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澤》

Library Resources
1 澤:
《釋名》曰:下有水曰澤,言潤澤也。
又曰:水泆出所為澤曰掌,水停處如手掌中也。今兗州人謂澤曰掌。

2 澤:
《說文》曰:坳澤在昆侖墟下。荷澤在山陽胡陸南。

3 澤:
《易》曰: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
又曰:澤中有雷,隨,君子以鄉晦入宴息。
又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又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
又曰: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
又曰:上火下澤,睽,君子以同而異。
又曰:澤上有雷,歸妹,君子以永終知敝。
又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又曰:澤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又曰:澤上有水,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
又曰: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歷明時。
又曰:澤上有風,中孚,君子以議獄緩死。
又曰:澤滅木,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
又曰:澤無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又曰:象曰:澤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4 澤:
《河圖曰》曰: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犧。雷澤,澤也。

5 澤:
《書》曰:雷夏既澤,王雝沮會同。孔安國注曰:雷夏,澤名。

6 澤:
《書大傳》曰:舜漁于雷澤。鄭玄注曰:雷澤,今屬濟陰。

7 澤:
《詩》曰:彼澤之陂,有蒲與荷。

8 澤:
《周禮》曰:川澤,其動物宜鱗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
又曰:澤虞,掌國澤之政令,為之厲禁,使其地之人守其財物,以時入于王府,頒其餘于萬民。

9 澤:
《禮》曰:獺祭魚,然後虞人入澤梁。

10 澤:
《禮稽命征》曰:王者,德禮之制者,澤谷有朱鳥白玉,赤蛇赤龍出焉。

11 澤:
《傳》曰:宣十五年,晉侯救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天方授楚,未可與爭,雖晉之強,能違天乎?諺曰高下在心,度時制置。川澤納污,受污濁也。山藪藏疾。……君其待之。」
又曰:衛侯出奔齊,孫氏追之,敗公徒于柯澤。濟北東阿縣西南有大澤是也。
又曰:叔向母曰:「深山大澤,實生龍蛇。」

12 澤:
《廣雅》曰:方澤,祭地也。

13 澤:
《太公金匱》曰:夏桀之時,有芩山之水,桀常以十月發民鑿山穿陵,通於河。民諫曰:「孟冬鑿山穿陵,是泄天氣,發地藏,天子失子道,後必有敗。」桀殺之。期年,苓山一旦崩為大澤。

14 澤:
《戰國策》曰:淳于髡一日見七人於齊宣王。王曰:「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聖,若隨踵而至。」淳于髡曰:「今求桔梗於沮澤,則累世不得一矣。」桔梗,山中之草。

15 澤:
《史記》曰:陳餘與張耳相失,余解印綬付耳,亡入澤中捕魚。
又曰:《封禪書》云:上郊雍,通回中道,春至鳴澤。

16 澤:
《漢書》曰:高祖以亭長送徒驪山,徒道亡,到豐西澤中停飲,夜皆解縱,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
又曰: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東游以厭當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巖石之間,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而問之,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雲氣,故從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聞之,多欲附者。

17 澤:
《西域傳》曰:康居國西北二千里有奄蔡國,控弦十萬,臨大澤而居。
又曰:河有兩源,合東注鹽澤,一名昌蒲海,去玉門關三百里,廣輪四百里,水冬夏不減,皆以為潛行地下。

18 澤:
《續漢書》曰:吳祐嘗牧豕於長垣澤中。

19 澤:
《晉中興書》曰:劉牢之至五橋澤中敗績,兵士殆盡,牢之馬超五丈澗得免。

20 澤:
《晉書》曰:陶侃少時,漁於雷澤,嘗網得一織梭,以掛于壁,有頃雷雨至,遂為龍而去。

21 澤:
《穆天子傳》曰:天子北征,舍于珠澤。

22 澤:
《山海經》曰:稷澤。后稷神所憑,因以為名也。

23 澤:
《帝王世紀》曰:雀山之地,一夕為大澤,而深九尺。

24 澤:
戴延之《西征記》曰:巨澤,魯之西界,孔子獲麟處。

25 澤:
《管子》曰:北澤燒火照臺下。管子曰:「萬乘之國,不可無薪而炊。今北澤燒,農夫得賣其薪蕘,一束十倍。」
又曰:涸澤數百歲水不絕者,生慶忌,其狀若人,長四寸,黃衣黃冠,戴黃蓋,乘水鳥,好疾馳,以其名呼之,可使千里外,一日反報,此涸澤之精也。

