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筆》

Library Resources
1 筆:
《說文》曰:楚謂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秦謂之筆。

2 筆:
《釋名》:筆,述也;述而書之。

3 筆:
《博物志》曰:蒙恬造筆。

4 筆:
崔豹《古今注》曰:牛亨問曰:「古有書契已來便應有筆也,世稱蒙恬造筆,何也?」答曰:「自蒙恬始作秦筆耳。以柘木為管,以鹿毛為柱,羊毛為皮,所謂鹿毫竹管也,非謂古筆也。」又問曰:「筆有彤管,何也?」答曰:「彤,赤漆耳。使史官載筆,故是赤管,言以赤心事也。」

5 筆:
《毛詩·柏舟·靜女》曰: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古者,后、夫人有女史彤管之法。后妃群妾以禮御于君所,女史書其日月,授之環以進退也。箋云:彤管,赤筆也。彤管有煒,悅懌女美。

6 筆:
《曲禮》曰:史載筆、士載言也。

7 筆:
《漢書》曰:張安世持橐簪筆,橐,挈橐也。近臣負橐簪筆,從備顧問,或有所記。事孝武帝數十年,見謂忠謹。

8 筆:
《東觀漢記》曰:班超字仲升,家貧,為官傭寫書。嘗輟書投筆,嘆曰:「大丈夫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乎?」

9 筆:
《吳志》曰:曹公聞孫權以荊州資劉備,大懼,方作書,不覺落筆於地。

10 筆:
《齊書》曰:江淹嘗宿於冶亭,夢一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吾有筆,在卿處多年,可以見還。」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后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

11 筆:
《梁書》曰:紀少瑜嘗夢陸倕以一束青鏤管筆授之,云:「我以此筆猶可用,卿自擇其善者」,其文因此遒進。
又曰:鄭灼家貧,好學,抄義疏以日繼夜。筆毫盡,每削用之。

12 筆:
《隋書》曰:高祖復鄭譯官爵,令內史令李德林立作詔書。高颎戲謂曰:「筆乾。」譯答曰:「出為方岳,杖策言歸,不得一錢,何以潤筆。」
又曰:劉行本累遷掌朝下大夫。周代故事,天子臨軒,掌朝典筆硯,持至御坐,則承御大夫取以進之。及行本為掌朝,將進筆於帝,承御復欲取之,行本抗聲謂承御曰:「筆不可得。」帝驚視問之,行本言於帝曰:「臣聞設官分職,各有司存。臣既不得佩承御刀,承御亦焉得取臣筆。」帝曰:「然。」因令二司各行所職。

13 筆:
《國朝傳記》曰:虞監草行本師於釋智永。智永常樓上學業,成方下,其棄筆頭至盈甕。

14 筆:
《唐書》曰:柳公權為司封員外郎,穆宗政僻,嘗問公權:「筆何盡善?」對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上改容,知其筆諫也。

15 筆:
《五代史·周史》曰:和凝年十七,舉明經,至京師。忽夢人以五色筆一束以與之,謂曰:「子才可以舉進士。」自是才思敏贍,十九登進士第。
又曰:馬裔孫初為河中從事,因事赴闕,宿于邏店。其地有上邏神祠,夜夢神見召,待以優禮,手授以筆,一大一小。覺而異焉。及為翰林學士,旋知貢舉。私自謂曰:「此二筆之應也。」洎入中書,吏奉二筆,熟視大小,如昔時中夢所授者。

16 筆:
《漢官儀》曰:尚書令仆丞郎月給赤管大筆一雙,篆題曰:「北宮二作。」

17 筆:
《西京雜記》曰:漢制,天子筆以錯寶為跗,毛皆秋兔之毫。官師路扈為之,又以雜寶為匣,廁以玉璧翠羽,皆直百金。

18 筆:
揚子《法言》曰:槌提仁義,絕滅禮學,吾無取焉。五帝者,三王之筆舌。寧有書不用筆,言不由舌耶?刀不利,筆不銛,宜加砥削之。

19 筆:
《論衡》曰:知能之人須三寸之舌,一尺之筆,然後能自通。

20 筆:
《神仙傳》曰:李仲甫,潁川人。漢桓帝時,賣筆遼東市,一筆三錢;如無錢,亦與筆。

21 筆:
《魏末傳》曰:司馬宣王欲誅曹爽,呼何晏作奏,曰:「宜上君名。」晏失筆于地。

22 筆:
《世說》曰:王東亭嘗夢有人與大筆,其管如椽。既覺,說人云:「當有大手筆事。」不日,烈宗晏駕,哀策謚議并王所作也。

23 筆:
《傅子》曰:漢末,一筆之匣,雕以黃金,飾以和璧,綴以隋珠,文以翡翠。此筆非文犀之楨,必象齒之管,豐狐之柱,秋兔之翰。用之者必被珠繡之衣,踐雕玉之履矣。

24 筆:
王羲之《筆經》曰:漢時諸郡獻兔毫,出鴻都,惟有趙國毫中用。時人咸言:兔毫無優劣,管曙裥巧拙。
又曰:有人以綠沉漆竹管及鏤管見遺,錄之多年。斯亦可愛玩。詎以金寶雕琢然為貴也。
又曰:昔人或以琉璃象牙為筆管,麗飾則有之。然筆須輕便,重則躓矣。

25 筆:
《筆墨法》曰:作筆當以鐵梳梳兔豪毛及羊青毛,去其穢毛,使不髯茹。羊青為心,名曰「筆柱」,或曰「墨池」。

26 筆:
《東宮舊事》曰:皇太子初拜,給漆筆四枚,銅博山筆床副。

27 筆:
《搜神記》曰:王祐病,有鬼至其家,留赤筆十餘枝在薦下,曰:「可使人簪之,出入辟惡。」凡舉事者皆無恙。

28 筆:
《荊楚歲時記》曰:陸士衡云:「魏武帝劉婕妤以七月七日祈璃琉筆。」

29 筆:
《嶺表錄異》曰:番禺地無狐兔,多用鹿毛、野貍毛為筆。又昭富、春勒等州則擇雞毛為筆,其用也,亦與兔毫無異。
又曰:嶺南無兔,嘗有郡牧得其皮,使工人削筆者,醉失之,大懼,因剪鬢須為筆,筆甚善。更使為之,工者辭焉。詰其由,以實對。遂下令,使一戶輸人須,或不能致,輒責其直。

URN: ctp:n390782