰:武帝詔曰:「御府內省珠玉玩好之物,皆以賜王公也。」

32 珠上:
《晉書》曰:陶璜自交州上表曰:「合浦郡,土地磽確,無有田農。百姓惟以采珠為業,商賈去來以珠貿米。而吳時珠禁甚嚴,慮百姓私散好珠,禁絕來去,人以饑困,又所調猥多,限每不充。今請上珠輸二,次者輸一,粗者蠲除。自十月訖二月,非采珠之時,聽商旅往來如舊。」并從之。

33 珠上:
《晉令》曰:士卒百工,不得服真珠珰珥。

34 珠上:
沈約《宋書》曰:文帝詔太史令錢樂之作小渾天,安二十八宿,中外以白真珠及青黃三色珠為三家星,日月五星悉居黃道。

35 珠上:
《南史》曰:中天竺國在大月支東南數千里,出火齊,狀如云母,色如紫金,有光耀,列之則如蟬翼,積之則如紗縠之重沓也。

36 珠上:
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秦錄》曰:建元十年正月,懸珠簾於正殿。

37 珠上:
《後魏書》曰:爾朱世隆將敗,洛中先謠曰:「三月末,四月初,揚灰簸土覓真珠。」至是并驗。
又曰:畢眾敬以篤老乞還桑梓,朝廷許之。眾敬臨還,獻真珠珰四具。

URN: ctp:n40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