26 澤:
《文子》曰:高莫高於天,下莫下於澤,天高澤下,聖人法之。

27 澤:
《韓非子》曰:魯人燒積澤。天北風,火南倚,恐燒國。哀公懼,自將眾趨救之。

28 澤:
《新序》曰:晉公逐獸于碭,入大澤,迷不知所出,問漁者,送出澤,因以諫之。公令記其名,漁者曰:「公亟反國,臣亦反漁所。」
又曰:楚威王問於宋玉曰:「先生其有遺行也,何士民眾庶不譽之甚?」宋玉對曰:「鯨魚朝發昆侖之墟,暮宿於孟諸,夫尺澤之鯢,豈能與之量江海之大哉?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

29 澤:
《風俗通》曰:水草交曰澤,言潤萬物以阜民用。

30 澤:
《水經注》曰:路溫舒,鉅鹿縣之東里人,里監門使溫舒牧羊澤中,取蒲葉用寫書,即此澤也。
又曰:坳澤,河水之所潛也,其源渾渾泡泡者也。東去玉門陽關一千三百里,廣輪四百里。其水澄停,冬夏不減。其中洄湍雷輪轉,為隱淪之脈,當其圜流之上,飛禽奮翮于霄中者,無不墜於淵波。即河水之所潛,而出於積石也。
又曰:徐州豐西澤,即高祖斬白蛇之所。
又曰:中牟縣圃田澤,北與陽武分,水澤多麻黃草,故《述征記》曰:「踐縣境便睹斯卉,斯卉窮,則知逾界。」今雖不能然,諒亦非謬。《詩》所謂「東有甫草」也。皇武子曰:「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澤在中牟縣,西限長城,東極官渡,北佩渠水,東西四十許里,南北二十許里,中有沙岡,上下二十四浦,津流逕通,淵潭相接,各有名焉。有大斬、小斬,有大灰、小灰、義魯、練秋、大白楊、小白楊、散嚇、禺中、羊圈、大鵠、小鵠、龍澤、蜜羅、大哀、小哀、大長、小長、大縮、小縮、伯丘、大蓋、牛眼等浦,水盛則北注,渠溢則南播。故《竹書紀年》云:梁惠成王十五年,入河水于甫田。又為大溝而引甫水者也。

31 澤:
《圖經》曰:晉有大陸,《呂氏春秋》云:晉之大陸,猶趙之鉅鹿也。按《隋圖經》云:大陸、大鹿、大河,即一澤而異名也。《漢書》云:路溫舒取蒲于此也。澤亦《尚書》云:「納於大麓」,是此也。

32 澤:
《河南圖經》曰:廣成澤,在梁縣西四十里。

33 澤:
《後漢書》云:安帝永初元年,以廣成游獵地假與貧人,于時馬融作《廣成頌》云:「大漢之初基也,揆厥靈囿,營于南郊,右曫三途,左枕嵩岳,面據衡陰,箕背王屋,浸以波溠,演以榮洛,金山石林,殷起乎中,神泉側出,丹水湟池,怪石浮磬,焜乎其陂。」是此澤也。隋大業中,置馬牧焉。亦名廣陂,其灌溉之利,至今百姓賴之。

34 澤:
《輿地志》曰:梓澤在王城西北三十里,與金谷相近。又《郡國志》云:「澤即金谷也,有金水出焉,故謂之金谷,晉石季倫別墅在焉。

URN: ctp:n367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