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宋明 -> 太平御覽 -> 人事部四十五 -> 師 -> 33 - 相似段落[詳細說明]
《孫卿子》曰:干將、莫耶、鉅闕、辟閭,此皆古之良劍也,然而,不加砥礪,則不能利;不得人力,則不能斷。驊騮、騏驥、纖離、綠耳,此皆古之良馬也,然而,必前有銜轡之制,後有鞭策之戚,加之造父之御,然後一日而致千里。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
又曰:國將興,必尊師重傅。尊師重傅則法度存。師術有四,傅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說不懈,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
又曰:夫達師之教也,弟子安焉、樂焉、休焉、游焉、肅焉、嚴焉。此六者得於學,則邪僻之道塞焉;此六者不得於學,則君不能令於臣,父不能令於子,師不能令於徒。
《荀子·性惡》: 闔閭之干將、莫邪、鉅闕、辟閭,此皆古之良劍也;然而不加砥厲則不能利,不得人力則不能斷。驊騮、騹驥、纖離、綠耳,此皆古之良馬也;然而必前有銜轡之制,後有鞭策之威,加之以造父之駛,然後一日而致千里也。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 《群書治要·孫卿子》: 干將莫耶,古之良劍也。然而不加砥礪,則不能利,不得人力,則不能斷,驊騮騄駬,古之良馬也。然而必前有銜轡之制,後有鞭策之威,加之以造父之馭,然後一日致千里也。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辨智,必求賢師而事之,擇賢友而友之, 《太平御覽·師》: 干將、莫耶、鉅闕、辟閭,此皆古之良劍也,然而,不加砥礪,則不能利;不得人力,則不能斷。驊騮、騏驥、纖離、綠耳,此皆古之良馬也,然而,必前有銜轡之制,後有鞭策之戚,加之造父之御,然後一日而致千里。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 《荀子·性惡》: 闔閭之干將、莫邪、鉅闕、辟閭,此皆古之良劍也; 《群書治要·孫卿子》: 干將莫耶,古之良劍也。 《藝文類聚·劍》: 闔閭子干將莫耶,巨闕辟閭,皆古良劍也。 《太平御覽·劍下》: 干將莫耶。巨闕辟閭。皆古之良劍也。 《太平御覽·師》: 干將、莫耶、鉅闕、辟閭,此皆古之良劍也, 《藝文類聚·馬》: 干將莫耶, 《太平御覽·劍下》: 干將莫耶。 《太平御覽·師》: 干將、莫耶、 《荀子·性惡》: 驊騮、騹驥、纖離、綠耳,此皆古之良馬也; 《太平御覽·師》: 驊騮、騏驥、纖離、綠耳,此皆古之良馬也, 《太平御覽·馬四》: 驊騮、騏驥、纖離、綠耳,古之良馬也。 《說苑·尊賢》: 古者驊騮騏驥, 《群書治要·尊賢》: 古者有驊騮、騏驥, 《意林·說苑二十卷》: 驊騮騏驥本無, 《太平御覽·師》: 驊騮、騏驥、 《太平御覽·馬四》: 驊騮、騏驥、 《荀子·性惡》: 後有鞭策之威, 《莊子·馬蹄》: 而後有鞭筴之威, 《群書治要·孫卿子》: 後有鞭策之威, 《太平御覽·鞭》: 后有鞭策之威, 《太平御覽·師》: 後有鞭策之戚, 《太平御覽·馬四》: 后有鞭策之威, 《荀子·大略》: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 《太平御覽·師》: 國將興,必尊師重傅。尊師重傅則法度存。 《荀子·大略》: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 《漢書·元帝紀》: 國之將興,尊師而重傅。 《漢書·蕭望之傳》: 國之將興,尊師而重傅。 《漢書·匡張孔馬傳》: 國之將興,尊師而重傅。 《藝文類聚·几》: 國之將興,尊師而重傅, 《太平御覽·太師》: 國之將興。尊師重傅, 《太平御覽·師》: 國將興,必尊師重傅。 《荀子·致士》: 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 《太平御覽·師》: 師術有四,傅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說不懈,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 《呂氏春秋·誣徒》: 達師之教也,使弟子安焉、樂焉、休焉、游焉、肅焉、嚴焉。此六者得於學,則邪辟之道塞矣,理義之術勝矣。此六者不得於學,則君不能令於臣,父不能令於子,師不能令於徒。 《太平御覽·師》: 夫達師之教也,弟子安焉、樂焉、休焉、游焉、肅焉、嚴焉。此六者得於學,則邪僻之道塞焉;此六者不得於學,則君不能令於臣,父不能令於子,師不能令於徒。 《呂氏春秋·誣徒》: 達師之教也,使弟子安焉、樂焉、休焉、游焉、肅焉、嚴焉。此六者得於學,則邪辟之道塞矣, 《太平御覽·師》: 夫達師之教也,弟子安焉、樂焉、休焉、游焉、肅焉、嚴焉。此六者得於學,則邪僻之道塞焉; 《太平御覽·教學》: 達師之教,使弟子安焉,樂焉,往焉,游焉,肅焉,藏焉。嚴此六者,得其學,則邪辟之道塞矣。 《孟子·萬章上》: 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 《鶡冠子·天則》: 父不能得之於子,而君弗能得之於臣。 《管子·形勢解》: 君不能得之於臣,父不能得之於子; 《呂氏春秋·誣徒》: 則君不能令於臣,父不能令於子, 《史記·外戚世家》: 君不能得之於臣,父不能得之於子, 《漢書·外戚傳上》: 君不能得之臣,父不能得之子, 《後漢書·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 父不能得之於子,況臣能得之於君乎? 《群書治要·桓公問》: 君不能得於臣,父不能得於子。 《太平御覽·師》: 則君不能令於臣,父不能令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