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关注我们,随时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关注我们,随时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关注我们,随时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关注我们,随时得到最新消息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简体字版

《鼎》

电子图书馆
1 鼎:
《尔雅》曰:鼎绝大谓之鼐,圆弇上谓之鼎,附耳外谓之鼒。

2 鼎:
《说文》曰: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昔禹贡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民入山林川泽,魑魅蝄虫两莫能逢之。

3 鼎:
《易》曰:鼎,元吉亨。彖曰:“鼎象也。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4 鼎:
《诗》曰:鼐鼎及鼒。大鼎谓之鼐,小鼎谓之鼒。

5 鼎:
《周礼》曰:王一日三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牢鼎九,陪鼎三。

6 鼎:
《礼》曰:故卫孔悝之鼎铭曰:“六月丁亥,公假于太庙。公曰:‘叔舅,乃祖庄叔左右成公。成公乃命庄叔随难于汉阳,即宫于宗周。奔走无射,启右献公,献公乃命成叔纂乃祖服。乃考文叔,兴旧嗜欲,作率庆士,躬恤卫国。其勤公家,夙夜不解,民咸曰:休哉。’公曰:‘叔舅,予女铭,若纂乃服!’悝拜稽首曰:‘对扬以辟之,勤大命。’施于烝彝鼎。”施犹著也。言我将行君之命,又刻著于烝祭之彝鼎也。
又曰:崇鼎、贯鼎、夫子之器。崇贯,皆国名。

7 鼎:
《左传》曰:宋华父督杀殇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以郜大鼎赂公。郜国所造器也。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太庙,非礼也。臧哀伯谏曰:“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太庙,其若之何?”公弗听。
又曰: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使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又曰:鲁襄公享晋六卿。贿荀偃束锦加璧、乘马、先吴寿梦之鼎。寿梦,吴子也,献鼎于鲁,因以为名。
又曰:晋叔向谓晏子曰:“然虽吾公室,今亦季世也。君日不悛,以乐慆忧;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谗鼎之铭曰:‘昧旦丕显,后世犹怠。’谗鼎,鼎名也。况日不悛,其能久乎!”
又曰:楚薳启强曰:“是以圣王朝聘有圭,享眺他吊切。有璋,晏有好货,飧有陪鼎。”飧,饔飧也。孰食为飧。陪,加也。加鼎,所以厚殷勤之。
又曰:郑人铸刑书。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又曰:宋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恭。故其鼎铭云:鼎,正考父之庙鼎也。“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
又曰:郑子产聘于晋,晋侯有疾。韩宣子逆客,私焉,曰:“寡君寝疾,于今三日矣。并走群望,有加而无瘳。今梦黄熊入于寝门,其何厉鬼也?”对曰:“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之。晋为盟主,其或未之祀也乎?”韩子祀夏郊,晋侯有间。赐子产莒之二方鼎。方鼎,莒所贡。
又曰:楚子次于乾溪。仆析父从。右尹子革夕,王语曰:“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国皆有分器,我独无有。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为分器,王其与我乎?”对曰:“与君王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惟命是听,岂其爱鼎?”
又曰:齐侯伐徐,徐人行成,赂以甲父之鼎。甲父,古国名也。
又曰:晋赵鞅、荀寅率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刑书之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

8 鼎:
《谷梁传》曰:桓公二年,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太庙。郜鼎者,郜之所为也。孔子曰:“器从邑,名从主人。”故曰郜大鼎。

9 鼎:
《史记》曰: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
又曰:伊尹欲干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
又曰:周末有九鼎徙秦氏,曰:“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其后百一十五年,而秦兼天下。”始皇二十八年,过彭城,斋戒祷祀,欲出周鼎,使千人没水求之,不得。
又曰: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之鼎,绝膑而死。
又曰:孝文帝时,新垣平言:“周鼎亡在泗水中。今河溢通泗,臣望东北汾阴,直有金宝气,意周鼎其出乎?兆见不迎则不至。”于是上使使治庙汾阴,南临河,欲祠出周鼎。

10 鼎:
《汉书》曰:项羽身长八尺二寸,目重瞳,力能扛鼎。
又曰:汉得汾阴宝鼎,武帝嘉之,藏于甘泉。群臣上寿,贺陛下得周鼎。吾丘寿王曰:“非周鼎。”上怒。对曰:“周德始乎后稷,成于文、武,上天报应,鼎为周出,名曰周鼎。今汉自高祖继周,至陛下功德愈盛,天瑞并是至。昔秦始皇欲出鼎于彭城而不得。天祚有德,而宝鼎自出。此天之所以与汉,是汉鼎,非周鼎也。”上曰:“善!”
又曰:主父偃曰:“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
又曰:宣帝时,美阳得鼎,献之。京兆尹张敞上议曰:“案鼎有刻书,曰:‘王命尸臣,官此栒邑,赐尔旗鸾黼黻雕戈。’李奇曰:雕,镂也。尸臣拜手稽首曰:‘敢对扬天子丕显休命!’此鼎殆周之所以褒赐子孙,刻铭其先功,藏之于宫庙也。”
又曰:质氏以洒削而鼎食。

11 鼎:
《东观汉记》曰:庐江献鼎,诏召郑众,问:“齐桓公之鼎,在柏寝台,见何书?《春秋左氏》有鼎事几?”众对状,除为郎中。

12 鼎:
《后汉书》曰:孝明帝永平六年二月,王雒山出宝鼎,庐江太守献之。诏曰:“祥瑞之降,以应有德。方今政化多僻,何以致兹?《易》曰:鼎象三公。岂公卿奉职,得其理耶?太常其以礿祭之日,陈鼎于祖庙,以备器用。赐三公帛五十匹,九卿、二千石半之。”

13 鼎:
《晋中兴书》曰:成帝咸和元年,宣城舂谷山崩,得古鼎,重三百斤,容可三斛馀。都官毕贺。
又曰:神鼎见。神鼎者,仁器也。能轻能重,能息能行。不炊而沸,不汲自盈。烟煴之气,自然所生也。乱则藏于深山,文明应运而至,故禹铸鼎以拟之。

14 鼎:
《晋阳秋》曰:谷城人刘圭,夜见门有光,取得玉鼎。

15 鼎:
沈约《宋书》曰:秦始皇七年,义阳获铜鼎,受一斛,并盖,并隐起镂。

16 鼎:
《战国策》曰:秦兴师于周,求九鼎。颜率谓齐王曰:“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愿大王图之。”齐王发师救周,秦兵罢。率至齐,曰:“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涂之从而致之?”齐王曰:“寡人将寄涂于梁。”对曰:“不可!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滩徒旱切。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州是西比

URN: ctp:n397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